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社会 2021-02-06 15:00 的文章

失守的“北方第三城”,青岛风光不再

失守的“北方第三城”,青岛风光不再

作为全国经济大省山东的“领头羊”,青岛是否没落了?时任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在2021年青岛两会的发言中坦言道,“只有承认落后,才能面对不足。”一年前的两会上,王清宪也曾直言,“从城市竞争的格局上来讲,作为北方第三城,我们已经没有退路了。”

长期以来,青岛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北方城市中,仅次于北京和天津。但近几年,“北方第三城”的宝座却有易位的风险,西安、郑州等城市发展迅猛,GDP总量一度逼近青岛。青岛真的如王书记所说落后了么?青岛为何没有退路?

失守的“北方第三城”,青岛风光不再

一、青岛是如何发家的?

近代以来,青岛是一个有着辉煌历史的城市,一度和上海等沿海大都市一样,代表着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先声。

殖民地的经历给青岛人民带来了苦难,也带来了现代工业及现代化的种子,培育出青岛啤酒等蜚声海内外的品牌,青岛的纺织业等传统工业位列远东先进水平,胶济铁路、市政建设、港口设施等更是居于全国领先水平。

计划经济时代,青岛的工业继续引领风骚。在城市工业发展中,曾有着“上青天”的说法。“上青天”指的是中国三大纺织工业基地——上海、青岛和天津。建国初,轻纺织工业是国民支柱产业,是决定城市发展格局的重要因素。

哪座城市纺织业发展得好,那就能在中国的城市发展的竞争中拔得头筹。20世纪30年代中期,青岛就已经形成了纱纺、印染、机械制作等门类齐全、产业链完备的生产体系,生产能力全国排名第三。

失守的“北方第三城”,青岛风光不再

纺织工业基地也带动了青岛的经济发展,青岛的经济排名在建国后的几十年间,始终处于全国前列。改革开放新时期,青岛积极调整产业结构。1984年,青岛被列为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成为对外开放的先锋。

同年,家电品牌海尔正式成立,那两个穿着泳裤的小男孩(代指海尔的logo)后来在张瑞敏的带领下迅速发展,与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并成为“五朵金花”,迎来了青岛制造业的春天。­这五个一线品牌在90年代红极一时,有力促进青岛的经济发展,青岛也有了“品牌之都”的美誉。

与此同时,青岛借助地理优势,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和海上运输,与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450多个港口有着贸易往来,促进了港口贸易、海洋科研等行业的发展,青岛迅速成长为富有生机活力的城市。

失守的“北方第三城”,青岛风光不再

二、青岛衰落了么?

“五朵金花”的绽放,是青岛工业成功转型的成果,铸就了青岛近三十年的持续繁荣。然而,近年来,相比于一次次产业成功转型升级、城市更新成长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大都市,青岛显得不再那么炫目,甚至不乏落寞之感

当下,虽然老“五朵金花”依旧活跃在国内市场上,但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已不如往昔,“五朵金花”之后是否还会有“五颗金果”,继续带动青岛产业发展?另外,随着互联网、金融等第三产业兴起,青岛的产业结构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经济增长不免乏力。

我们来看几个数据。自1990年起,青岛历年的GDP在全国的排名居于9-15位之间,2005年至2010年是青岛发展的黄金时期,排名稳定在全国前十,更是在2008年取得了全国排名第九的好成绩。

失守的“北方第三城”,青岛风光不再

但自2010年起,青岛的排名便跌出前十,此后再未踏足前十领域。2016年,青岛虽与南京同时跻身“万亿俱乐部”,但名次已经被反超;2019年,青岛GDP虽仍破万亿。

但一方面,被无锡和宁波超越,排名从第12落到第14;另一方面,紧随其后的郑州与青岛的GDP仅相差约151.61亿元,郑州距离“北方第三城”的地位仅有一步之遥。

2020年,青岛GDP尚未公布。在1月份召开的两会上,青岛代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透露GDP预计达1.2万亿元,从已公布的其他省市的数据来看,2020年,青岛GDP难以挺进前十,大概率仍在14名左右徘徊。从以上数据来看,青岛近些年发展表现只能说是差强人意。青岛,该着急了。

失守的“北方第三城”,青岛风光不再

三、留不住年轻人的青岛

近年来,深圳、成都、重庆、杭州等城市轮番登上网红榜,连贵阳也依托大数据中心和天眼得到快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目光。高素质人才的流向直接决定了一个城市未来发展的走向。在这个人才要素至关重要的时代,各地纷纷开启抢人大战,年轻人用脚投票。

但青岛因为整个产业体系偏向传统制造业以及长期优势项目旅游业,反而显得在网络上缺乏卖点。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青岛的GDP总量在全国城市排名前十五名,在北京城市中仅次于北京和天津,素有“北方第三城”之称。

青岛的海滨风光和深厚历史底蕴也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游玩。可这样的青岛,却留不住年轻人。 2019年4月25日,时任青岛市委书记的王清宪曾提出了一个“灵魂之问”:都说青岛好,大学生本地就业比例咋不高?

