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社会 2021-02-24 14:02 的文章

【新春走基层】种菜不用土下地不脏鞋

原标题:【新春走基层】种菜不用土 下地不脏鞋

  基地工作人员可通过现代化设备,调节种植环境。人民网 李芳森摄

  人民网赫山2月10日电 (李芳森)“千猪百羊万担米,扬帆汉口一早起。”竹泉山智慧农业第一村,地处益阳市赫山区泉交河镇菱角岔村。据史料记载,泉交河镇始建于唐,初为洞庭丰水期湖边柴米小集,明朝中叶,称泉交市,清代发展为益阳县最大的鱼米集市。

  如今,在泉交河这座千年古镇里,借助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项目——智慧农业第一村,稳步迈向乡村振兴。

  腊月二十九,家家户户都在迎接春节的到来,一年的劳作也已宣告结束。菱角岔村村民周星玲正在大棚内进行另一场“丰收”,辣椒、小白菜、小番茄都到了采摘的时节。

  “我现在同样是在种地,但是跟过去相比,手脚都不会弄脏,都不像种田了。”周星玲介绍,自从到农业公司“当工人”以来,才发现“田”居然还能这样“种”。

  周星玲生活的变化,来自于当地智慧农业的发展。2020年4月,位于菱角岔村的竹泉山智慧农业第一村项目投入2800万元,建起了面积79亩的温室大棚。大棚顶部不是普通大棚常见的塑料薄膜,而是一种透光率非常高的散光玻璃。同时,封闭的大棚空间隔绝了病虫害,蔬菜不喷洒农药,也不使用激素催熟。

  此外,该项目引进农业技术植物工厂系统,通过引进良种、优质营养液、工厂化种植、科学管理,依托“互联网+”,让农业触网,变得更加智慧。项目通过逐步改变效率低、回报低的落后生产方式,提高种植的科技含量和商品化蔬菜的生产率。

  “我们园区这种工厂化管理模式,可以节约土地资源,实现订单化农业。栽培生产的作物,口感好、品质好、绿色安全。”竹泉山智慧农业第一村项目负责人徐玉莹介绍道。

  发展智慧农业,受益最多的是农民。对于周星玲这样的当地农民来说,她从自产自销的农民变成了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新型农业工人”,一个月能领到2500到3000元工资,收入跟往年自己种地相比,翻了两三倍。

 

(责编:杨虞波罗、连品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