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娱乐 2020-11-04 17:05 的文章

董卿丨人生3次“清零”,为了《朗读者》,蓄力

文丨纪云裳


董卿丨人生3次“清零”,为了《朗读者》,蓄力


董卿大红之后,

网上曾有人问:

当我们喜欢董卿时,

到底在喜欢什么?

有人喜欢舞台上她的端庄、优雅,

生活中她的美好、温柔。

有人喜欢她深厚的文化底蕴,

她身上的古典美。

也有人觉得,

她努力的样子真美,

是自己的榜样和精神偶像。

而董卿认为,

女人的姿态和容貌都是自己塑造的,

“如果我一直安宁地生活,

肯定不会是现在的模样”。



Part1丨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说到董卿的优秀,

就不能不提及他的父亲。

董卿的父亲,

董善祥,

出身农村,

家境贫寒,

凭着跳出寒门的决心与意志力,

考上了复旦大学新闻系,

最后成为报社主编。


1973年,

董卿出生于上海。

父母给她取名,

单一个“卿”字,

就是希望董家小女,

得卿相之才。

名字,

正是父母为她的命运之书,

写下的第一笔。


在董卿的记忆里,

董善祥是个严父。

谈及父亲,

董卿曾用了三个“特别”:

“我的父亲对我,

真的特别、特别、特别严苛。”


董卿丨人生3次“清零”,为了《朗读者》,蓄力

董卿小时候喜欢看连环画,

但父亲告诉她,

连环画单看故事没有太多的意义,

要看,

就要把里面的成语一并抄写下来。


董卿记得:

“我小时候最害怕的就是吃饭。

一上桌,

他(父亲)就开始唠叨,

你这个怎么怎么样,

那个怎么怎么样,

我经常一边吃饭一边哭。”


随着董卿年龄的增长,

父亲布置给她的任务也越来越多。

首先是背诵古诗词。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

诗词是灵魂。

董善祥这样做,

既可以培养女儿的文化素养,

又能让女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语感,

以及对万事万物的审美与认知。


因此,

当有一天董卿站在,

《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时,

所有的观众都认为,

那是一座为她量身定制的舞台。

人们称赞她“腹有诗书气自华”,

殊不知,

正是她的童年时代,

那一点一滴的涓涓细流,

不断滋养她的成长,

在她的生命中汇流成河。


董卿丨人生3次“清零”,为了《朗读者》,蓄力

除了背诵诗词,

董善祥还会要求女儿承担家务,

比如洗碗和擦地。

董卿回忆说,

她开始洗碗的时候,

个头还没有水池高,

但父亲就是要从小培养她,

勤劳的品质与独立生活的能力。

因为,

一切的精神独立都是从生活独立开始。

到了中学的暑假,

父亲又让董卿去勤工俭学。

其间,

董卿做过播音员,

当过营业员,

也打过各种各样的零工。


除了这些,

父亲布置给董卿的还有一项艰巨的任务,

那就是练习长跑。

从小学开始,

董卿每天都要去学校操场上跑一千米。

冬天特别寒冷,

但父亲还是会在黎明时分把董卿喊起来,

让她出门去跑步。

在很多个清晨,

学校的学生都在做广播体操了,

她就那样当着全校师生的面,

一直奔跑着,

被人用各种各样的目光打量着。

时她甚至怀疑过,

自己是不是父亲的亲生女儿。


董卿丨人生3次“清零”,为了《朗读者》,蓄力

小时候,

她不懂坚持跑步的意义,

上中学后,

她才发现,

长期跑步不仅让她有了一副健康的身体,

那日积月累的坚忍、耐力与平复情绪的能力,

也已经渗入了她的生命。

她说:“

我的父亲骨子里就认为,

一定要勤奋、要刻苦才能改变命运,

这是他的人生信条,

这种人生观深深地影响了我,

他让我从小做家务,

要读书,

要练习长跑,

要锻炼我所有的独立生活的能力。”

