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社会 2020-04-02 00:25 的文章

汪晓东:与人民共情,这是人民日报记者一辈子的坚守

战场上,记者的首要职责是什么?这曾是引发广泛讨论的新闻伦理学问题。

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这个问题的答案变得异常清晰。

先从环球时报3位前方同事的故事说起。2月9日晚,环球时报几位前方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武汉市武昌区某街道将30多名重症老人通过一辆公交车进行转运,转运过程衔接无序、组织混乱,跟车服务不到位,导致这些患者长时间等待情绪失控,部分老人病情加重无人照料。发现这一紧急情况后,前方记者立即跟我联系,我随即将情况上报中央赴湖北指导组。中央指导组领导同志连夜作出批示,湖北省、武汉市有关方面迅速介入,问题很快得到解决。随后,中央指导组约谈了市、区相关负责人,相关人员也被严肃问责。中央指导组负责同志多次对环球时报前方记者提出表扬,肯定他们“做了一件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事情”。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当时记者没有立即报告这个情况,一车重症老人有很大的可能在冷风中苦等一晚甚至更长时间,那将会是什么结果?

生命至上,救人第一。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所有人都是战士,无论是新闻工作者还是医务工作者,首要任务都是救人。正如中央指导组有关负责同志所言,“记者提供一条有效求助信息,可能就挽救了一条生命,其意义和价值是一篇报道无法比拟的。”

不能不说到疫情爆发以来,人民日报开通的“四类人员”(确诊患者、疑似患者、密切接触者和不明原因的发热患者)信息网络征集平台。中央指导组领导同志对此予以高度赞扬,称这项工作为疫情防控“发挥了特殊作用,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2月初,在疫情急剧扩散蔓延、整个武汉医院“一床难求”的危急时刻,中央指导组紧急要求前方记者帮助收集“四类人员”信息。社长李宝善听取我们汇报后,亲自部署推动,2月5日,人民日报推出征集“四类人员”求助信息网络通道,一时间,求助信息如潮水般汇聚,最多的一天收集到1.2万条信息,迄今我们累计收集有效信息超过4.2万条。我们每天把求助信息上报中央指导组,中央指导组领导同志连夜把这些求助信息批给湖北省委、武汉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一个多月,天天如此,很多的求助信息都是凌晨批出来的。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现在,大量非新冠肺炎患者也通过这一平台发出求助信息。征集“四类人员”信息主要依托新媒体中心的两微一端平台,报社各部门、各单位、各平台广泛推送,其中,人民网人民好医生平台收集到1万条求助信息,他们还组织了71人团队对求助者一一回访,国家人文历史收集到近6000条求助信息,上海分社副社长李泓冰组织志愿者一起帮忙收集到近600条求助信息。

2月5日,人民日报推出征集“四类人员”求助信息网络通道。

征集“四类人员”求助信息网络平台的开通,打开了一条生命救援的绿色通道,让数以千计的患者得到及时收治,极大推动了“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应早尽早”,全社会好评如潮,称赞人民日报“党心贴民心,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2月13日晚上,我们收到求助信息:武汉市硚口区长丰街道一名怀孕39周的孕妇感染新冠肺炎,尚未得到收治,情况危急。我们迅速将这一信息上报。2月14日上午,患者即被送进武汉中心医院住院治疗,15日下午,患者产下一个7.2斤的女婴。经CT确认,没有感染新冠肺炎。“感谢人民日报!”患者和家属热泪盈眶。还有很多患者和家属发来信息:“谢谢你,善良的人,如果不是你,可能这条命就没有了!好人一生平安!”“我和老妈都住进医院了,谢谢你们!让你们跟着担心了!”……

本报网络征集“四类人员”求助信息,在全社会特别是湖北、武汉的广大干部群众中产生强烈反响。武汉市委有关负责同志专程来到本报前方报道组驻地,向人民日报社表示衷心感谢,他说:“人民日报的恩情,我们会铭记于心!这项工作彰显了人民日报的人民情怀和责任担当!”应急管理部等部门相关负责同志多次跟我们联系,详细了解求助平台运行情况,表示在今后的应急救援工作中将充分借鉴这一方式。

广大网民对人民日报推出这一平台纷纷点赞:“党报关键时候冲在前,管用好用实用!”“这个通道就是救命通道!”“这为抗击疫情做了一大贡献!”“我今后要成为人民日报铁粉!”……

我回想起近20年来参加的大大小小的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包括汶川地震报道。开通专门的网络平台广泛征集求助者信息,这是第一次。中央指导组有关负责同志曾不止一次跟我说,这项工作“人民日报立了头功”,“必将载入中国新闻史的史册”。这无疑是很高的评价,我们听了很受鼓舞,同时对我们作为党报记者肩负的职责和使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汪晓东在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