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与我军军史不符之处,请尊重军史、尊
一部令人热血沸腾的《亮剑》,使无数人关注了386旅。作为一部经典的军旅文学作品,《亮剑》风靡了全中国,但386旅的几个主力团之番号,以及那场击毙日本天皇侄儿、震惊整个侵华日军的伏击战,都与我军军史不符,例如下面的这个主力团。
“只要能消灭这个团,我愿意在再损失两个联队”。
1943年10月24日,386旅第16团奉命开赴延安,途中却在洪洞县韩略村(现属曲亭镇),打了一个震惊日本朝野的伏击战(《亮剑》中独立团的杰作)。这场伏击战沿袭了我军的战术精粹,整个战斗仅用了半个多小时,180余人的日军“战地军官观战团”大部被歼(仅3人诈死逃生)。
这支观战团包括有少将旅团长服部直臣、大佐联队长6名、日本天皇的侄儿1名,以及日军“派遣军步兵学校”的军官。冈村宁次在得知“战地观战团”是被第16团歼灭之后,暴跳如雷地对部下说道“只要能消灭这个团,我愿意在再损失两个联队”。
第386旅之最初编制番号。
1937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31军,于陕西富平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
第386旅首任旅长陈赓,副旅长陈再道,参谋长李聚奎,政治部主任王新亭,下辖红31军第91师改编的第771团,红31军第93师改编的第772团,一个补充团(未被国民党政府承认),全旅5700余人。
横空出世,三战三捷。
1937年9月30日,386旅随129师由陕西富平出发,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0月18日,386旅挺进到了山西省昔阳、平定以东地区,10月21日、10月26日、11月2日,386旅连续取得了长生口、七亘村、黄崖底伏击战的胜利,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938年2至3月,为了牵制日军的进攻,配合晋南国民党军和晋西北、晋西南的八路军作战,386旅又组织了多次伏击战,并先后取得了第二次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等战斗的胜利。
战斗中发展,战斗中壮大。
经过近1年艰苦卓绝的战斗,386旅不断地发展壮大,在自己发展壮大的同时,还支援了其他部队的发展。
原本386旅下辖之第771团,后划归129师独立旅建制,但在此基础之上,386旅已经拥有了第772、第16、第17、第18团,全旅高达8000勇士,并创立了著名的太岳军区。
谢家庆:第16团首任团长。
谢家庆1912年出生于河南光山县,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谢家庆历任红军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1至第4次反"围剿"斗争,经历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
抗日战争时期,谢家庆历任晋东南涉县工作团团长、129师挺进支队兼晋冀豫军区第4军分区政治委员,后任386旅第16团之首任团长。
击退日军偷袭黄崖洞兵工厂,但在歼灭冈崎大队之关家垴战役中壮烈牺牲。
1940年10月下旬,日军三十六师团冈崎大队510余人,误打误撞地摸到了八路军总部,设在辽县、武乡县、黎城县交界的黄崖洞兵工厂。在接到日军进犯黄崖洞兵工厂的报告之后,彭老总立即命令386旅主力772团和16团,立即赶往黄崖洞打退日军的进攻。
在击退冈崎大队偷袭黄崖洞兵工厂之后,1940年10月31日,16团又奉命参加了围歼冈崎大队的关家垴战役(即《亮剑》之中,被李云龙干掉的山崎大队),然而16团团长谢家庆,却不幸在此次战斗之中壮烈牺牲。
战机无处不在,只要敢于亮剑。
1943年10月18日,时任太岳军区第二分区司令员的王近山,奉命率领16团从太岳军区开赴革命圣地延安。经过几昼夜的急行军,16团到达了洪洞县,当地党组织在慰问16团的同时,也介绍当地的敌情。
王近山在与16团团长陈金钰分析了敌情之后,为了配合反扫荡作战,减轻根据地的压力,决定在此伏击日军,而且所选择的伏击地点,就在距韩略村日军炮楼只有500米的一段凹道。
一场体现我军战术精髓的伏击战,用时不足1小时。
10月24日黎明,16团2营悄悄进入了设伏阵地,这是一段只能通过一辆汽车的凹道,凹道两旁是陡壁,高的地方约十余米,低的也有七八米,整个凹道全长约500米,为最理想的伏击阵地。
早晨8时许,日军13辆汽车大摇大摆地进入了凹道,当汽车全部钻入16团布好的"口袋"之后,2营营长聂凤炎发出了攻击命令。霎时之间,无数的手榴弹和炸药包,投向了凹道里的日军,因为在这种地形作战,没有什么比手榴弹效果更好的武器了。这场伏击战用时不足1小时,被围日军除3人诈死逃生之外,其余全部被歼。
“战地军官观战团”被歼,震惊了整个侵华日军。
16团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次常规的伏击战,但从打扫战场中缴获的文件中才得知,这支被歼的日军,竟然是豪华的"日军军官观战团"。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为了推行他的"铁滚式三层阵地新战法",便组成了一支华北派遣军的战场参观团,由少将旅团长服部直臣率领,去太岳战区实地观战学习他的新战法,不想却被送入了16团的"口袋"。
郑光南:16团2营5连的指导员,抱着一束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虽然是一场成功的伏击战,但战斗过程却是非常惨烈,16团付出了伤亡50多人的代价,包括与敌人同归于尽的郑光南烈士。由于这支日军全部是由军官所组成,其战术素养和战斗力,绝非以往战斗中那些普通的日军可比。
例如在战斗刚刚开始之后,虽然是突然遭到伏击,但两名日军就迅速钻进了路边的一个小土坑中,两支枪形成交叉火力,16团的战士一露头便被击中。其他日军更是凶悍,他们甚至是利用同伴的尸体,躲在尸体下面进行对抗,最终有3人诈死逃生(其中就包括《亮剑》之中,被魏大勇挑了的服部直臣)。
如今在韩略村战斗遗址的北面,建有一座烈士陵园,陵园内面矗立着一块纪念碑,纪念碑的正面刻着“韩略战斗遗址”,纪念碑的背面刻着韩略村战斗简况,而郑光南等16团的烈士,就长眠在这块土地之上。
缅怀革命先烈!致敬中国军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