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会关于中国红十字会,你应该了解这些
[本文约1350字,阅读大约需要2分钟]
在2000年第3期的《近代史研究》中,曾刊载了周秋光先生关于中国红十字会的一边论述——《晚清时期的中国红十字会述论》,其中描述了中国红十字会的诞生其实同其他许多组织一样,也经历了西方影响——国人了解——宣传鼓动——成立组织这一线性发展阶段。
1897年,孙中山先生将英国医生柯士宾的《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译成中文,并由伦敦红十字会出版发行。此书在1904年以前便流传到了国内。这是目前所见的中国最早对红十字会较为系统的描述。但此时,孙中山先生仅从个人作为一名医生的角度确认了成立红十字会这样的救济组织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其后,孙淦在1898年呈上的建议设立中国红十字会的禀文中,加入了万国竞争、国际关系的视野:“赞军政而联与国”,“方今地球各国,联约者四十有二国,未经入会者,惟朝鲜与我耳,毋怪人之不我齿也”。孙淦如此急切地想成立中国红十字会,其目的是生怕清朝被甩出国际条约体系的互动格局之外。
第一个提议设立中国红十字会的官员是杨儒,“红十字会救生善会,各国俱重视此举,谓为教化中应有之仁义”。他代表清政府参加在荷兰海牙举行的“保和公会”时,曾与各国代表一起画押了国际红十字会的一个条约文本。
1898年、1899,《申报》也数次呼吁中国成立红十字会,“红十字会者何?泰西各国施医疗疾之善举也。……亟盼中国创兴红十字会,莫让泰西日本专美于前也”,由此可见,《申报》主要仍然是从富国强兵的国际竞争角度倡设红十字会。
之后,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后,中国红会组织才算真正出现——1904年2月,上海绅士沈敦和、任锡汾、施则敬等人所发起东三省红十字普济善会,此被称为中国红十字会的先声。
不过,需要提一下,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由江浙绅商陆树藩、严信厚、庞元济、施则敬等人设立的救济善会,是一个“遵照国际红十字会的基本精神和行动惯例成立的一个团体”,是中国旧式善堂组织向红十字会的过渡,也是中国红十字会的先声。
虽然东三省红十字普济善会格于国际红十字会“会中公法,窒碍难行”,实际上仅存在了七天,但它却是上海万国红十字会的直接前身。因为正是该会同人决定“商请寓沪西国官商及工部局值年总董事同行合办”上海万国红十字会。1904年3月10日,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成立,并得到了清朝商约大臣吕海寰、工部左侍郎盛宣怀等人的支持。
3月17日,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全体会议上确认,仁济善堂、《申报》馆等处为代收捐款之所,而在丝业会馆“设立总收发所,所以上海丝业会馆就成了中国自办红十字会活动的正式起步地点。
1907年,更名为大清红十字会。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成立,清政府灭亡。大清红十字会改名为中国红十字会。
1912年1月,得到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正式承认。
1919年7月,加入红十字会协会。
1933年,改名为中华民国红十字会。先后隶属内政部、军委会和行政院领导。
1950年,总会迁往北京,定名为“中国红十字会”,中国红十字会为“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的人民卫生救护团体”,周恩来总理亲笔修改了《中国红十字会章程》。
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红十字会,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
虽然,恻隐之心人人有之,而济人之术则非人人知之。
希望今日之红十字会,能不负众望,集万家之慧,救国人、救武汉于危难之中。
武汉加油!
湖北加油!
中国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