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影视力量大集结,力度速度都不一般 丨《在
作者:牛春颖 江勇
“穿着防护服的感觉怎么样?”
“感觉‘很好’,还有美容养颜的效果,因为汗水都浸在衣服里滋养着皮肤呢(笑)。”
“你们现在化妆了吗?”
“我们基本不化妆。”
“无妆容表演特别好,尤其是时代报告剧,就是要真实反映人物形象。”
6月12日,抗疫主题时代报告剧《在一起》探班现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朱咏雷与演员谭卓的对话,让拍摄现场的气氛一下子活跃了不少。
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朱咏雷(左一),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高长力(左二),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电影局局长高韵斐(左三)在《在一起》拍摄现场与谭卓、张嘉译等演员交流。
《在一起》共10个单元,每单元用2集聚焦一个故事。目前《摆渡人》《同行》《搜索》《方舱》四个单元相继杀青。此次探班的是项目进入拍摄阶段的第5个单元故事——《生命的拐点》。
7月将全部杀青,“集体行动”被点赞
探班之前,国家广电总局组织召开《在一起》创作座谈会,公布了《在一起》的拍摄进展:《救护者》6月16日开机,《我叫大连》6月17日开机,《武汉人》6月底开机,《口罩》7月上旬开机,10个单元故事的拍摄工作在7月全部结束。
时代报告剧《在一起》创作座谈会现场。
《在一起》与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有异曲同工之处,不仅在于均采用单元串联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讲述的都是“我”和祖国的故事。
10个单元,相当于10部“小电影”,集结着影视剧创作行业的一线力量,因为《在一起》,电视剧人满怀激情“在一起”。
即将在青岛开机的《我叫大连》由彭三源编剧、导演,她自己打趣说,剧本创作好后,她向耀客传媒毛遂自荐:“我都写完了,你应该相信我是可以导的吧?”就这样,她兼编导于一身。
时代报告剧《在一起》中《我叫大连》篇编剧、导演彭三源(左)、《口罩》篇导演杨文军(右)。
进行开拍前最后准备的《口罩》导演杨文军也“回忆”了自己的参与之路,“听说这个项目启动后特别想参与,等了两个月,终于接到邀约电话了!”
在详细了解项目进展并听取主创介绍后,朱咏雷表示,全国电视剧领域集体行动,创作《在一起》这一重大现实题材作品,非常有意义。对于接下来的工作,他提出具体建议:
创新讲好抗疫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生动讲述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这部时代报告剧用10个单元、20集的体量挖掘抗疫故事的多个侧面,展现全国人民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如今,抗疫已经是全球要解决的问题,文艺工作者有责任用电视剧向全球讲好抗疫故事。
倾情打造精品。重大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有难度,此次抗疫题材创作有丰富的素材库,要“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找准选题,要提高政治站位,诠释人民群众抗疫的伟大力量;讲好故事,要创作好剧本,深入生活搜集感人素材;拍出精品,要发扬工匠精神,每个工种都做到极致才打磨出精品。
朱咏雷表示,总局将全力服务好行业发展,对《在一起》的立项、审片、宣传、播出协调等方面全力支持、积极推进。
“时间表”和“路线图”
当年事件、当年策划、当年创作剧本、当年拍摄、当年播出——这是《在一起》的“时间表”。
广电总局组织指导,地方电视台牵头,联动影视公司打造,在头部卫视和主流视频网站同步播出——这是《在一起》的“路线图”。
时代报告剧《在一起》拍摄现场。
为了高质量、高效率完成《在一起》的拍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进行大量协调和“特事特办”:2月中旬策划,并在几天之内敲定由上海广播电视台牵头,联合上海耀客传媒、尚世影业出品、摄制;3月初,编剧开始采访、收集素材;4月完成电视剧备案,随即启动第一个单元《摆渡人》的拍摄……
