来自 国内 2021-01-27 16:09 的文章

新冠肺炎疫情下如何传播中国声音?传媒学者线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公共危机。在国际舆论场上,中国面临着不少挑战。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12月12日,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广州国际城市创新传播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第五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智库论坛(2020)平行论坛“网络联通中外,命运心手相连”会议在线上召开。

从新冠肺炎疫情给国际传播带来的新思考到“一带一路”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形象建构及传播,从海外重点智库的社交传播特点到演好中国故事……

来自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大学等全国各大高校以及澳门互联网研究学会的11名专家学者和业界精英齐聚一堂,就热点话题展开“头脑风暴”。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广州国际城市创新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侯迎忠教授主持开幕仪式。

用艺术、娱乐等方式“演”好中国故事

论坛上半场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罗坤瑾教授主持,来自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厦门大学和北京大学的6位教授围绕“新冠疫情下的国际传播”“网络群体叙事”“‘一带一路’的形象建构及传播”“事实核查”“演好中国故事”和“对外传播”的话题依次带来主题演讲。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导尹韵公带来题为《新冠肺炎疫情给国际传播带来的新思考》的主题演讲。尹教授从制度、价值、文化三个维度来对国际传播进行分析。在制度传播上,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我国强大的执行能力凸显出我国的制度优势,这也在制度传播上给人们带来思考。在价值传播上,我国政府强调生命至上,封城、建方舱医院等措施,都传递出这一价值理念。在文化传播上,口罩本该是防控疫情的有效方法,但是现在却变成部分国家的政治符号,在文化上产生了很大的冲突。

新冠肺炎疫情下如何传播中国声音?传媒学者线

尹韵公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博导、《现代传播》主编隋岩以《网络群体叙事的互文性及无限衍义》为题发表演讲。

隋教授认为,互联网的群体叙事会产生很多问题,如无限衍义、过度阐释等,这些在新冠疫情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隋教授指出,群体叙事有三个概念:述本,即表述的文本,如电影、小说、新闻报道;底本,即形成述本的材料,如教刊;本事,即述本对某个事件的表述。用以上三个概念来看互联网,可以发现其与传统媒体叙事的差别。

新冠肺炎疫情下如何传播中国声音?传媒学者线

隋岩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大连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润华带来主题为《“一带一路”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形象建构及传播》的演讲。唐教授从“一带一路”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意义、形象建构和国际传播三个方面入手展开论述。在意义方面,唐教授认为“一带一路”作为一项惠及全球的公共产品,体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在形象建构方面,从“一带一路”作为公共产品的特性、运作规范和“一带一路”对全球公共产品供给创新三个要点进行讨论。在国际传播上,唐教授则根据传播内容和传播视角、传播渠道和路径分析了“一带一路”国际传播的优势和贡献。

新冠肺炎疫情下如何传播中国声音?传媒学者线

唐润华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香港浸会大学协理副校长、传理学院院长、教授黄煜发表《事实核查:从理论到实践》的主题演讲。黄教授从“资讯失序”这一术语入手,介绍其概念、意义、成因和识别方法之后,自然过渡到社交媒体与“资讯失序”的关系,基于此讨论寻找事实核查干预点的计算方法和研究设计,研究设计中的矫正机制包括了社会矫正和算法矫正。

接下来,黄教授讲述了矫正机制中“自动核查流程”,流程包括输入、数据收集和验证环节,其中验证环节需要学习模型、损失函数和优化算法,验证既可以线上进行也可以离线进行,有监督和半监督两种形式。“自动核查流程”是对事实核查进行的实践。

新冠肺炎疫情下如何传播中国声音?传媒学者线

黄煜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导黄合水带来题为《演好中国故事》的主旨演讲。黄教授认为,强调讲好中国故事,说明讲得不够好,或是讲得好,但别人不想听或听不到。

他指出,我们可以通过“演”的方式,来让别人了解中国故事,援引了LOUIS VUITION、《星球大战》等实例。最后,他提出,“言传不如身教,耳闻不如目睹,重讲不如重演。我们应该更多地让产品去传播,用艺术去传播,用娱乐去传播,让外媒帮我们传播。”

新冠肺炎疫情下如何传播中国声音?传媒学者线

黄合水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导陆绍阳结合多个案例发表题为《对外传播要有新思路》的演讲。

