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造谣出轨、被质疑想红 澎湃:她有一张不妥协
杭州余杭区人民法院近日受理了“女子被造谣出轨”当事人提交的刑事自诉。对此,多数网友支持受害者主动站出来。但也有个别人称其“想红想疯了”,并劝她“差不多得了”。
一个因为谣言而“人尽皆知”,结果丢了工作、陷入抑郁的受害者,居然“想红”、“蹭流量”、“博眼球”,图什么呢?
事件发展至今,造谣者虽然被拘留,但尚未当面向受害者致歉,他的父亲则以“小朋友开开玩笑”作为回应。于情,我们能理解这番“护犊”言论;但于理,这是“巨婴”,这是包庇、纵容。谣言的受害者在事件的后续进展中始终站在镜头前:从诉苦到维权,她摘下了口罩,也摘下了面具,让众人能够清清楚楚地看到一个堂堂正正的她——这是一张面对网络暴力、谣言,不愿妥协的青春的脸。
这份底气的背后,是勇气。没人愿意以谣言受害者的身份永远活在一个不清不白的梦魇里。这位女士敢于直面镜头,必然要承受公众对造谣事件的重提,也难以避免地会让别有用心之人对此议论纷纷,甚至可能会遭受关于相貌举止的恶毒攻击。换作许多受害者,可能恨不得隐姓埋名,“找个地洞钻进去”。但她非但没有躲起来,而是站出来,理由也很简单:什么都没做错,为什么要躲?
这份底气的背后,更是法律。虽然造谣者在第一时间被警方拘留,但对于受害者造成的恶劣影响已无法挽回,更何况还在进一步发酵。基于此,受害者认为造谣者承担的代价与其本人受到的损失不对等,所以她不畏手续繁琐,坚定拿起法律武器伸张权利。于情于理于法,她的行为无可指摘。
相比之下,有些围观者动辄搬出“得饶人处且饶人”的大道理对受害者进行说教,更有甚者批评其占用公众资源。这些言论非但欠缺同理心,更是变相纵容谣言,本质上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
正如这位女士所说,这起事件至今余波未平,不仅是要让造谣者付出更高昂的代价,更重要的是鼓励其他受害者,警示潜在作恶者,同时向全社会宣告:造谣诽谤,不是闹着玩的!
也正因为事件具有警示性,它在热搜榜上的停留才不止有“网红效应”,更有社会效应和教育意义。我们作为旁观者,可以正面地看待这种效应,对这份勇气表达尊重,对法律的审判报以信心,而不是冷冷地回应一句“已阅”。所谓的“公众资源”,不正应该用于这种场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