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社会 2020-10-23 10:14 的文章

新京报:今天,我们都是倔强的“打工人”

“早安,打工人”!

如果你关注互联网的潮(gen)流(feng)动向,那么最近一段时间,一定刷到过这样的梗。

围绕“打工人”,还衍生出了各种花式表情包和幽默段子,比如——

“累吗,累就对了,舒服是留给有钱人的,早安,打工人!”

“有人相爱,有人夜里看海,有人七八个闹钟起不来,早安打工人。”

类似带着戏谑、调侃语气的自嘲式表达,成为职场压力下广大网友的流行梗,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打工人”的阵营中,他们互道“早安、午安、晚安”,相互打气加油。

根据网友的说法,“打工人”的梗,最早来源于一位叫“抽象带篮子”的网红,他用黑色幽默的方式,故意吹捧自己打工人、保安、大专生的身份,此后悄然在互联网走红。

新京报:今天,我们都是倔强的“打工人”▲图片来自网络。

“打工人”的压力是普适性的

随着概念的逐渐流行,人们普遍用它来指代那些起早贪黑,拿着微薄的工资,工作却十分辛苦的职场群体。

关于其来源的说法是否属实,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毫无疑问,“打工人”衍生出的各种网感化语言段子背后,隐藏着一种确定无疑的集体情绪。

有机构曾做过一项《职场精英压力状况调查报告》,报告显示,67%的职场精英压力较大,接近或超出承受范围。

可见,不管是外卖送餐员,还是流水线上的工人,或者坐办公室处理几十、几百万流水的金融白领,他们无一不面临着各式各样的职场压力。不稳定的薪酬,无休止的加班,超负荷的任务量,等等。

职场压力在不同行业间层层传导,“打工”的含义,也在发生着演变。它原本更多的是指中低端的体力劳动者,或者产业工人,现在只要不是大老板,都可以戏称自己为“打工人”。

即便像我这样的自由职业者,远离了职场的条条框框后,似乎也没有感受到太多自由,反而得通过更卖命的工作,抵抗各种不稳定,随叫随到地为甲方“打工”,不敢轻易停下来歇着。

在快节奏的压力型环境中,“打工人”的角色,的确是普适性的。这也解释了这个词为何能够快速流行,成为一种极具共鸣感的网络文化。

新京报:今天,我们都是倔强的“打工人”▲影视剧截图。

认清现实,拒绝妥协

但“打工人”的流行,绝不仅仅是因为它所传递的集体焦虑,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对抗焦虑的积极向上的姿态。

事实上,基于职场压力的自嘲式表达,相关的词汇已经相当多。一些狠起来恨不得把自己踩到脚底下的网络用语,让人有一种呼之欲出的卑微感。

然而“打工人”的概念里,既有弥漫的焦虑,也有积极的迎接,乐观的面对——虽然我们是打工的,但并不低下,并不卑微,好歹也是个“大写的人”。

也就是说,焦虑只是对职场压力的正常反馈,在应对焦虑上,“打工人”并非垂头丧气般地消极低下。某种程度上,他们反而是进取的乐天派,懂得苦中作乐,幽默地排解压力。

新京报:今天,我们都是倔强的“打工人”▲图片来自网络。

所以在网络上,“打工人”的一天,通常是从温馨的“早安”开始。尽管压力山大,依然对生活和职场怀抱美好,互相问候,转发鸡汤相互鼓励。

网友生造的一些语录,同样能反映出“打工人”不同于传统自嘲式表达的地方。

比如“只要我足够努力,老板很快就能过上他想要的生活!该起床奋斗了,早安,打工人”;“打工可能会少活十年,不打工你一天也活不下去,早安,打工人”。

面对职场压力,自诩为“打工人”的职场年轻人,有着认清真相的实事求是,有着坦然面对现实的豁达,却又拒绝向生活妥协,他们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奋斗。

正如有网友所言,这是“在压力里努力表现出倔强;虽然没钱、仍然有着不卑不亢的礼节”。

另一方面,从“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到人们将“打工人”当做一种集体身份标签,纷纷往自身上贴,这还隐藏着一个细节的变化:“打工”这两个字,正在褪去职业的区隔色彩和歧视意味。

不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不分中低端职业和精英职业,今天的我们,都是倔强的“打工人”。

□余寒(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