失守的“北方第三城”,青岛风光不再

一方面,青岛缺乏新兴产业,像金融类、IT类甚至新媒体等这些新时代比较热门的专业人才很难在青岛找到前景良好的对口工作。之前有文章说,东北是东北年轻人再也回不去的故乡。

传统产业占主体、人情社会盛行,这些都让年轻人无所适从。青岛也有类似的问题。青岛的产业结构主要分为五部分:一是国资背景轻工业企业(海尔、海信、青啤等);二是国资背景重工业(青岛港、石油、化工等);三是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服装、玩具等);四是中小型贸易、金融等服务业。

可以看出,青岛产业结构偏向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金融类、IT类甚至新媒体等这些新时代比较热门的专业人才很难在青岛找到前景良好的对口工作

另一方面,青岛的楼市价格直追一线城市,动辄上万的房价吓跑了平均月薪只有4千的应届毕业生。住房价格上去了,住房条件却并不使人满意。青岛的城中村问题至今仍是顽疾,甚至遍布市区。

失守的“北方第三城”,青岛风光不再

从城中心区或旅游景区往外开车10分钟,就会看到很多破旧的建筑,都未进行规划和改建,高楼大厦、整洁马路的另一头就是破败不堪的城中村的情景屡见不鲜,之前还有青岛是“镶着金边的抹布”的说法,这样的居住环境和价格无疑吓跑了很多年轻人。

此外,青岛的媒体甚至是整个山东的媒体并不发达,对外的软输出和宣传能力与其经济地位极其不匹配。即使有丰厚的历史底蕴和优美的海滨风光,也并没有对其他地区的人才进行强有力的吸引。

美食、旅游、历史,还有黄渤、黄晓明等青岛籍明星,青岛有无数宣传资源。想想青岛最近吸引全国目光的新闻,38元的天价大虾、疫情期间外国人插队与市民大打出手等新闻,都在磨损着青岛在年轻人心中的形象。

年轻人是城市发展的新鲜血液,没有源源不断的鲜血注入,城市的衰败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失守的“北方第三城”,青岛风光不再

四、青岛经济落后的背后是北方经济的集体失语

2004年,海尔全球销售收入达1016亿元人民币,一时风光无限。同年,腾讯在香港上市,马化腾获评2004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新锐人物奖。在颁奖典礼上,主持人邀请马化腾向张瑞敏推销QQ。马化腾介绍说,未来QQ会是一种新型的沟通方式,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然而这并未引起张瑞敏的兴趣。张瑞敏听完后,微笑婉拒:“现在没有说服我,谢谢你刚才精彩的介绍”。这一次对话,不知道是节目组有意安排,还是张瑞敏的真实反应。

没有说服张瑞敏的QQ,后来说服了十亿中国人新千年的这场互联网竞赛,以青岛为代表的山东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参加,等回过神来,已经错失了风口。

2020年中国内地城市GDP榜单上,排名前十的城市,除北京外,其他九座城市都在南方。在新一轮产业革命和信息革命即将到来的时代,互联网和金融等第三产业是未来发展的机遇。

失守的“北方第三城”,青岛风光不再

上海的金融业,杭州、深圳的互联网产业,南京、武汉的高新技术产业表现亮眼。相较于早着先机的南方,北方城市新旧动能转换的步履较为沉重,南北方的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

以青岛为代表的的北方城市们一方面传统制造业优势没落,另一方面又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活力不足,创新不足,人口流失,增长缓慢,2019年北方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仅为35.2%,比2012年下降7.6个百分点,北方城市普遍在产业、技术上新动能不足。

若不及时进行产业的升级转型,未来势必会缺乏持续增长的动力。一言蔽之,青岛经济地位的下降,反映出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趋势,背后是整个北方经济的全体失语。那么,当代中国“南方开放先进,北方衰落保守”的刻板印象,究竟是如何形成的?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失守的“北方第三城”,青岛风光不再

首先南北方的发展差距,源于不同道路的选择。2008年金融危机袭来,南方沿海地区毅然决定腾笼换鸟,进行产业转型和升级,以科技和创新引领驱动发展;而同期的北方,仍固守传统产业,沉迷于做大做强。

更有甚者提出“大象经济”的概念,即进一步强化国有资本主导的大企业在地区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在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下,青岛、山东乃至于整个北方城市的“大象爬坡”式老路已然荆棘丛生。

其次从历史的逻辑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逻辑是“开放倒逼改革”。哪个地方开放的力度大,哪个地方改革的力度就大,收获的改革开放“红利”也就越多。

从地图上看,珠江流域开放的前沿是深圳、广州;长江流域开放的“窗口”是上海;而黄河流域乃至中国北方缺乏能引领开放的城市。天津、大连、青岛、烟台都参与了开放,但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战”,并未形成集群效应,更不可能打造出媲美“粤港澳”、“长三角”的全国经济核心区。

失守的“北方第三城”,青岛风光不再

因此,寻找新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未来北方城市抱团发展的重难点和突破口。谁能在这一过程中率先破局,领跑北方诸城?显然,青岛是一个“种子选手”,但竞争敌手也不少。

