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在闪光,《神奇的汉字》告诉你,这代青年
《神奇的汉字》第二季实现了创新升级,以汉字为媒介,打造出文化领域的“新国潮”。
文|喜力
每一代青年人,都有着带有独特的性格标签。湖南卫视的立身之本和独到之处,在于能够始终准确把脉不停更迭的青年个性,通过原创节目的创新,呼应观众的需求。
在过去,向青年人传递中华文化还是一道令人头痛的难题。这一代的青年人,却因为成长在富足时代,有了物质的基础自信。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他们,在全面接收来自世界的信息后,形成了清晰的文化辨别力和精神自信,开始寻找属于自我的归属标签,“国潮”便在这一代青年人的身上崛起。
作为湖南卫视代表性文化类节目的《神奇的汉字》,在第二季实现了创新升级,以汉字为媒介,打造出文化领域的“新国潮”,在一贯擅长的青年化传播向之外,通过多元化的内容和趣味化的方式,实现整体传播的全民向扩展。
节目开播以来,连续三期全国网城域收视份额破2。据索福瑞全国网数据,00后观众成为《神奇的汉字》首期节目的收视主力之一,收视排名位列同时段所有频道前三;同时城域观众忠实度 47.2%,高于第一季整季的各期节目;第二季收视份额同样比第一季提升超130%。
话题方面,#神奇的汉字开播#开播日便上榜微博热搜,#神奇的汉字#系列话题阅读量超24亿,独家VLOG#何炅回到1998#用集体回忆的形式为节目成功造势。
知识在闪光青年榜样散发智识魅力
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伦敦大学…这是全球顶尖的学府,是学子的梦想,同时,也是《神奇的汉字》的选手来源。在当下,比拼唱歌跳舞的舞台并不少见,对于仍然处于价值观形成阶段的青少年而言,单一类型的榜样,会束缚他们的人生想象和未来选择。
《神奇的汉字》为学霸们提供展示的舞台,是在帮助青年们看到更为宽广的价值观,展现多元化的魅力类型。当李浩源镇定自若地抢到了题目,不仅对答如流,还能够旁征博引地解释出答题的逻辑,作为观众,很难不被学识的魅力征服。这些高分青年,在答题时展现的清晰的逻辑、快速的反应,让人忍不住感叹,知识是会闪光的。
在《神奇的汉字》中,不仅能够感受到聪慧的魅力,还有中华文化相关的人文科学感染力,让这些智识榜样更令人“上头”。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学霸在刻板印象当中,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读书机器,但是《神奇的汉字》却在为知识型榜样祛魅。他们从外表看来,和平常的青年人无二,甚至更为精致、流行。
爱看甄嬛传、还因此答出题目的刘虎贲,会跳女团舞的未来女企业家,既是花瓶、又是墨水瓶的纪向宁,这些智识榜样非但不是只知学习的书呆子,反而是通识型的全才。对于家长来说的“别人家的孩子”,对于青年人而言则是可以努力成为的彼岸。相同的兴趣展示能够让学霸贴近青年观众,同时也能够激励每一个青年人内外兼修。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神奇的汉字》不仅传递着智识型榜样的知识魅力,还在通过他们展现着中华文化当中的处世之道。这些学霸们除了站在知识巅峰,也拥有着高情商和成熟的处事态度。每一个败北的学生,都敢于承认失败,同时理性地分析失利原因,勇于再次挑战。既尊重对手,又不过于谦卑畏缩,有着中华儒士风姿。
汉字为门打开文化国潮宇宙
这个时代的青年人,已经不羞于把汉服穿出街,可因为活在输入法的时代,经常提笔忘汉字。汉服是国潮的代表性元素,《神奇的汉字》则是从文化领域,将汉字推至国潮浪尖。
“出”与“入”是一对反义词,可“出神”与“入神”却代表着一种状态。“胜”与“败”南辕北辙,但是“完胜”与“完败”却都形容着酣畅淋漓的成功。兄弟的弟字,读四声与轻声便会产生完全不同的两种释义。汉字中蕴含着太多的精奥玄妙,这是其他语言所不具备的,也是中国数千年文化的结晶。
在节目当中,通过答题和解释的方式,将汉字的音美如歌、形美如画、义美如诗娓娓道来。那些曾经因为过于熟悉而被忽略的美好,一一浮现,帮助青年观众以汉字为媒介,构建起中国文化自信。
