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竞技没文化现代围棋跑偏啦? 少儿教育兼而有
文章来源:厉针
今天,在围棋圈看见了两个关于围棋的观点:一个是职业棋手、北大高材生李喆老师的观点,他认为“围棋的竞技性是被建构出来的,宏观上来说,是两股脉络的汇流,其一是明清时期围棋从士林文化走向市井文化,其二是日本的争棋文化。”呼吁“围棋所独有的价值,仍然在它的文化性,在它曾被发现、建构并确立了一千多年又被挤压丢弃了的价值,在传统的‘明理、审美、修身’等价值在新时代以新的形式开出新芽。”另外一个观点来自微博名字“飞翠羽”,他在棋牌评论文章的署名是——谢天舒,也是一名才子,他与李喆老师讨论说“延展围棋的文化属性当然是对的,但稀释围棋的竞技属性,则显然不符合历史事实”。认为“围棋从古至今,都是分求技艺的竞技围棋和求雅兴的文人围棋两条路径”。
对于围棋未来走向的思考非常有必要,李喆作为一位职业棋手能够跳出自己从事多年的职业,来谈围棋的文化性,本身是值得钦佩的事情。作为一名天才棋手,李喆曾2度来到世界大赛四强(2017年新奥杯半决赛还与柯洁对垒),他在入读北大哲学系后开始做关于围棋理论方面的研究,也出了不少的成果,比如《七路棋盘最优解》等。
围棋的竞技化,已经来到了一个史上最强的层次,围棋AI的出现,在技艺上一下子将围棋可能原本需要一百年才能到达的高度,提前帮人类提升了。由于围棋的参与门槛高,不懂行很难欣赏,这就是现代围棋发展的瓶颈。所以关于围棋竞技之外的属性和价值,的确值得思考。
我后来翻到了2017年蓝列老师采访李喆的报道,李喆说“竞技是围棋的基础,没有竞技就没有围棋,而围棋的很多价值也是和竞技相关的,但围棋的价值最后不能落在竞技上。”也就是说,他与“飞翠羽”之间的观点有共通之处。
就我的了解,很欣慰,近年来在业余围棋的培训和教学上,已经有不少有识之士对此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不再是唯成绩论,而是教给孩子对弈礼仪、棋品态度、思考方法等等,将围棋作为手段来教育和培养少年儿童,达到锻炼意志品质、培养缜密思维、提高独立能力等,取得很好效果,也让家长和社会各界看到了围棋的教育功能,增加认同度。
但是,竞技性依然是学习围棋的必经之路,或者说要学好、学懂围棋,竞技是必须条件。对于小孩子来说,最具吸引力的就是吃子、赢棋,所以学围棋一定是从输赢开始,从争胜之心开始。我们想要借围棋传输的无形文化,需要一个有形的载体,那就是胜负,是考级升段,是比赛拿奖,是为了一个目标努力坚持,永不放弃,学棋的孩子只有在付出了一定的艰辛后取得成绩,才懂得珍惜,才会去体会、思考背后的哲理。否则,那些听起来很好的道理,他们不会有切身感受,也就不会渗入他们的身心,只会从耳边飘走。
比如跟他们讲:下棋要有平常心。学生一般这样想:啥?平常心是什么?很重要么?只有经过几千盘的对弈搏杀,经过比赛的先输后赢或者被逆转,经过重要对局关键处的摇摆不定、患得患失,才能懂得什么叫平常心,为什么平常心最可贵。然后,才能锻造出一颗泰山崩于前色不变的大心脏。而这,就是围棋带给小朋友可以受用一生、实实在在的好处。
如果喜欢本文,可扫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也可直接搜索微信公众号gdstzl2020添加关注。
(责编:樊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