更为关键的是,北方整体的营商环境和固守成规的“官僚病”,不适应市场化和法治化的社会发展环境:政府官员官本位思想浓重,文化氛围鼓励循规蹈矩,很难孕育创新的种子。

我们不妨来看一个小故事:青岛某政府官员在参加一个青岛深圳两地青年企业家交流会时发现,来参会的3名深圳企业家全都是山东人。就山东和深圳创业环境对比等话题进行一番交谈后,这位官员对企业家说,身为山东人却在深圳创业,不是你们的问题,而是我们的问题。

就青岛而言,地方领导也是“痛定思痛”,励志革新。时任青岛市委书记的王清宪在上任后的第二个月就提出“学深圳、赶深圳”。对标深圳,学的就是深圳开放、创新和改革的精神。

失守的“北方第三城”,青岛风光不再

创建一个适宜市场经济和创新经济发展的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开放型、服务型、效率型“三化三型”政务服务环境。与以往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学习不同,青岛这回可是动了真格。

从青岛派出的局级、处级干部没有去政府挂职,而是直接去到平安证券、华为、比亚迪、华润集团、腾讯等企业中,以一名普通职员的身份,为企业“打工”,站柜台、做方案、去和各方谈判,角色互换,真切地感受深圳官员如何与企业家交流,再反躬自省,效果拔群。

官员回来后,还需交上作业,提出改进措施。通过这次角色互换,政府官员对市场逻辑有了更深刻的体悟,逐渐适应用市场逻辑谋事、善用资本的力量做事的思维。如若真能形成新风气,那对青岛未来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失守的“北方第三城”,青岛风光不再

五、青岛,未来何去何从?

从经济体量来看,青岛GDP仍然居于全国前列,虽然2020年仍有望保持住“北方第三城”的称号,但此时矗立在大河中央,望着彼岸,而水下却已是“暗潮奔涌”

青岛的产业结构问题和人才吸引力弱等问题已初步展现其消极影响,随着未来时间的推进,其弊端必然会逐渐展现。那“无路可退”的青岛未来前景如何?会一直落后么?对青岛的未来发展这一问题,笔者持谨慎的乐观态度

说乐观是因为青岛仍有其独特优势。前文分析了青岛的经济结构偏重于工业和传统制造业,在金融和互联网等新兴第三产业的转型中处于落后态势,亟需产业升级。

说到产业升级,华为、阿里巴巴这样的公司是必不可少的,那么青岛是否一定要培养出华为、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的企业才叫转型成功?其实也不尽然。

失守的“北方第三城”,青岛风光不再

青岛有着完备的工业体系,传统的工业制造业占经济结构的主体,有人抨击青岛的产业结构更偏重重工业,但这非但不是劣势,反而是青岛逆风翻盘、再次崛起的重要基础。

反观美国经济,脱实向虚,已日渐显露颓象,这警示中国不能一味追逐金融业和互联网产业等第三产业,仍需发展工业制造业等实体经济,以实业作为国家发展的根基。错过了移动互联网风口的青岛,不能再错过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浪潮。

在未来工业4.0的发展时代,青岛的工业制造业基础无疑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未来,青岛必须抓住此轮产业转型升级的机会,通过融合创新、互联网+推动广大制造企业产业模式的升级换代,创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失守的“北方第三城”,青岛风光不再

此外,青岛作为“国内外双循环”的枢纽,有开放发展的机遇。2020年,王清宪书记在对外招商引资时就提出,“投资青岛就是投资国家战略”。改革开放40多年来,青岛踏着国家开放的步伐一路走在“最前排”:先后入选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

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龙头城市、“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重要节点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主要节点“双定位城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和港口门户城市。当前,我国正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国内大循环,必定是打通南北、横贯东西的循环。青岛既是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又是长江以北的重镇;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循环,必须要以开放为引领。而青岛作为东向日韩、西通内陆的“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对于促进东亚国家的“互联互通”具有先天优势。

失守的“北方第三城”,青岛风光不再

可以说,在新发展格局中,青岛既是内外“双循环”的“双节点”,又是国内东西南北大循环的“关键枢纽”。有读者或许会有疑问,所谓的“副省级城市”、“节点城市”、“双循环”到底有什么用?一个城市靠几顶“帽子”就能发家致富?

笔者认为,轻飘飘的几个文字名头看似不痛不痒,其背后实质就是国家政策的加持。而在中国,政策就意味着资源的投入。为什么学生都青睐“211、985”高校?六个数字的背后是源源不断的真金白银支持。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为何能够“一夜崛起”?中央的特区政策发挥了关键作用。

同样道理,有国家政策的支持,青岛复兴有望。如果能痛定思痛,转变观念,紧紧把握“双循环”下的开放机遇,以开放促进创新、以创新倒逼改革,青岛势必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高潮。

失守的“北方第三城”,青岛风光不再

结束语

最后,我们再来谈谈观念转变问题:青岛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摒弃对“北方第三城市”地位的执念。所谓的北方第三城只是城市GDP的排名,城市发展是多维度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政府官员应摒弃简单的“城市锦标赛”的排名思维。不能着眼于一时的发展,不能急功近利,而应着眼全局,立足长远,为青岛的再度强势复兴积累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