奔跑是有惯性的,

努力也一样。


董卿的读书习惯,

是在童年时期养成的,

成年后,

即使工作再忙,

她每天也会抽出一小时的时间用来阅读。

在读书的路上,

母亲金璐德是董卿的引路人。


金路德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

后来成为一名高中物理老师。

其个性温雅慈和,

与丈夫的清正严明刚好形成了互补。

她也是女儿心底,

最为眷念的港湾与温柔。

董卿丨人生3次“清零”,为了《朗读者》,蓄力

那个时候,

一到寒暑假,

金路德就会给董卿列书单,

比如,

《红楼梦》

《基度山伯爵》

《简·爱》

《茶花女》等,

大多是中外经典。


董卿读完书后,

母亲还会让她罗列出,

每本书中的人物关系,

她记忆力非常好,

每次都能对答如流,

且说出来的见解都非常独特,

让母亲很是欣慰。


董卿如此阅读着,

一年又一年。

当有一天,

习惯变成了爱好,

董卿也在书香的浸染中,

成为那个气质脱俗、

文思敏捷又荣辱不惊的女子。

这些,

都是才情的馈赠。


董卿丨人生3次“清零”,为了《朗读者》,蓄力


Part2丨人生如逆旅,不进则退

很多人可能想不到,

如今自信、优雅、美丽、满腹才情的董卿,

也曾有过一段自卑的时光。


那是董卿刚进大学的时候,

看到班里的同学一个比一个漂亮,

而且她们的形体和表演也都很出色,

而她从前那些让自己引以为傲的特长,

跟现在多才多艺的同学们比起来,

一下子就觉得黯然失色。


大一时,

最怕上形体课,

老师教的芭蕾舞动作,

董卿总是找不到感觉,

老师也忍不住笑话她,

“你看上去挺修长的,

但动作怎么一点儿都不灵活呢?”

那时的她,

是窘迫的,

焦虑的,

羞愧的,

觉得自己就像是那只,

误入了天鹅群的丑小鸭。


董卿丨人生3次“清零”,为了《朗读者》,蓄力


“好在我的文化课成绩不错,

慢慢找到了自信……

班主任老师似乎也意识到这一点,

开始从这方面树立我的自信心。”

大一期末的时候,

因为文化课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董卿成为学校里“一等奖学金”的获得者。

于是,

她和自己进行了一次深刻又坦诚的对话,

对话的结论就是,

“我不应该牺牲阅读的时间去练习台词、形体,

相反,

我应该使我的书本知识更扎实。”

与其挣扎着弥补短板,

用别人的优势来折磨自己,

不如努力发挥所长,

用自己的优势去提升自己。


董卿从浙江艺术学校表演专业毕业后,

被分配在浙江省话剧团。

当时电视对话剧的冲击非常厉害,

话剧团一年都没有几场演出,

工作非常清闲,

便极易让人陷入懒散的状态。

而且,

工资很低。

其实工资低不可怕,

可怕的是,

看不到前路的方向。

这种一眼就能看穿一生的生活,

不是她想要的。

好在不久之后,

契机来了。

董卿丨人生3次“清零”,为了《朗读者》,蓄力

那时浙江有线电视台娱乐台正在招考主持人,

董卿毫不犹豫的去了。

从此,

她误打误撞的主持人生涯,

也正式拉开帷幕。


她主持的第一档节目叫《快乐大篷车》,

主要负责对观众说“串词”。

串词是一门艺术,

不仅需要优秀的文笔、广博的知识,

更要与节目的调性、主持人的风格相辅相成。

但董卿凭借灵活的头脑、

扎实的文学功底,

和青春洋溢的气质,

很快便获得了领导的认可和观众的喜爱。

一年后,

不管是撰稿,

还是主持,

她都越来越熟练了。


一旦有闲暇,

她就会跑到机房,

跟着电视台的同事学习剪辑和配音,

那是一段充满希望的日子,

有点忙碌,

却很充实,

可以满足女孩子那点无伤大雅的虚荣心,

但更重要的是,

让她看到了自己的潜力,

又能从中源源不断地学到知识,

让自己一步一步地成长。


董卿丨人生3次“清零”,为了《朗读者》,蓄力

后来董卿又做了一档,

人文类的节目《人世风情》,

全部内容都由她一个人负责,

她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了。

编导:董卿;

主持:董卿;

撰稿:董卿;

剪辑:董卿……


那时的她就相信,

总有一天,

她会出现在全国观众的面前。


机会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

1995年,

当董卿在杭州已经小有名气时,

又一个契机到来了。

董卿的父母在报纸上看到了,

上海东方电视台的招聘启事,

觉得可以让女儿去试一试。

于是,

董卿向上海寄去了自己的一盘录像带。


当时的上海东方电视台通过亚洲第一高塔,

信号可覆盖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大部分城市,

有上亿观众收看。

如果被录用,

她也将回归一个新人的身份,

之前在浙江电视台的成绩都会清零,

而那时,

《人世风情》,

已经拿下了一个国家级的奖项。


董卿丨人生3次“清零”,为了《朗读者》,蓄力

半年之后,

就在董卿已经差不多忘记这件事的时候,

突然接到上海电视台的复试通知。

对于上海的邀约,

很多人都向董卿流露出了羡慕的眼光,

羡慕她的天分和灵气,

更羡慕她的幸运。

但很多人忽略了一个事实:

相比天分、灵气,

运气其实最喜欢眷顾努力的人。


越努力,你才会越幸运!

