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娱乐 2020-12-18 15:52 的文章

烂剧《大秦赋》:对人性和历史的理解究竟有多

万万没想到,2020年最让我想抠瞎双眼的,竟然是这部打着“大秦帝国系列剧”名号的《大秦赋》。

前几部《大秦帝国》之所以让人喜欢,是因为可以看出编剧有历史功底、有认知格局、有文字和逻辑的过硬能力,且有我最喜欢的大乱之世、战国风华。

没想到资金最足、被期待最久的《大秦赋》,找了一群魔改的编剧,竟完全成了一部狗血剧,分分秒秒都是对观众智商和审美的侮辱,字字句句都可以感受到,编剧和导演对于真实历史中存在的胸怀、谋略、功绩的不信任和不理解。

我认为根源在于:

编剧和导演对人性和历史的理解过于肤浅。


01

肤浅的历史认知,偶像剧的格局

《大秦赋》播至现在,最让网友吐槽的人物有三:

赵姬的淫和蠢嬴政扮演者张鲁一的选角错误、演技质疑段奕宏扮演的吕不韦,满屏都是油腻和小人嘴脸,段奕宏遭遇演技滑铁卢。

要知道,段奕宏和张鲁一在演这个剧之前,可都是公认的“老戏骨”啊……

网友们骂演员之际,不妨想想:就这种剧本,能演出个甚?

看完前几部《大秦帝国》,观众们一定记住了一些关键的历史干货、以及那几个关键风云人物都干了些啥:

比如第一部中的商鞅的改革理念和他对秦国的巨大贡献,你一定记住了。

比如第二部中张仪和犀首的合纵连横是怎么回事,你一定有印象。

台词处处可见编剧的功底和历史底蕴:

张仪道:“合纵知易行难,犀首顺风。”犀首道:“连横树敌于众,张子保重。”

两句battle,便引出了合纵连横的精髓所在。而剧中占大篇幅的关于张仪和犀首的剧情,更是精细的阐述清楚了什么叫合纵连横。

而在《大秦赋》里,如今播到四十几集,76集的电视剧已经过半了诶,你问问观众们记住了什么?

观众记住了吕不韦/李斯/嬴政的治国理念是什么了吗?他们看到了秦国扫六合实行了哪些谋略、有了什么进展了吗?

观众们只看到了编剧强编出来的低智宫斗:

首先是子楚和嬴傒的男版低能宫斗,这段争斗是怎么结尾的呢?是被赵姬“当王不快乐”一劝说,嬴傒就转而成了全剧贯穿始终的最大忠臣。然后是华阳太后和嬴政的弱智宫斗,华阳太后被编剧借吕不韦之口说是个“及其厉害”的女政治家,而实际上从第一集宫斗到如今,没有一个地方可以看出华阳太后的“厉害”,只看到她想立成蟜、莫名失败后、莫名就开始看不出立场、只剩一双无神的眼睛时不时出现在剧中、说一些假大空的评语、然后在成蟜被杀时、又成了一位慈爱的祖母、好多集的篇幅都在描述她的慈母情。然后就到了嬴政和赵姬/嫪毐/吕不韦的宫斗。

都四十几集了,竟然还在描写赵姬/嫪毐的荒淫、蠢、坏、以及怎么欺负嬴政。

总共78集,请问秦始皇还有时间一统天下吗?

这是一种标准的“工具人”角色,坏人没有一丝立体的性格和描述,只是莫名集所有的坏、蠢于一身、且屹立不倒,这些“工具人”存在的唯一目的是:尽情的戕害主角、让观众的气愤燃到极点、最后让主角来个反扑、击中观众的爽点。

观众确实有爽点,但是观众就没脑子吗?


