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娱乐 2020-11-06 14:44 的文章

这是70年前的电影?观念到现在都前卫,《哀乐中

一部被世人称道的经久不衰的经典影片,除却它电影技术层面的新颖,更为重要的是影片中蕴藏的内涵。不论时光流转、岁月洗涤它仍具有普泛的动人力量。永不过时永不乏味。

这是70年前的电影?观念到现在都前卫,《哀乐中

所谓经典就是常看常新。它总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触与共情。

今天小编就要带大家从当今社会的视角来解读这部被称作“中国电影史上完美之作”的经典佳片。

《哀乐中年》

这是70年前的电影?观念到现在都前卫,《哀乐中

这是一部关于中年人的喜怒哀乐,用张爱玲的话来说就是“他们的欢乐里永远夹杂着一丝心酸,他们的悲哀也是完全没有安慰的”。

看过这部影片的人大多都会感到震惊质疑“这真是1949年的电影?”

这是70年前的电影?观念到现在都前卫,《哀乐中

这是70年前的电影?观念到现在都前卫,《哀乐中

这是70年前的电影?观念到现在都前卫,《哀乐中

故事的主人公陈绍常是所私立小学校长,早年丧妻,曾有心续弦但目睹了好友爱女刘敏华备受后母欺凌,为了孩子他打消了这个念头,独自抚养三个子女长大成人。

时光荏苒,大儿子建中娶了银行经理的女儿,事业有成仕途顺畅。

这是70年前的电影?观念到现在都前卫,《哀乐中

这个社会上有头有脸的人物开始嫌弃父亲穷教员的身份让他失了面子,矛盾隔阂在潜移默化中发酵。

陈绍常被迫顺应孩子们想法,提前退休回家享福,无所事事的“老太爷生活”让他闷闷不乐,度日如年。

常偷溜回学校教书,在与后辈刘敏华的接触中日久生情两情相悦,老夫少妻的忘年恋却是艰难险阻,命运多舛。飘零沉浮的中年又该何去何从。

这是70年前的电影?观念到现在都前卫,《哀乐中

这是中国银幕上少有的关于中年人群的内心境况,精神困惑的影像表现。家庭关系的琐碎日常,父权瓦解的无措、世俗与爱之本能的抉择、新时期的独立女性、中国式的教育观、生死观。这些过去探讨的问题现今也常为人乐此不疲高谈阔论,电影中呈现的前卫价值理念在当下仍有着积极重要的指导作用!

这是70年前的电影?观念到现在都前卫,《哀乐中

1. “我觉得中国人除了青年,就是老年,好像没有中年似的,其实最宝贵的就是中年。”

中年好似已被社会焦虑成尴尬无力的年龄段。磨灭了年轻气盛的莽撞,又未到年老色衰的耳顺。被压力侵蚀的只剩混混沌沌。

而这部影片则通过主人公的视角探讨着“中年人应该怎么过?”的命题,在细枝末节中表露着横跨时代鸿沟的共情点。中年,它不是妥协,它不是莽撞,它是你一生最宝贵的阶段。前半生你历经了挫折社会磨练,你积累了成熟世故阅历。这个阶段正是事情做出成果的黄金时期,精力充沛,你该与光明咆哮。

这是70年前的电影?观念到现在都前卫,《哀乐中

2.面子社会?里子社会?

大儿子建中和经理女儿约会时,望见在街口剃头的父亲,觉着上不得台面,匆忙上车想要装作不认识,怕在旁人前丢了面子;

自己是电台采访的青年英杰,于是见不得父亲每天挤着公车做着穷教员的工作,怕大众觉着自己亏待父亲,失了面子。

这是70年前的电影?观念到现在都前卫,《哀乐中

我们总是过于在意世俗的看法,在他人的评价体系里辗转。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里尤甚,面子被高看成社会影响力的集合体。于是极其在乎外在的附属品,虚张声势去满足自我虚荣的体现。

这是70年前的电影?观念到现在都前卫,《哀乐中

卸下世俗评价的枷锁,不要在麻木的满足中虚度生命。

3. “我们中国人真是一个奇怪的民族,把死看的那么重要,却不去研究怎么好好活下去。”

儿子在父亲五十大寿的日子里送他一纸墓地地契。

年过中年就要开始“等死”的生涯。墓地在搭建,生命一眼就望到了尽头。

中国传统文化基因里“重死轻生”的观念根深蒂固,求长生不老,求来世轮回,太在乎死后的事,却不在乎活着的人。

这是70年前的电影?观念到现在都前卫,《哀乐中

“他们不过是未老先衰的一代罢了”

逝者如斯夫,在每个枯燥忙碌的间隙、生活低谷的无措,希望有这样一部经岁月流转打磨的经典佳作陪伴你。它们能够抚慰你世俗的伤痕斑驳、能够抚顺你迷茫的一头雾水。文/有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