始于汉字,却不止于此。《神奇的汉字》以汉字做引,打开一个中华文化的国潮宇宙。舞台上宋元时期的勾栏瓦舍、不出头的牌楼,却也能够成为赛博朋克十足的视觉元素。
堂堂七尺男儿,在观众的认知里应当是伟岸的身躯,却是不足1米6。可活在营养不足的古代的孔子有一米九六之高,关羽达到了两米一。几枚铜钱,便能纵观各朝历史。这些由汉字生发出的关于历史、建筑风俗等多元化的展示,让观众进入到一个包罗万象的国潮文化宇宙。
有时,同一个事物距离过近,便会习以为常,忽略它的美丽。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才发现每日都在使用的汉字,原来承载着如此多的荡气回肠和温婉曼妙。这也是时下国潮的要义,建立起客观看待文化的态度后,重新发现被忽略的美好,重新理解曾经并不明了的深意。
学习并不难传递积极学习态度
学海无涯苦作舟。提起学习,总给人以辛苦之感。《神奇的汉字》包含着爆棚的知识量,但是在“服用”的过程中,却全程舒适。正是这种趣味的获得感,帮助节目拓宽了受众人群,不仅是吸引学习圈层内的观众,更是拓宽至全民向。
“雨女无瓜”是时下流行的网络语,《神奇的汉字》的题目让选手寻找相似的歇后语。青年人爱打游戏,节目便干脆用装备出题。《长安十二时辰》流行,节目便设计了与时辰相关的材料。《神奇的汉字》通过设置贴近生活和流行文化的题目,破解知识带来的“雨我无瓜”的疏离感,通过亲近性的事物激发观众的了解欲望。
第二季节目还邀请了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沈阳市教育研究院的历史研究员王磊组成专家团坐镇指导、趣味点评,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读题目中的文化内涵,为这档汉字节目提供品质和专业保障。
节目中的“郦波三连问”总是让人紧张,选手戏称,只要郦波发问,便将要有大知识点发生。郦波三连问不是为了刁难,而是让观众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学习不是死记硬背,而是通过知晓背后的逻辑后,自然而然地熟练掌握。
两队在争夺周末赛举旗权时,在四个气球小游戏中获得四个线索,最后推理到最终的关键词,过程如同侦探推理一般,也考验着学习的发散性思维。“日啖荔枝三百颗”的主角指的是苏东坡,从苏轼又可以推导出东坡肉,而这道菜的主料是五花肉,继而得出五花八门的答案。
《神奇的汉字》通过构建知识背景场景,通过发散性的记忆,将知识点穿插于游戏当中,不知不觉间便掌握了技能。《神奇的汉字》传递着高效的学习态度,传递着学习不难的积极价值观,帮助青年人建构正确的学习观。
《神奇的汉字》的题目,全部由“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审核通过,这一机构主要研究语言文字应用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以及规范化和标准化。让节目在浓郁的快乐氛围中,坚持着严谨的文化内涵。
《神奇的汉字》传达的学习理念,不只是服务于学生,而是面向于全民、全龄的。有一道题目是关于苏轼的《赠刘景文》,其中提及“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橙黄橘绿指的是冬景虽然萧瑟,可却是硕果累累的收获之时。苏轼用这一句诗,鼓励当时已经58岁的刘景文,正值壮年,还是昂扬向上的大好时光。这一句诗也在勉励着各个年龄段的观众,学习不只是少壮之事,而是持续一生的乐趣。
湖南卫视刘伟工作室和刘建立工作室联手合作的《神奇的汉字》是730原创节目带的重要组成。在730原创节目带中,涌现出一批带有湖南卫视气质的优质节目,尤其是文化类节目。既有中华文化特色,又有趣味的视听语言,不断寻找着媒体责任和观众喜好之间的平衡点,打造出文化领域的国潮矩阵。
湖南卫视将媒体社会责任担当融入创新基因中,探索出一套成熟的、独特的中华知识文化综艺创新体系。这些节目,通过建构强烈的观赏性,负载多元的文化知识、正向的价值理念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传播着中国文化、中国艺术和中国美学,也传递着文化自信,通过文化复兴掀起国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