而吕不韦在《大秦赋》中也毫无疑问成了“工具人”。

观众看到现在,只知道吕不韦是个满脸油腻怪异、一心阻止嬴政亲政的阴险大叔,那部《吕氏春秋》看起来只是一本宫斗工具和一个笑话。

说到底就是因为,编剧根本不知道《吕氏春秋》的价值,也根本不愿去了解吕不韦在历史上对于秦国的巨大功勋,

编剧根本不理解、也不相信,乱世中的大才对于“家国天下”的野心、远见和胸怀。

编剧也根本不理解、也不相信,那个时代的读书人的风骨和骄傲。

所以即使面对那段恢弘激荡的历史,面对那般改变了历史走向的大才,编剧也只能看到那些蝇营狗苟和满屏幼稚。

于是《大秦赋》播了大半,仍然还是低智宫斗,历史上创建了开天辟地般功绩的始皇帝和名相,成了深陷狗血、也热衷狗血的傻帽。


02 满篇假大空的嘴炮,这属于编剧的无能

自带偶像剧主角光环的李斯和嬴政,终于不是“工具人”了,但是编剧却又同样毫无能力写出李斯和嬴政的“光环”在哪里:

从第一集到第四十几集,观众们只看到他俩无数次在重复一模一样的假大空台词:

“本王要一统天下”“我要助大王一统天下”


如何一统天下?就凭把这句假大空的话反复说上一百遍吗。

编剧大概不知道,秦始皇直到死去,都没能收服六国人心,甚至直到汉初,六国都不觉得自己是“秦人”,何至于在《大秦赋》中,从一开始似乎就都已经认定秦国是天选之君、必将一统天下。主角光环大到了侮辱智商的程度。

再举个例子:当拍到华阳夫人造谣嬴政是吕不韦私生子,以此想扶植成蟜时,嬴政竟然跑到吕不韦那里声泪俱下要跟吕不韦“浪迹天涯”:

烂剧《大秦赋》:对人性和历史的理解究竟有多

烂剧《大秦赋》:对人性和历史的理解究竟有多

烂剧《大秦赋》:对人性和历史的理解究竟有多

烂剧《大秦赋》:对人性和历史的理解究竟有多

烂剧《大秦赋》:对人性和历史的理解究竟有多

喂喂喂,你确定这就是我大中国的千古一帝吗?

然后这个狗血剧情是怎么收尾的呢?吕不韦说了几句“一统天下、抓大放小”的假大空鸡汤,然后嬴政和吕不韦就在雨夜互拜、达成一致、不再纠结这个话题了。

就这么两句,你能说服观众吗?你说服了剧中那些传谣信谣的臣民了吗?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就这么嘎然而止了——剧中有无数个例子,都是这样,起了个头,一通假大空的嘴炮,见不到任何谋略、过程和解决办法,然后就莫名“问题解决了”或者置之不理了。

WTF?

现在看一些主旋律剧,人家的编剧都知道假大空有所节制,比如上次陪爸爸看《外交风云》,关于周恩来如何在新中国一贫如洗的情况下,利用英美的嫌隙打开外交局面、如何在乒乓外交中抓住时机、如何勒紧裤腰带帮非洲兄弟修铁路,整个剧随处可见编剧的历史功底、行文中的逻辑以及文字能力。

如果换成《大秦赋》的编剧来写,岂不是从头至尾就只能看:毛主席反复的说“要让我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 ,旁边的周总理捧哏道“我定鞠躬尽瘁,让我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 然后莫名的,新中国就打开外交局面了、屹立于强国之林了。

一个合格的编剧,你若想写清楚一件事,不是反复说那句话,而是要有充分的剧情来说明你是如何“做到”这件事的。这是基本素质。

我能感觉到《大秦赋》的编剧自觉无力,所以他们穿插了无数的旁白。

赵姬和嫪毐睡了,要穿插句旁白说:自此赵姬越陷越深(原话懒得查了,大意是这样,实在没眼回头去看剧) ——不应该是通过后面的剧情描写出来吗?

