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变坏,是从演员不背台词开始的
一则新规出炉,激起千层浪——
中制协发布红头文件,坚决抵制演员不背台词等行为。
迅速登上热搜,引发热议。
目前该话题阅读量高达6.2亿。
有人拍手叫好:内娱的各种乱象,是得好好整治了。
也有人表示不解:演员背台词,难道不是本职工作吗?
一种乱象持续得久了,渐渐就被当作了常态。
等到被严肃揭穿的时候,大家才惊觉其中的荒诞——
从什么时候开始,演员们连台词都不背了?
演员不背台词的乱象,在内地娱乐圈早已悄悄萌芽。
之所以走进大众视野,是因为一个经典案例——
数字小姐。
这个梗出自《金星秀》。
金星吐槽有一位女演员,不看剧本,不背台词。
开拍前让自己的生活助理在片场对台词。
轮到她上场的时候,就开始念数字,后期再请人配音。
「数字小姐」的称呼,就这么来的。
娱乐圈苦「数字小姐」久矣。
有不少演员在采访时都倒过苦水。
郑嘉颖、刘涛、李幼斌等演员,都在片场遭遇过「数字小姐」。
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确实存在这种现象。
继「数字小姐」之后,又曝出「数字先生」。
对此,敬业的前辈们可绝对不惯着。
秦海璐说,要是遇上了,肯定大嘴巴抽过去,因为这是对所有人的不尊重;
导演赵宝刚也是暴脾气,如果碰上,椅子就直接上去,得给他劈了;
陈宝国更直白:这是不要脸了。
但内娱乱象,又何止不背台词呢?
一些演员,甚至根本不用出现在拍摄地点。
靠抠图、替身,就算「完成戏份」了。
今年播出的电视剧《怪你过分美丽》,就有一个调侃「抠图事件」的桥段:
「后期补的话那叫抠图剧。」
直接内涵了当今娱乐圈「抠图」拍戏的现象。
演员在绿幕前拍一拍就完事了。
然后靠后期抠图,合成到背景里。
十分影响观感,人物和背景有明显的割裂感,虚化也不够自然。
说白了就是在偷工减料,糊弄观众。
「抠图」现象多出现在古装剧中。
其中有部剧的制片人还回应说:
「这在今天的影视制作中是非常普遍的拍摄手法…为了营造浪漫的气氛,用特效的方式呈现更优质的画面。」
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抠图剧哪里有「浪漫氛围」「优质画面」?
辣眼睛才是真的。
抠图剧往往还伴随着一个现象:滥用替身。
不只是文替和武替,还有「胸替」「脚替」「手替」「发替」,哪里需要替哪里。
只要不是怼到脸部的大特写镜头,都可以由替身来完成。
有时候在现场对戏的,可能全程都是替身。
编剧汪海林曾多次吐槽过替身的滥用:
就算两个演员都没来,戏也能照常拍下去。
抠图加替身,重新定义表演。
真让人大开眼界。
在中质协的文件里,还写了这么一条:「坚决抵制电视剧创作重演员轻编剧。」
这揭开了又一个现象:演员因素导致剧本删改。
这个问题,得分两面来看待。
改剧本,是为了更贴合人物,提升剧本质量,还是为了一己私利?
王晶在《圆桌派》谈到周润发出演《英雄本色》时的故事。
原本发哥只是客串,试了两场戏以后感觉来了。
吴宇森便配合他的角色大改剧本,愣把他写成了主角。
这才留下了「小马哥」的经典角色。
可更多时候,改剧本是因为有些演员单纯对自己的戏份不满。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戏霸」。
若遇上带资进组的,那他们的话语权可远大于编剧。
最后往往把把剧本改得面目全非。
金星在节目中也谈了这个现象,她评价道:「一流的演员不如三流的编剧。」
术业有专攻,演员越级擅改剧本,对创作而言是一种伤害。
现在的明星,不背台词、抠图演戏、滥用替身、随意轧戏,却一个个享受着天价片酬。
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
当一部剧的投资,超过七成都给了演员,质量自然是无从保障了。
近些年来,限制片酬的呼声一直存在。
2018年8月,「爱优腾」联合多家影视公司发布了联合声明。
今年4月份,中制协在《倡议书》又中提到:
「电视剧主创酬金各不超过制作成本10%,全体演员酬金不超过制作成本40%。」
以上种种乱象,都是被摆到明面上的。
仅仅只是娱乐圈的冰山一角。
还有各种见不得光的勾当,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暗度陈仓。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跟着中制协文件同时上热搜的,还有早年刘德华和鲁豫的一段访谈。
