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国内 2020-04-17 10:41 的文章

呼吸机什么是呼吸机?人类是怎么造成呼吸机的

这几天打开网页,铺天盖地都是汽车制造商助产呼吸机。目前尚不清楚一家汽车制造商如果要转向生产专业医疗设备都需要做什么,比如需要哪些国际零部件,以及需要满足什么样的认证要求等。吸机是非常精细的设备,在很短时间内采购诸如电子配件、阀门和空气涡轮等零部件会非常困难。

呼吸机什么是呼吸机?人类是怎么造成呼吸机的

呼吸机,是一种能代替、控制或改变人的正常生理呼吸,增加肺通气量,改善呼吸功能,减轻呼吸功消耗,节约心脏储备能力的装置。但呼吸机的给氧浓度,有严格控制。不同程度的症状,需要对病人端吸入的空氧混合气体中氧气的浓度进行调控,目前大都凭经验对呼吸机输入端的空气流量(潮气量)和氧气流量进行调节控制。

深圳市兆威机电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进气阀齿轮箱可帮助呼吸机进气阀智能调节控制进气量。其设计原理是通过斜齿蜗杆和进气阀的压力相结合让医疗呼吸机齿轮箱的调节阀能智能调节氧气喷孔的大小,在不同的输出流量下选择不同的喷孔孔径,以达到较强的吸附能力和抗反压能力,相比于现有技术,在同样的输出流量和反压下可以达到较低的氧浓度,且在同一反压、不同流量下的氧浓度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波动幅度小,稳定性较高。

回到标题,人类是怎么造成呼吸机的?

早在罗马帝国时代,著名医生盖伦(Galen)曾经作 过这样的记载:假如通过己死动物咽部的芦苇向气管吹,会发现动物的肺可以达到最大的膨胀。

1543年,Vesalius在行活体解剖时,釆用类似盖伦介绍的方法, 使开胸后萎陷的动物肺重新复张。

1664年,Hooke把一 根导气管放入气管,并通过一对风箱进行通气,发现 可以使狗存活超过一个小时。

1774年,Tossach首次运用口对口呼吸成功对一例患者进行复苏,Fothergill还建议在口对口呼吸不能吹入足够气体时可以使用风箱替代吹气,基于这种风箱技术的急救方法被推荐用于溺水患者的复苏,并在欧洲广泛接受。但在1827-1828年,有研究表明风箱技术会产生致命性气胸,遂社会开始限制并放弃这种技术。因此可发现早起的机械通气属于正压通气,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和认识水平,一度搁置并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

苏格兰人Daiziel在1832年首先设计出了一款负压呼吸机:患者坐在一密闭的箱子中,头颈部显露于箱外,通过在箱外操纵使内置于箱中的风箱产生负压而辅助通气。然而使负压呼吸机真正流行起来的是1928年,Drinker和Shaw发明的“铁肺”,成功抢救了8岁患脊髓灰质炎的小女孩,开创了“机械通气”历史上的里程碑。然而1948年,美国脊髓灰质炎大流行,铁肺暴露出了管理困难、应用范围窄、患者死亡率高(80%)的致命缺陷。工程师Bennett对铁肺进行改良,并联合气管内插管实时正压通气。该举措有力地提高了呼吸机的功用,使脊髓灰质炎呼吸衰竭患者的死亡率降低到12%。1952年,哥本哈根市爆发脊髓灰质炎,由于缺乏铁肺,当地医生被迫改变思路,在当地麻醉专家的倡议下创立了气管切开手术后压缩气囊间歇性正压通气的方法,临床证实有效降低了呼吸衰竭患者的死亡率。

此后,丹麦和美国成为研制新型呼吸机的基地。

进入60年代,随着物理学的发展,利用电子技术,人们设计出了定容呼吸机,极大地促进了呼吸机的发展。

60年代末期,越战爆发,许多伤员出现“ARDS”(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临床上应用IPPV(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间歇正压通气)难以缓解低血氧症状。1967年,Ashbauhg首次利用呼气末正压(PEEP)治疗ARDS取得满意效果,1971年Gregory应用持续气道正压(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取得成功。79年代,陆续出现了间歇性指令通气(IMV),同步间歇性指令通气(SIMV)以及分钟指令通气(MMV)等模式。80年代,人们开始重视定容型呼吸机容易发生气压伤的缺点,开发了压力支持通气模式(PSV)。1992年,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发了PRVC模式,在保证潮气量的前提下实现支持压力的自动调节,疗效更佳。1992年至今,出现了适应性支持通气(ASV)、容量支持通气(VSV)、比例辅助通气(PAV)等一系列新的通气模式。

呼吸机于2000年前后进入中国市场。伴随着国内基层医院的设备升级,呼吸机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我国呼吸机市场规模从2014年的55.8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116.1亿元。

由于技术研发起步较晚,国产呼吸机依旧在借鉴和模仿国外的技术产品,在功能和质量方面,与国外原版产品存在很大差距。国产品牌中,迈瑞医疗、联影医疗、新华医疗等逐步崛起,其中不乏先从中低端起步者,倚重销售,而更多中小企业则面临“红海”市场,竞争白热化。

中国制造要由大变强,要变成一个优质制造,关键就是要解决基础的零部件、基础的材料、基础的工艺,这么多年深圳市兆威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一直专注于此。从齿轮测量、模流分析、齿轮模具设计、模具加工、模具组装、试模等都无一不精益求精。我国将"智能制造"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其实质是通过互联网与工业深度融合,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抢占未来制造业变革的先机。而"互联网+工业"将进一步引领我国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升级,赋予国家间产业竞争的新内涵。兆威自创立至今,坚持以技术为导向,以质量为中心的定制服务,竭力打造成为微型传统系统的标杆企业,这是时代的使命。坚守实体经济和高端制造,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这几年来兆威努力的方向。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