1996年,

23岁的董卿回到上海,

正式进入东方电视台的文艺部。

然而,

在这里,

她这个新人被“闲置”了起来。

她说:

“上海毕竟是个大地方,

虽然你有过经验,

但人家并不重视你,

觉得你是个小女孩儿。”


也正是这一年,

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

由北京、上海、陕西三地合办。

春晚剧组中,

她的工作是剧务,

其实跟后勤人员差不多,

比如安排剧组人员的衣食住行,

跟在演员身边跑前跑后,

小心翼翼地催场:

“某某老师您该上场了。”

“某某老师您可以吃饭了。”……


董卿丨人生3次“清零”,为了《朗读者》,蓄力

董卿也曾感到过失落,

但很快,

她就调整了心态。

抱怨和自怜都毫无意义,

她要继续努力提升自己,

于是,

她报考了上海戏剧学院,

电视艺术系的电视编辑专业。

她相信,

在这个世界上,

只要你足够耀眼,

就没有人可以忽视你的光芒。


她在东方卫视主持的第一档节目《流金岁月》,

虽然反响不大,

但至少让观众记住了她的名字。

直到1998年,

《视听满天星》和《相约星期六》两档栏目,

让她脱颖而出。

她大方靓丽的形象、

清新自然的主持风格,

很快获得了观众的认可。

《相约星期六》的收视率一度创下新高,

火爆程度超过了所有创作人员的想象,

从此成为上海东方电视台的金牌节目之一,

迄今为止,

已是20年经久不衰。

这档节目还曾被央视索福瑞评为,

全国电视栏目百佳之一


董卿丨人生3次“清零”,为了《朗读者》,蓄力


而为了做好手头的节目,

董卿常会去图书馆查阅大量的资料,

反复打磨台词,

每次录完节目,

她还会一遍一遍地看回放,

揣摩其中的每一个细节,

争取做到更完美。


渐渐地,

董卿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并成为上海的明星级主持人。

但就在事业蒸蒸日上、

势如破竹的时候,

董卿又对自己来了一次清零。


1999年,

拿到上海戏剧学院毕业证书的她,

放弃了上海东方电视台文艺部,

令人羡慕的职位,

加盟了台里新成立的卫星频道,

也就是上海卫视,

现在的东方卫视的前身


上海卫视最开始的收视率,

简直就是一塌糊涂。

台里给董卿安排的工作,

每天上班只要报到即可,

其余的时间都是“闲置”的。

而主持人最怕的就是没有自己的节目,

因为原来的观众很快就会把你遗忘。


董卿丨人生3次“清零”,为了《朗读者》,蓄力


董卿没有忘记,

让全国观众看到自己,

是承诺的兑现。

她也相信,

万事开头难,

上海卫视只是遇到了,

暂时的困境。

2000年,

上海卫视改革成功,

收视率和口碑都上来了,

前路已然云开月明。


董卿也屡次被委以重任,

主持多档节目以及大型综艺晚会,

《新上海游记》,

《海风伴我行》。

在《上海—悉尼双向传送音乐会》上,

她独挑大梁,

落落大方,

用一口流利的英语,

征服了全国观众。

凭借在音乐会上的出色表现,

她又夺取了2001年,

中国播音主持界的最高奖项,

第五届中国广播电视节目,

主持人的“金话筒奖”


就在如此辉煌的时刻,

董卿决定再次清零,

29岁独自北上!


董卿丨人生3次“清零”,为了《朗读者》,蓄力

放弃上海,

选择北上,

她其实犹豫了很久,

心里也曾有过彷徨。

她说:

“那时候自己已经不年轻了,

不像二十出头的时候,

什么都无所谓,

二十七八岁的时候就要考虑自己未来的发展,

考虑是不是要成家。”


2002年,

董卿来到北京,

进入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工作。

主持的第一档节目是《魅力12》,

刚接手这个节目的时候,

董卿却感到了“水土不服”。

首先,

节目展示的是西部文化,

从小生长在南方的董卿,

根本分不清陕西民歌和山西民歌,

也不知道内蒙古的花儿,

和宁夏的花儿有什么区别。

她便只能在背后下苦功夫,

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查资料,

做准备。

然而,

收获并不明显。


每次录完节目之后,

回到出租屋里,

她的身体就像被抽空了一般,

经常呆呆地望着四壁空空的房间,

陷入无底的深渊。

曾经在上海,

她是璀璨的星光,

而在北京,

她是孤独的候鸟。

董卿丨人生3次“清零”,为了《朗读者》,蓄力

她不愿意跟父母打电话,

不愿意向任何人倾诉现状的落差和不如意。

那段时间,

她时常感觉前路没有一点光明。

但很快,

她就被自己的下意识吓了一跳:

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变得这么顾影自怜了?