六国合纵攻秦,也要穿插旁白说:这是六国最后一次攻秦、一步之遥时就这么失败了(原话懒得查了,大意是这样,实在没眼回头去看剧) ——怕我们观众没学过小学历史,不知道最后是秦国统一天下吗?来这种没任何作用的“剧透”是图什么……

吕不韦做一件什么事,也要旁白一句:**有**历史作用(原话懒得查了,大意是这样,实在没眼回头去看剧) —— 不应该是通过相关的剧情描写出来吗?我尼玛是在读高考历史卷的标准答案吗?

哎。

再看看前几部大秦帝国的台词:

烂剧《大秦赋》:对人性和历史的理解究竟有多


描写秦王的雄心时说,富大龙说:

于子孙千秋万代,每一家的窗台上,我大秦的明月,必朗照之。

描写君王一统天下的雄心,用这样有重量有意境的词,说一遍,就够了OK ?

描写张仪的连横策略是,是这样高密度的干货台词:

秦国要报仇只能靠自立,自谋,自强!可如今呢?秦国和楚国联姻联盟,那见风使舵的齐国,还会帮你魏国吗?没人帮没人管的魏国,就只有挨打的份!我秦国可以打你魏国一年两年三年五年!只要你们不认输,就可以一直打下去!就是最终灭了你的国,也不是不可能。所以还请老相国明鉴,我张仪让魏王替秦王牵马执镫,那不是撕你魏王的脸,是长你魏王的脸!不然,魏国亡也亡了,你魏王的脸还往哪放!

回忆完这几段,更是看不下去《大秦赋》了,台词水成了小学生水平。


03 爱情被写得寡味至极。编剧是不是没谈过恋爱?

拿我最喜欢的《纵横》来举例,只是寥寥数笔、占据了非常小篇幅的几段爱情,却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张仪与苏萱张仪与姬狐秦惠文王与芈八子

这几段感情之所以让人能信服、能入戏,是因为编剧能自圆其说、且符合爱情的“模样”。

烂剧《大秦赋》:对人性和历史的理解究竟有多

张仪于穷困潦倒时,活泼有主见的苏萱出现了,陪他喝酒陪他疏解苦闷,于是观众看到张仪喜欢上苏萱,就觉得顺理成章,因为我们能体会这种日常生活中互相慰藉的感情。

烂剧《大秦赋》:对人性和历史的理解究竟有多

张仪与姬狐,一个没落的正牌周氏公主,一个用情至深、胸中自有丘壑的女子,与张仪相逢于患难时,后张仪只能眼看着她嫁给燕太子、眼看着她在燕国遭大难。

于是张仪的心痛、编剧对于张仪和姬狐这段感情刻骨铭心白玫瑰的定位,观众们是能相信的。

而秦惠文王与芈八子,只需这三句对话,已经胜过万千狗血桥段:

烂剧《大秦赋》:对人性和历史的理解究竟有多


烂剧《大秦赋》:对人性和历史的理解究竟有多

出走的芈八字惆怅感慨:“从未有人如此轻握我手”
悄悄跟来的秦王回道:“寡人 不知如何 轻握你手”
芈八字:“如此便好”

如此着墨,便够了。

而《大秦赋》中的爱情,简直莫名其妙。

冬儿是什么鬼?她存在于这部剧中的作用是什么?

烂剧《大秦赋》:对人性和历史的理解究竟有多

嬴政的两个老婆,毫无特色、颜值和性格,唯一的着墨是嬴政打猎时差点踩死其中一个,就这?然后嬴政就一往情深了?喂喂喂,你是始皇帝,至于这么没见过世面吗。

而编剧,整整四十几集都在乐此不疲的描写:赵姬与吕不韦/嬴傒的暧昧,赵姬与嫪毐的“奸情”。

究其原因是什么呢?我只能判断为编剧大概就是那种二胎都生完了、依然没谈过恋爱的人。

烂剧《大秦赋》:对人性和历史的理解究竟有多


嬴政一统天下,本应是大秦帝国系列剧的高潮,如今却沦为一出场景恢弘精致、内核肤浅至极的宫斗剧。可见,人还是要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