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国内 2020-01-20 09:05 的文章

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建设和谐美满幸福家庭

又是一年佳节到。2015年2月17日,习主席在春节团拜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强调“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习主席的这些重要论述系统阐释了家庭建设的重要性,对于引导和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建设和谐幸福美满家庭具有深刻而长远的意义。

建设和谐美满幸福家庭,是新时代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华民族应该是世界上最有家国情怀、最重视家庭建设的民族。早在两千多年前,《礼记》就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哲学思想。修身、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加强家庭美德和良好家风建设,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天下大同的宏愿。

纵览中华文明史,有关家书、家教、家训等方面的故事典籍汗牛充栋、灿若繁星。孔门庭训、诸葛教子、岳母刺字等一个个家教故事耳熟能详,《百家姓》《弟子规》《颜氏家训》《了凡四训》等一部部家训经典流传久远,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成为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化作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国之栋梁出于家之苗圃”。家庭是人们社会化的第一课堂,也是每个人养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一场所。家庭建设的质量好坏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家庭观念的缺失容易导致社会问题的爆发。近年来,尽管我们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家庭建设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忽视,家庭道德出现了“滑坡”现象:一些领导干部丢掉了“廉洁齐家”“勤政为民”的传统家德,导致奢靡之风盛行,特权思想严重;不少群众缺失了“勤俭节约”“甘于奉献”的良好作风,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一度成为时尚。我们必须对症下药,从家庭这个“细胞”上进行防治,切除社会发展的“病灶”。

家庭环境对于个人成长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蒙学经典《三字经》上就有这样几句话,叫做:“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三迁”这类典故充分说明良好环境有益于孩子精神品质的形成。家庭氛围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孩子的思想和心理健康,从而影响孩子的发展。习主席指出,“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并特别强调,每一个家庭既要“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又要帮助他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这样才能为孩子茁壮成长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品德基础和人格基础。良好的家风对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这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性格特征、道德素养,甚至可以让子孙后辈受用终身。

建设和谐幸福美满家庭,重点突出家庭美德培育

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家庭建设建什么?关键是要突出家庭美德培育这个重点,画好和谐美满家庭“标准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传统文化孕育着向上向善的力量,对每一个人的教化最直接,对每一个家庭的影响最深远。历史上一些名门望族世家,无不重视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有一个被称为“中华宰相村”的裴柏村。据《裴氏家谱》统计,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出现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正史立传与载列者600余人,起于周秦,盛于隋唐,延及宋元明清直到今天。裴氏家族绵延辉煌两千多年的秘诀,源于家族崇文重教,不断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从而形成“将相接武、公候一门”家族盛况,打破了“富贵不过三代”的民间俗语。今天,汲取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精华涵养家庭建设,就是要让家庭成员懂得精神战胜物质,才是境界;懂得忠孝仁义、礼义廉耻,才是人本;懂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才是情怀;懂得“成由勤俭败由奢”,才是生活;懂得“积德之家,必无灾殃”,才是幸福。从而纯正家德家风、严格家规家教,养成孝老爱幼、夫妻恩爱、诚实守信、与人为善、谦让宽厚、遵纪守法的良好家庭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