她告诉自己,

命运不会亏待任何一个人,

不管顺境、逆境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正确地把握自己,

审视自己。


董卿下定决心,

“坚决不回!

哪怕是忍,

也要坚持下去!”

后来,

一个人在家,

她还会自言自语:

去看书吧,

去看电影吧,

起床吧,

睡觉吧……

自己跟自己做伴。


有一次,

去西部频道录节目,

她匆匆忙忙地去打出租车。

一上车,

出租车师傅就用一口地道的京片子,

惊喜地对她说:

“哟,您是那《魅力12》的主持人董卿吧!”

那是她第一次在北京被人叫出了名字,

以主持人的身份。


董卿丨人生3次“清零”,为了《朗读者》,蓄力


那一刻,

她又是欣喜又是感动,

她问出租车师傅:

“您看那个节目啊?”

“看啊!挺好看的。”

她觉得自己心里有某种东西被点燃了,

整个人都容光焕发,

豁然开朗。


2004年,

董卿终于等到了,

央视文艺中心主任朱彤的电话。

朱主任说:

“我们看了你主持的《魅力12》,

也翻了你过去的履历,

你是一个成熟的文艺节目主持人。

我们觉得你到综艺频道来更合适……

你自己是怎么看的呢?”

董卿没有刻意遮掩自己的兴奋,

她满脸灿烂的回答:

“我也是这么看的!”

朱主任笑着说:

“那么你就来试试看吧!”

半年后,

董卿便站上了春晚的舞台。


2004年夏,

董卿等来了一个重要的机遇,

她将成为第十一届CCTV,

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主持人之一。

可能在很多人看来,

青歌赛的各个环节间主持人,

可发挥的空间并不多,

为避免“滑铁卢”的发生,

宁可表现得程序化,

也不愿过多暴露自身的短板。

董卿却没有让自己,

落入“照本宣科”的窠臼。


董卿丨人生3次“清零”,为了《朗读者》,蓄力


她还是希望可以,

“从选手身上挖出一点新鲜的东西来”,

她抽空对所有的参赛选手都进行了一次“摸底”,

比如去了解他们的家乡、个人喜好、心路历程,

去询问他们在每个节目唱过的歌,

去翻找他们唱的每一首歌的词曲作者。


那年7月,

第十一届青歌赛如约开播,

很快便成为那个夏天最受人瞩目的盛事。

而很多人在关注赛事进展的同时,

也喜欢上了舞台上那位,

如夏花般绚烂的女主持人。

那个夏天,

看过青歌赛的观众,

都记住了她的名字——董卿。


但董卿想要的,

远远不止这些。

她告诉自己:

