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社会 2021-03-12 15:32 的文章

分数不是全部,家长为何就不淡定?

什么是好的教育?

图/图虫创意

“学生没有分数,就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如果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

什么是好的教育?不久前这一话题再次引发社会热议。教育如果只关注升学率,国家会没有核心竞争力。然而,围绕分数的竞争焦虑,成为中国当下基础教育最受关注的问题。

怎么看待唯分数论、怎么看待家长焦虑,中国新闻周刊专访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一起来探讨教育的那些事儿。

以分数论成败是减负难的根源

中国新闻周刊:随着升学压力下探,家长们早早加入分数竞争,甚至连幼儿园足球都要考级踢比赛了,这其中非理性的焦虑占几分?

樊秀娣:对幼儿发展水平的评价,无法用精确的分数或级别来区分,设置各种分数、级别,极不科学,对幼儿身心发展有很大的“负作用”。此种种做法,无非是教育管理者为了“政绩”、商业机构为了“赚钱”等目的而人为设置。

中国新闻周刊:报更多的培训班、买更好学区的房,家长为了孩子的分数很忙很累,值得吗?

樊秀娣:家长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报更多的培训班、买更好学区的房,目标指向很明确,就是要把孩子的分数搞上去。

能如愿以偿,算是值得。但很多时候做不到如愿以偿,那也只能“愿赌服输”。教育投资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关键是家长如何看待之。

中国新闻周刊:睡眠时间不足、近视率高企,为何孩子们的负担在屡次减负措施下仍不轻松?

樊秀娣:大多数学生“加班加点”学习,就是为了在学业竞争中获胜,说到底,就是为了得到“高分数”,所以,以分数论成败是减负难的根源。

摆脱不了分数评价体系的窠臼

中国新闻周刊:有高分可以上好学校,我国各地长期形成的以升学率高低配置生源的分层办学格局,造成了类似超级中学越掐尖越强的马太效应,基础教育失衡谁之过?

樊秀娣:高分可以上好学校,这本身就是一种偏颇的教育教学观。

首先,高分学生、低分学生只是学生发展的擅长方向不同,没有绝对的高低之分;其次,基础教育的学校本就不应该分高低,甚至高等教育不同类型学校之间也不存在绝对的高低。

所以,现有的以升学率高低配置生源的分层办学格局,造成类似超级中学越掐尖越强的马太效应,是教育理念偏颇而导致的教育管理、办学目标等的一系列失衡。

失衡是长期、复杂的问题,有教育系统本身,也有社会文化、大众心理等多种因素综合形成。

中国新闻周刊: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并相继进入中高考。然而素质教育的落地,最终以计分数的方式落地,为什么仍然无法摆脱分数评价体系的窠臼?

樊秀娣:中高考是以分数为“硬通”标准。自然,德智体美劳每一大类的教育成绩,只有计入分数才被视为得到真正的重视。当下,分数是对学生评价的绝对标准,自然,一切都摆脱不了分数评价体系的窠臼。

中国新闻周刊:新高考改革自2014年正式启动,“3+3”、“3+1+2”、“3+2+1”各种科目改革方案相继出炉,应试教育会离我们越来越远吗?

樊秀娣:高考方案改革,并不能改变“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激烈竞争现实。相反,每一次改革方案出台,学生和家长都要琢磨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规则来提高考分,反而加剧了应试教育。

优质教育资源稀缺是分数焦虑的根源

中国新闻周刊:超八成高考生如今都能上大学,竞争却越来越激烈,分数焦虑的根源在哪?

樊秀娣: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是分数竞争焦虑的根源。新时代,深化教育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从“211”、“985”到“双一流”,国家集中投入了大量资金和资源。到今天一些重点建设高校的投入已达到了相当高度,如何提高资源、资金的使用效率,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总体质量和水平,也是政府管理部门要考虑的一个重要议题。

中国新闻周刊:围绕分数的竞争焦虑,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学生进入大学后继乏力。在分数评价体系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为什么越来越多为成为“小镇做题家”而烦恼?

樊秀娣:根据教育学原理,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分类包括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

“高分”学生,可能在认知学习方面比其他学生占有优势,但情感和动作技能方面的发展未必充分,进大学及大学毕业后,在更强调综合能力比拼的环境下,不占优势也很正常。

中国新闻周刊:考到更高的分数,上更好的学校,找到更好的工作,是否分数这一单一的评价体系,使得孩子们的人生道路也单一得相似?

樊秀娣:用分数这一单一的评价体系来评价学生总是相对、片面的。为每个学生提供全面、科学、客观的评价,能够让每个学生有合适的学校选择和就读,帮助他们将来找到喜欢且胜任的工作,这就是好的教育应该致力的目标。

按分数高低进行评价、选拔和淘汰

中国新闻周刊:从孩子的视角换位思考,他们成长成才的真实需求是什么?如何理性看待分数在真实需求里所处的位置?

樊秀娣:站在孩子成长成才需求的角度,好的教育是能够给学生带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好的教育是让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长处,挖掘自己的潜力,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能够靠自己的努力,感受到人生价值和生活乐趣的教育。

分数是一种评价标准,以此来评价学业状况很有必要。除了可以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业情况,很多时候对学生的学习进步也有促进、激励作用。

所以,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分数应该永远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关键是,如何让分数准确反映实际情况,如何看待分数和应用分数。

中国新闻周刊:明知分数不是教育的全部,中国家长为什么就是不淡定?

樊秀娣:本来分数只是反映学生全面发展和学习状况的一个指标,而现如今一旦把分数提到决定学生前途和命运的绝对高度,围绕分数的竞争达到“白热化”程度,家长能淡定得了吗?

问题的关键在于,好教育在理论上指向很明确,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强调的让人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由此,得出好教育就是能够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健康发展的教育,顺着这一逻辑,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优秀的、成功的人才。

然而现实是,我们的教育无时无刻不在把学生按分数高低进行评价、选拔和淘汰。

现在强调美育、体育,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但把美育、体育表现都折算成分数计入学生的总分,这不就是在告诉大家,分数代表了对学生的绝对评价吗?客观上也是如此,高分才有机会进入好的大学,而进不了好的大学,毕业生将来发展可能会严重受限,类似非名牌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晋升甚至更广泛的社会活动中很有可能遭到学历歧视等问题,早已是人尽皆知的“秘密”。

在分数威力如此巨大的现实面前,只想单方面让学生及其家长理性地看待分数,很难做到。说难听点,也有误人子弟之嫌。因为除了分数,普通家庭的孩子还能拿什么去竞争?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家长嘴上都在叫着要对学生“减负”,私下里却依旧把自家孩子往各种课外辅导班里送。老百姓心中有杆“秤”,会比较利弊、权衡得失。

中国新闻周刊:相比讨论什么是好的教育,当下更急需明确的是什么?

樊秀娣:讨论什么是好教育固然重要,但在现有的教育环境和成才期望下,可能更重要的是,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人才?什么是成功的人?我们的教育要把学生塑造成怎样的人?

如果社会不能认可并接受多元的人才价值观,对人的评价标准还是沿袭过去单一、狭隘的成才观,那么,以分数高低为标准来评价学生的教育,无论怎样做,可能都难以很好地体现好教育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