演讲一开始陆教授就指出:“对外传播的主要目的是提升我国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陆教授结合自己的调研经验,讨论了官方媒体在海外运营的困境,并从传播技巧、适应不同传播生态等方面提出建议。同时,陆教授还指出,在进行对外传播时可以在作品的呈现方式、角色塑造和叙事技巧方面着力,打造适合跨文化传播的作品。

新冠肺炎疫情下如何传播中国声音?传媒学者线

陆绍阳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中国智库应积极利用社交平台提升全球传播力

论坛的下半场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国际城市创新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刘超教授主持。来自澳门互联网研究学会、深圳大学、暨南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5位专家教授带来他们的主题演讲。

澳门互联网研究学会会长张荣显带来题为《海外重点智库的社交传播特点分析》的主题演讲。张会长以Facebook为例,分析海外重点智库如何运用Facebook来加强其国际传播能力,在此基础上为中国智库国际化传播和发展中国特色智库提供经验借鉴。

张会长团队在进行大量的数据分析后,总结出6个要点:①欧美智库全球综合排名及社交媒体运营均占主导地位;②影响力前十智库在Facebook占据主要影响力;③海外重点智库更新帖文频繁,发文形式多样化;④瑞士智库影响力表现亮眼,注重发文形式;⑤智库新冠肺炎疫情下如何传播中国声音?传媒学者线

张荣显会长发表主题演讲。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导巢乃鹏以《大数据视野下的城市知名度——以广东省城市为例》为题进行演讲。巢教授首先指出城市知名度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当代,且被量化为展览次数、检索次数、企业数量等。

巢教授将视野聚焦到广东省,在Google Book Ngram和中文新闻数据库中对广东进行检索,再利用城市知名度公式和城市媒体提及率公式进行测量,得出近百年来广东城市知名度前十强,并分别对城市知名度和城市媒体提及率进行数据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最后,巢教授指出,这作为初探性的研究,对于从历史维度的认识城市知名度和揭示城市知名度与媒体提及率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意义。

新冠肺炎疫情下如何传播中国声音?传媒学者线

巢乃鹏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曾一果带来了题为《文明的冲突——关于澳门的历史叙事与文化政治》的主旨演讲。演讲一开始,曾教授就指出,海上丝绸之路是中西交往的“触媒”,而澳门是中外交流的一个节点,在历史交往的过程中,澳门是“丝绸之路”绕不开的地方。曾教授以《文化杂志》“中文版”作为研究对象,深入考察了这份杂志的历史叙述对澳门城市身份建构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下如何传播中国声音?传媒学者线

曾一果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春雷带来题为《从舆情治理到“回归常识”: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治理的逻辑转向》的主旨演讲。

李教授认为,舆情治理是基于舆情后的结果“回顾”,是基于“常识”的反思。他援引了“祈福医院医患交叉感染致医院停诊”“于欢辱母杀人案”等事件中的舆情信息统计数据,提出“口水效应”“公众情绪被唤醒”等观点,说明在舆情事件所处的社会系统中,除了有强大的认知系统外,还有强大的情感和情绪系统,在当前网络新媒体,要注重人们的利益诉求和情绪表达。

新冠肺炎疫情下如何传播中国声音?传媒学者线

李春雷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罗坤瑾带来题为《中国脱贫攻坚故事的对外话语策略》的主旨演讲。罗教授谈道,进入新时代,如何对外讲好中国“脱贫攻坚”的故事是国际传播的重要任务之一。

她从中国“脱贫攻坚”故事的传承、中外媒介视野中的“脱贫攻坚”故事以及“脱贫攻坚”故事的对外话语策略三个维度来分析如何对外讲好中国“脱贫攻坚”的故事,并提出“融入国际表达”“扩充叙事层次”“在‘自者’和‘他者’互动中构建中国故事”等对外叙事策略。

新冠肺炎疫情下如何传播中国声音?传媒学者线

罗坤瑾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11名专家学者全部围绕会议主题完成演讲。在3个小时的会议中,各位专家学者分享观点、共享经验,激情勃发地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学术上的探讨,最后得出许多具有启发性的结论。

论坛最后,罗坤瑾教授进行总结和答谢,她指出:专家们涉及的话题非常聚焦,集中在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建构、“一带一路”的传播、历史维度下城市形象和城市认知的大数据挖掘上,带来跨学科的思考和分享,议题丰富多元,内容十分充实。

【南方+记者】谭超

【作者】 谭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