我不想只是做一个大家都认识的,

能叫得出名字的人,

而是要做一个有价值,

受人尊敬的主持人,

这是我的梦想。


因为在第十一届青歌赛上的出色表现,

董卿顺理成章地获得了,

与朱军、周涛、李咏,

一起主持春晚的机会。

那天晚上,

她身穿一件红色的改良旗袍惊艳亮相,

声音清越,

眉目嫣然,

如一朵芬芳的玫瑰,

让数亿观众记住了她的端庄与美丽。


董卿丨人生3次“清零”,为了《朗读者》,蓄力

她曾告诉记者,

站在春晚的舞台,

她更注意的是心态的平和,

不会因为自己站在这里了,

就沾沾自喜。


“2005中国电视主持人论坛暨年度颁奖盛典”在上海举行,

董卿一人斩获两个奖项,

2004年度最佳电视综艺节目主持人,

和2004年度最佳女主持人。


而2004年,

董卿做了130场节目,

她的电脑里也存了130份工作日志。


然而多年后,

她有过主持13届春晚的辉煌战绩,

被誉为春晚舞台的“定海神针”,

名字家喻户晓,

创造过“万人空巷看倪萍”的盛景,

数次获得主持界的最高奖项,

甚至还有电影金鸡奖、电视金鹰奖的加持……


董卿丨人生3次“清零”,为了《朗读者》,蓄力


她却突然选择了离开,

去过另一种人生。


Part3丨从心出发,自由生活

2012年的时候,

董卿已经39岁了。

作为“央视一姐”,

已经达到许多人,

一辈子都无法企及的高度

然而,

她却感到了倦意。

那个时候,

她有种把未来一眼望穿的感觉。

但她心里,

分明还有更多的渴望。


2013年,

董卿开始为出国深造做准备。

那其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与电视台沟通,

说服家人,

切断后路,

每一场都关乎心力的角逐。


因为家人一直坚决劝阻,

他们认为,

出国留学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所做的事情,

而董卿已经40岁了,

抛开其他理由不谈,

仅年纪方面,也不合适了。

但董卿还是告诉家人,

二十几岁的时候,

她没有走出国门的机会,

现在的她已经有自己为自己创造机会的能力了,

她不想再因为年龄的问题而错失。


董卿丨人生3次“清零”,为了《朗读者》,蓄力


于是,

在经历过无数个无眠的漫漫长夜,

经过各种申请、反复考量与挑选之后,

她最后敲定了,

美国南加州大学


留学时,

董卿给自己安排了许多课程,

尽量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

以稀释一个人远赴异乡的寂寞。

远离了鲜花和掌声,

也才能让一个人真正沉下心来。


那个时候,

她甚至连微信都没有安装,

平板电脑里也只有两个界面,

一个是英汉词典,

随时用来练习英语,

一个则是菜谱,

用来学习做饭。


2015年春节前,

春晚导演哈文的一个电话,

打破了董卿留学生活的平静。

哈文邀请董卿回来主持春晚,

董卿婉拒了。

但哈文又追了两个电话过去,

代表台里对她表达了惦念与信任。

于是,

在一片期盼的目光中,

董卿再次站上了春晚的舞台。


董卿丨人生3次“清零”,为了《朗读者》,蓄力

这时的董卿,

发现自己依然热爱着主持人这份职业,

不同的是,

自己对这份职业多了许多,

新的理解、新的追求。


“如果再有人来找我做节目,

我一定做一些我真的想做的节目,

而不再只是简单地重复过去了。”


2016年2月,

董卿在《中国诗词大会》中,

独挑大梁、惊艳亮相,

以满腹诗书的才情红遍网络,

成为万千观众的榜样,

也引领无数人爱上了诗词,

希望可以“成为董卿那样的女子”。


但她还有更大的“野心”。

在这个日趋浮躁的时代中,

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文化类节目《朗读者》

应运而生。

2017年2月18日,

《朗读者》正式开播,

带来收视狂潮的同时,

第一期节目,

便在豆瓣出现了9.3分的高分,

一路赶超《中国诗词大会》,

人们纷纷赞其为“文化清流”。


董卿丨人生3次“清零”,为了《朗读者》,蓄力

人们看到,

留学归来的董卿,

已经有了足够撑起一档文化节目的,

实力、

功底、

文化涵养,

与心灵积淀,

一登台,

举手投足间,

都是岁月赋予的韵味。


其实,

这么多年的打拼中,

董卿早已悄悄多了一个角色。

2015年7月,

赴美深造一年的董卿正式复出。

在录制《挑战不可能》的时候,

她对外宣布了自己的另一个身份,

母亲。


妈妈曾对董卿说:

“我们早晚是要离开这个世界的。

那个时候,

我希望这个世界上还能有个人,

像我们那样爱你,

你们之间有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


当记者问及生孩子之后,

生活有什么变化时,

董卿说:

“我其实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你觉得你所有的时间都被他占据了,

一下子变得很琐碎,

很平庸了……

他完全依赖你,

依赖你所有的选择、你的陪伴。

你既不能说你的世界只有我,

也不能说你的世界只有他。”


董卿丨人生3次“清零”,为了《朗读者》,蓄力

她希望自己可以成为孩子的榜样。

因为曾经,

她也把父母当成自己的榜样。

她在爸爸身上学到了,

勤奋、

坚忍、

独立、

正直、

自律、

内敛;

在妈妈身上学到了,

温柔、

大气、

质朴、

善良、

细腻,

以及审美的能力。

父母的生活方式,

甚至影响了她的一生。


董卿没有选择,

做一个全职妈妈。

就像不想把属于自己的,

那件“羽衣”藏进柜子里,

任其慢慢蒙尘,

慢慢失去光华,

最后连自己飞翔的能力,

也慢慢退化,

慢慢失去,

她让那件“母亲的羽衣”,

变成了铠甲。

孩子是身上小小的软肋,

也是支撑她过关斩将,

将自己变得更好更强的动力。


董卿丨人生3次“清零”,为了《朗读者》,蓄力


现在的董卿,

是崭新的,

是完整的,

是自由的。


自由之上,

光芒万丈。


一个女人真正的自由,

也不是可以随心所欲地生活,

而是摆脱了年龄的羁绊,

活出了自我,

往后的每一天,

都是最好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