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广播电视局)对《在一起》的拍摄也大力支持。目前,拍摄进程至半,为了加快拍摄进度、保证剧集质量,出品方执行特殊的“效率手册”。上海广播电视台台长、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总裁宋炯明介绍,剧组采取边策划、边创作、边拍摄的特殊创制模式;为确保顺利播出,剧组将按每个故事的完成程度及时送审、滚动修改、平行推进。作为摄制方之一,上海耀客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吕超介绍,为加强全剧的整体性,采用包括剪辑、音乐在内的统一后期团队来进行制作。
“剪辑、音乐,哪个环节都特别重要,共同配合才能成就精品。”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电影局局长高韵斐说。
还原性拍摄,表演“不能用力”
有了“时间表”和“路线图”,接下来还要看演员们如何“走”。
无锡某医院住院大楼五层,沿着候诊区往左走,是一个大大的ICU治疗室,输液泵、血液透析机、呼吸机、降温毯、PICC置管应有尽有……
时代报告剧《在一起》拍摄现场。
这里是《生命的拐点》的拍摄现场。
谭卓在剧中扮演这间ICU的主任。走进采访间,她脸上还有明显的护目镜勒痕。“我们1:1还原当时的防护措施,口罩戴两层,一层N95,一层医疗口罩,加上防护服和护目镜等,整个人都包得严严的”。谭卓说,第一次“全副武装”时完全不能呼吸了,吃了药才好一些。在剧中扮演护士的张天爱也说:“拍摄期间几乎不上卫生间,说话基本靠喊,我们拍戏还能休息,医护人员却是连轴转,可想而知他们当时多么艰难。”
《生命的拐点》篇演员张天爱。
如果说妆容和场景还原,是《在一起》真实表达的基石和结构,表演真实则是这部剧的血肉。
《在一起》的十个故事,几乎都能在新闻报道中找到出处,每个人物,都有可参考的原型。江汉医院院长的扮演者是张嘉译,他说,这次演绎真人真事,需要把握好度,“不能用力表演,更不能让人觉得假”。
《生命的拐点》篇演员张嘉译。
在采访中,谭卓聊起一场戏:戏里吕中老师角色的儿子病重,老人家就在医院长椅上住了下来,日日等待。当得知儿子去世后,老人弯下腰,向医护人员行了个礼,就颤巍巍地走开了。回想起这些细节,谭卓说:“其实不太需要演,很多情绪自然而然会产生。”
《生命的拐点》篇演员谭卓。
邓伦主演的《我叫大连》16号即将开机,导演已经和他说好,无化妆拍摄,“不是来演一个高大上的英雄,而是要呈现一个卖力活下去,但又做了很多好事的小伙子。”
真实的场景和情感,近乎纪录片的创作手法,也让演员们有了新的演绎心得。
饰演江汉医院新院长的周一围说,令他印象最深的一场戏是“大动员”,“我们面对的是一场生死存亡的战斗,整场动员非常悲壮,是真的要上战场杀敌了”。
《生命的拐点》篇演员周一围。
《生命的拐点》导演张黎也说:“看到剧本后,觉得像战争片,生命的拐点,实际上就是一次不期而遇的遭遇战。这个时候有人在一线,迎难而上。”
《生命的拐点》篇导演张黎。
需要迎难而上的,不只是剧里,还有剧外。
“两集”也是一种挑战
此次《在一起》的拍摄,多个团队都遇到挑战,比如季节因素,已经“夏拍”了演员却要穿着冬装;城市已经车水马龙了,却要想办法“恢复”疫情期间的清冷。
当然,挑战还有来着更为专业层面的——
“这次主创都非常有实力,然而驾驭过大作品,驾驭两集的作品,也是一种挑战。”朱咏雷提到的,也是许多主创要说的心里话。
对于电视剧主创而言,两集体量的创作难度不减反增:讲什么?怎么讲?
“总共就两集,我们要立住的魂是什么?” 《生命的拐点》编剧梁振华琢磨着。
他多次给人物原型发去问题,夜里,总能收到对方忙碌一天后发来的大段大段回复。
答案有了——回到“人”。梁振华说,面对突发状况,每个人都有担忧、恐怖、不安,而这个故事要讲的是他们慌乱之后的镇定。而在具体的风格样式上,他采取类电影化的节奏和叙事,让2集的故事张弛有度。
时代报告剧《在一起》中《生命的拐点》篇编剧梁振华(左)、《武汉人》篇导演杨阳(右)。
杨阳执导的《武汉人》,主角是身上没有“发光体”的社区工作者, “真实是最重要的,我会用真实和质朴的图像来呈现情节,用长镜头来表现温馨和大爱”;执导《口罩》的杨文军这几天准备再去几个口罩厂跑一跑,做纪录片出身的他,“准备再抓点细节,找到电视剧和纪录片的结合点”。
对于主创们的种种尝试,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司长高长力都表示支持。他说,在半年之内推出一部时代报告剧确实有难度,此次用“文艺轻骑兵”的方式来进行重大题材创作,是一次不能撤退的冲锋。希望全世界都能看到这部作品,看到疫情之下,中国人是怎么做的。
据悉,《在一起》有望于10月在五大卫视及互联网平台同步播出。
编辑 | 饶文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