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一中为“低分高考”认错,素质教育该背锅
文| 熊丙奇
“高分进校,低分高考”,南京一中因高考400分以上学生不多,被家长点名要求校长下课。事后,南京一中认错,并发布有“应试教育”倾向的整改措施,持续数日的抗议风波逐渐平息。
学校的回应、家长的满意,被指责为“素质教育的低头”、“应试教育的胜利”。在以分数为升学刚性依据的当下,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似乎依旧难相容。
把南京一中事件定性为“素质教育输给应试教育”,这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和误导性。首先需要搞清楚的是,南京一中此前进行的真是素质教育吗?素质教育进行得到位吗?不能考试成绩不好,就把锅甩给素质教育,这是对素质教育的污名,也是人为制造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对立。事实上,素质教育并不是牺牲考生分数成就素质的教育,素质教育开展得好的学校,学生在获得知识教育之外,可以获得更好的成长。
南京一中今年的高考成绩并非不好,一本升学率达到95.34%,只是没有达到家长的“预期”,没有做到“高进高出”。中考录取分数远高于同城的二十九中,但一本率和400分以上的高分学生数,都低于二十九中,尤其是400分以上的高分学生数太少。
但把没有做到“高分高出”的原因,就归为学校推进素质教育,没有采取“县中”模式,则太武断。在今年高考成绩公布后,南京一中第一时间就发了喜报,报告今年的高考成绩。众所周知,教育部是明令禁止宣传高考成绩、炒作高考升学率的,这表明学校十分看重高考升学率,而非不看重。
在南京一中发布的告家长书中,提到要进行分层教学,要重视强基计划、综合素质评价录取等升学渠道,这更令人怀疑此前他们搞的究竟是什么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的轻松教育,也不是组织学校开展社团活动、游学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个性化教育,强调因材施教,不是一刀切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学生,而是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同时,素质教育与简单的灌输教育,对学生进行封闭式管理、训练不同,是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能力。
显然,如果学校进行这样的素质教育,怎么之前会没有搞好分层教学?而且,学校把强基计划、综合素质评价录取作为功利的升学渠道也不对,强基计划强调招生对基础学科专业有兴趣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在一所强调素质教育的高中名校中,居然参加强基计划、综合素质评价的学生很少,这怎么说明素质教育搞得好?
另外,今年受疫情影响,高三学生有很长一段时间进行在家学习,普遍认为,在家学习适合那些有独立性、自主性,自觉、自律的学生,如果学校素质教育抓得好,学生的自觉性、自律性更强,怎么会考得差呢?
一名高中学生在学校生活三年,家长也陪伴三年,假如学校真搞的是素质教育,学生的成长、变化是会被家长看在眼中的。导致家长在校门口举牌“一中不行”、“校长下课”的原因,在笔者看来,可能不仅是所谓的素质教育。如果学校硬要说自己进行的是素质教育,那很可能也是虚假的素质教育、不伦不类的素质教育。
家长要求校长“下课”。图片来自网络
然而,必须意识到,“素质教育输给应试教育”这样的判断,会对学校办学和未来教育改革都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有不少学校,可能就采取简单、粗暴的强化训练方式,不再进行素质教育的探索。毕竟,探索实行个性化、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能力的教育,需要办学者、教育者投入更多精力。
“南京一中”事件还有更大的负面示范,因为之前在谈论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时,大部分人的观念,还只是不发达地区、农村地区,学校没条件、不适合进行素质教育,现在地处发达地区省份城市的当地名校,也不能搞素质教育,谁还愿意进行教改探索呢?
因此,搞清楚这一事件的真正原因很重要。南京一中这次高考考得不是特别好,只是表象,真实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学校开展的素质教育,路走得对不对?如果没有深入的调查,就简单化为不该搞素质教育,是不负责的。
当然,也必须承认一个现实,在高考录取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基础教育将很难摆脱应试倾向,学校围着高考抓应试训练,是最简单可行的办学模式。因此,要推进基础教育摆脱应试倾向,需要改革评价体系。然而,就算评价体系没有改革,对于高中名校来说,追求应该不止于此,学校应该在关注学生成绩基础上,重视学生的成长过程与成才,这对学校办学、管理均提出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