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娱乐 2020-10-13 15:47 的文章

《巴士奇遇结良缘》,文革后内地上映的第一部


《巴士奇遇结良缘》,文革后内地上映的第一部

1978年香港长城电影制片有限公司出品的《巴士奇遇结良缘》是一部现实题材的轻喜剧。

巴士售票员阿义见义勇为,在巴士上救援了受扒手欺侮的少女阿珍。阿珍活泼美丽,两人不久坠入爱河。婚后,他们共创幸福生活,有了可爱的儿子。阿义在家和在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但是,巴士售票员的工作很辛苦,生活也无规律,阿义亲眼目睹一位老售票员因为胃出血而惨死。不久,公司为了节约开支,实行无人售票,阿义失去了工作。为了生活,他拼命学习驾驶技术,在阿珍的支持下,他总算当了司机,保住了饭碗。

《巴士奇遇结良缘》,文革后内地上映的第一部

《巴士奇遇结良缘》是文革后第一批在内地公映的香港电影,但与同期上映的《生死牌》(1961)《画皮》(1966)《云海玉弓缘》(1966)《屈原》(1974)等不同的是,该片于1978年2月在香港首映,1979年4月便登陆内地影院,是这些电影中唯一一部“新片”,何况它又是一部反映香港社会现实的影片,所以其地位不同凡响。

《巴士奇遇结良缘》,文革后内地上映的第一部

长城与凤凰、新联同为香港三大左派电影公司,文革期间,它们同样受到极左思潮的影响,尤其是故事片的拍摄一度停产,只能靠拍摄纪录片维持运营。文革后,长城公司调整了制片方针,开始拍摄既能满足香港观众对通俗娱乐的需要,又能符合内地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要求的影片。

《巴士奇遇结良缘》,文革后内地上映的第一部

1977年由傅奇导演,江龙、石慧和平凡主演的《生死搏斗》是首次尝试,讲述的是一位救生员救起了一个飞机失事落水的百万富翁,最终却被百万富翁当成供血机器的故事。

《巴士奇遇结良缘》,文革后内地上映的第一部

《生死搏斗》的台前幕后均为长城公司的老将,无论内容和形式都有模仿好莱坞电影的痕迹,上映效果不甚理想。在这种情况下,长城公司决定启用新人,后来凭《笼民》成为香港金像奖编剧的吴沧洲和拍出《少林寺》的导演张鑫炎当时均属无名小辈,他们结合当时港英社会大批巴士工人失业的现实,拍摄出了《巴士奇遇结良缘》。

《巴士奇遇结良缘》,文革后内地上映的第一部

过去,香港巴士一般都设有司闸员及售票员,上世纪70年代,大部分巴士安装了自动闸门,实行无人售票、一人控制的管理办法,这就导致大批的司闸工和售票员被迫转岗、乃至失业的现象。

《巴士奇遇结良缘》,文革后内地上映的第一部

编导者一开始就定下了“笑中含泪,悲中有喜”的影片基调,诸如阿义拼命干活,累得睏倒在厕所马桶上;强颜欢笑,为公司举办的“微笑运动”去卖“笑脸票”;以及连睡觉也在梦着学开汽车,竟将身旁熟睡的妻子阿珍一脚踹下床的情节都令人在笑声中为主人公掬一把辛酸泪。这就难怪该片在内地上映时,被认为是对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辛辣讽刺。

《巴士奇遇结良缘》,文革后内地上映的第一部

在片中饰演阿义的是26岁的方平,当时刚刚坐上长城千面小生的交椅,扮演阿珍的李燕燕是继长城三公主夏梦、石慧和陈思思之后涌现出的新秀,与毛悠明和刘雪华一道被力捧为长城三小花。片中还汇集了金沙、张峥、李嫱、余婉菲等一众老演员。

《巴士奇遇结良缘》,文革后内地上映的第一部

《巴士奇遇结良缘》在香港上映时,两周半后票房累计收入已超过100万元,成为长城公司历史上最卖座的影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