访谈里,刘德华说起当年拍摄《天下无贼》时,因为提前到片场化妆而受到表扬。
他反而觉得困惑:
「所以连准时、记台词都是优点?准时不是应该的吗?」
整个访谈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一句:
「世界改了,我还停留在以前。」
一针见血。
只能感叹,时代变了。
对于「好」的定义,对于演员的定义,关于敬业的标准,变了。
当年的「敬业」,是对于表演发自内心的尊重。
而今天的「敬业」,是手指被划破后上了热搜。
李雪健在拍摄98版《水浒传》时。
为了「浔阳楼题反诗」这一段,他特地跟着书法家练了半个月。
最后在现场霸气地写出了那句:「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笔风狂野,暗衬宋江内心不羁的一面。
在拍摄《中国轨道》时,李雪健患上了鼻咽癌。
他不忍看现场数百号人因为他而停工,于是拒绝了停拍。
一边化疗,一边带病拍摄。
拍到最后一场戏,他已经快说不出话来了。
但只要镜头对准了自己,依旧能声情并茂地把台词一口气说完。
在拍摄《嘿,老头》时,61岁的李雪健听力大不如前。
为了不影响拍摄效果,他没有佩戴助听器。
他既要背下自己的台词,也会把对手的台词全背下来。
再配合着读唇语,如此才能听懂对方说的话。
巩俐愿意为了融入角色,而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拍摄《红高粱》时,她每天在高粱地里练习挑水。
因为空桶会晃,所以为求真实,得把两个桶都装得满当。
她挑了两个月的水,直到肩膀磨破了皮,才看起来与当地农妇丝毫不差。
拍摄《秋菊打官司》时,巩俐同样提前下乡揣摩角色。
来到陕西陇县,素面朝天,孕妇装扮。
每天特地用肥皂洗头,让头发变得毛燥。
电影开拍后,当地村民不知道她是巩俐,都管她叫秋菊。
看着那个大肚子,还以为她真的怀孕了。
30多年过去,巩俐还是没变。
准备《夺冠》期间,她就静静坐在赛场边。
扎着马尾,穿着运动装,观察郎平的一举一动再拿笔记下。
为的是在电影中,还原一个真实的郎平。
这,才是演员的专业精神。
《演员的自我修养》里有句话:
「演员,就得跟士兵一样,必须要服从铁一般的纪律。」
原本,这些「服从纪律」的分内事不该被神化。
只是现状太糟。
反倒将敬业的演员推上了神坛。
演员王劲松去年有一个演讲视频刷屏了。
他提出一个振聋发聩的问题:
「什么时候我们这个职业变成了背台词都要被表扬的职业了?」
汪海林在演讲《我与流量的战争》里,给出了一句话总结——
当今影视圈,数据权力开始碾压专业实力。
之所以如此,因为进入娱乐圈的专业门槛降低了。
该红不该红的,都红了。
越来越多的流量明星涌入。
他们绕开了院校体系,由资本方直接参与造星过程。
从幕后被推向台前的过程大大缩短,近乎是流水线一般。
那么问题就来了。
以往要成名,是先有作品,后有名气,再靠名气吸引流量。
现在情况颠倒过来:
流量明星一步到位,先有流量,然后再定制作品。
这就导致作品的出现,是为流量明星服务,而不是为观众服务。
明星方经常要求降低剧情的表演难度。
甚至,出现了汪海林说到的情况:「我们已经很多年,没有写过超过两行的台词了。」
剧本都是按照那种不需要表演的剧情来写的,生怕明星背不下来。
比起这些,更可悲的是自欺欺人。
谁要是指出这个问题,立刻会有粉丝来控评。
还是《演员的自我修养》里的话:「害怕批评会扼杀我剩下的自信心。」
躲避批评,无视批评,助长了乱象的野蛮滋长。
其实,近些年我们也能看到,曾经的流量明星,也在慢慢转型。
其中不乏有拍出好作品的。
然而,在资本眼中,「好作品」不如「好流量」。
劣币驱逐良币,资本围剿艺术。
直到最糟糕的局面出现,才等来了红头文件。
再晚一点,或许就来不及了。
「其实,我是一个演员。」
《喜剧之王》中,周星驰付出了无数艰辛,才能够云淡风轻地说出这句话。
现在,很多流量明星对「演员」二字失去了敬畏之心。
又有几个人,敢真正说出这句话?
演员不等同于明星。
流量只是附属品,演员终归要用作品说话。
最后,鱼叔想引用成龙大哥早些年的一段话:
「我看过太多不敬业的人了。
敬业的人我一定会提他的名字,不敬业的人我会讲,但我不会提他的名字。
我看不过这些人,真的看不过这些人。
送他五个字:
看你几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