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垃圾分类新时尚,广州焕发绿色发展新活力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中城市面临“垃圾围城”压力。垃圾分类成功与否,考验的是城市治理的智慧和活力。
12月10日至11日,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在广州举行。作为全国首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之一,广州垃圾分类探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全市3653个物业管理小区、2907个非物业管理居住区完成楼道撤桶、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99.1%、参与率95.5%,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超过38%、无害化处理率100%……广州自2018年施行《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以来,在法规“硬约束”和文明“软引导”的作用下,垃圾分类已然成为广州居民的新时尚。
全链条提升加强科学管理
垃圾究竟如何分类才科学,是一个长久的课题。而精细分类后的全链条提升,反映出城市精准施策、精细管理的能力。
在普遍关注的“这是什么垃圾”等前端精细分类背后,牵引着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等中端、末端建设运营。
如今,末端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支撑、中端垃圾转运站和收运线路高效衔接、前端投放回收点便民投放为一体……广州已基本建成一个兼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位于广州黄埔区新龙镇福山村的福山循环经济产业园,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生活垃圾集中分类处理园区之一。俯瞰整个园区,排列整齐的灰色厂房、管道和巨大罐体建筑,与“嵌”在半山腰上的热力电厂反映出它的建设难度和复杂性。
在循环园区,一辆辆垃圾运输车驶入生物质综合处理厂,垃圾从卸料区进入处理工序后,便迎来了它的二次乃至多次“使用周期”: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餐饮、厨余等生物质联合厌氧制沼发电,甚至园区内不同浓度的废水再处理后都可以在园区内实现循环使用。
如今,广州福山已经成了“资源矿山”,整个产业园将把城市有机垃圾循环处理推向极致。数据显示,园区生活废弃物总处理规模达每日1.26万吨,基本实现100%的循环利用(每日约200-300吨飞灰除外)。
除了福山循环园区外,在资源化利用方面,广州目前建成可回收物网点 3083 个、中转站 301 个、分拣中心 33 个,可回收物回收利用量每日达到9225 吨。同时,广州进一步完善分类收运体系,配备分类收运车辆3501辆,开通分类运输线路1492条。
为了提升分类处理能力,广州建成运营 16座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其中焚烧处理设施7座(设计处理能力每日1.55万吨),厨余垃圾处理设施4座及一批小型分散处理站(总处理能力每日4680吨),卫生填埋场5座(填埋处理能力每日8778吨)。
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局长陶镇广表示,广州以终端处理能力倒逼前端分类工作,形成“焚烧为主、生化为辅、填埋兜底”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新格局。预计到2022年,广州将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破解困扰多年的“垃圾围城”难题。
全方位覆盖形成长效机制
从前端分类到末端处理统筹推进,从全国第一个政府规章到全国第一个管理条例,广州因地制宜、持之以恒推进垃圾分类,形成特色鲜明的广州模式。
今年8月,《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修改后实施,较修改前提高了个人及单位违规行为处罚罚金的上限。此外,广州针对分类投放指南、分类处理工作考核、源头减量和分类奖励、终端处理阶梯式分类计费、处理设施区域生态补偿等方面出台文件,垃圾分类制度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对政府部门来说,垃圾分类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社会治理课题,需要做好改革创新的文章,下足绣花功夫。以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为抓手,广州形成了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体系。
广州实施社区垃圾分类三阶段、十二步工作法,1614个社区全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23万在职党员回社区参与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联席会议机制不仅推动社区垃圾分类工作,更有效激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在凝聚社区治理中发挥长效。今年疫情期间,广州大部分社区垃圾分类联席会议迅速扩展职能,建立起快速沟通辖内机团企事业单位、物业公司、保洁公司、业主委员会的反应渠道。
与此同时,广州借助楼长、志愿者入户等机制,大部分社区已经建立起直达家庭的垃圾分类宣传渠道。这些渠道联动基层党员、志愿者、居民广泛参与,让垃圾分类工作围绕人心、深入人心,推动垃圾分类长效自治管理机制的形成。
全社会参与推动习惯养成
社会参与度高不高、能不能坚持下去,影响着垃圾分类的成效。走进广州从化区鳌头镇西塘村,灰绿色的“美丽银行”引人注目。银行分成两类箱(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箱和兑换机三部分,居民持“银行卡”投放生活垃圾,正确分类可获得积分换取垃圾袋、饮料、食物、日用品等。
“美丽银行”的设置引来了西塘村村民的好评。对于村民而言,“以前只有铁器、纸皮等垃圾才会收集好,等一段时间再统一拿去垃圾回收站换钱。现在,连菜叶、果壳、纸巾等都可以收集起来换积分。”
西塘村有关负责人介绍,“美丽银行”是垃圾分类数据平台,不仅方便村民智能化、可视化实施垃圾分类,还可以全面了解村里和每户垃圾分类数据,方便村里更好开展垃圾分类宣教、管理。
按照精细化的标准,对怎么分类、如何处理,制定党政机关、宾馆酒店、公园景区、居民家庭、公共区域等一整套详细规定和流程,使之成为居民看得懂、好操作的行动指引,对于养成分类好习惯至关重要。
除了“美丽银行”,广州还萌生了“流浪餐盒回收所”“南沙分类快线”地摊宣教车、“科普+低碳”公园绿道垃圾分类实地宣传体验基地等新举措,将垃圾分类的新理念、新习惯融入居民日常生活中,让市民群众在玩乐中体验生活垃圾分类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陶镇广表示,垃圾分类是生活小事,却是民生大事。下一步,广州将进一步提高垃圾分类精细化、智慧化管理能力,全力打造垃圾分类样板城市,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提供有力支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