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社会 2020-05-11 17:38 的文章

脱贫不脱帮扶,稳稳守住幸福(决战脱贫攻坚・

脱贫不脱帮扶,稳稳守住幸福(决战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政策应保持稳定。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要扶上马送一程,过渡期内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主要政策措施不能急刹车,驻村工作队不能撤。要加快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加强监测,提前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脱贫后怎样才能保持政策稳定、巩固已有成果?各地通过实践给出了答案:继续加大资金、项目支持力度,持续强化产业扶贫;精准发放扶贫资金,不断拓宽致富门路;帮助老乡开辟新的增收渠道,防止因病返贫;延续驻村帮扶,多给大伙想点子、出主意;做好走访排查,及时发现、消除返贫隐患……帮扶不断线,老乡的好日子稳稳的。

  ――编者

  

  云南省曲靖市扶贫办主任许云华:

  延续帮扶政策打造特色产业

  罗平县正式宣布脱贫摘帽的那一刻,我的喜悦不亚于罗平的干部群众。

  罗平摘帽后到底怎么干?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除了继续强化资金、项目等政策支持力度外,我们对罗平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丝毫没有放松督促力度。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固本之策,是脱贫摘帽巩固提升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曲靖市对罗平县强化政策帮扶的重点之一。

  在罗平入户走访的时候,旧屋基彝族乡罗戈凹村贫困户尹存红让我印象很深刻。2015年,乡里扶持他5箱蜜蜂发展养殖,并对他适时给予技术指导。两年多时间,他养的蜂发展到了20多箱,平均每箱年收入达2000元,增收效果很好,2017年他家脱贫了。今年我见到他时,尹存红一脸自豪和幸福地对我说:“现在我的蜂已养到了160来箱,政府扶持我家脱了贫。当时我写脱贫申请时还担心脱贫后政府不管了,没想到政府还专门成立了养蜂合作社,帮我们扩大养殖规模、协调包装、销售,让我没有了后顾之忧。脱了贫,政府还帮我家致富,我也要帮助比我更困难的乡亲。这两年我分出了20箱蜂给4家养,他们去年也都脱贫了。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产业扶贫不能只追求“短平快”,讲求的是帮扶政策的延续性,立足长远发展。近年来,曲靖市鼓励新型经营主体进村联户、带动贫困户增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罗平县在摘帽以后持续强化产业扶贫,打造了一批特色扶贫产业,对贫困人口中具有种养条件和意愿的贫困户实现了全覆盖。市、县预算专项经费开展产业带贫奖补,对发展特色产业、扩大种养殖规模的贫困户进行奖励,对以订单收购、代销代购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的新型经营主体进行奖励。“以奖代补”,种养得多奖励得多,带贫得多奖励得多,在抓实产业扶贫的同时,大力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形成了很好的扶贫社会效应。

  (本报记者杨文明整理)

  

  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扶贫办主任江正:

  配套资金跟上拓宽致富门路

  167.5亩清水莲菜产业园去年为124户贫困户每户带来了4000元分红。到了夏天,那真叫“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呢!不仅让咱贫困户增收,更让这秦岭脚下的小村添了秀气!

  柿村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高塘镇,耕地少,平均每人8分地。多年来村里人只种小麦玉米,地里刨粮,糊口都难。2013年发展猕猴桃产业后,村民收入上去了,2016年就摘了帽。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一个产业不保险,多几个产业就多几个门道。两任第一书记与上级政府一起想办法,不断为柿村找扶贫产业,赂宦纷印

  干产业要大胆,选产业得心细。华州区扶贫配套资金平均每年增加20%,扶贫办要保证每笔资金精准发放。每个扶贫产业都要在区里进行研判,组织专家进行评审。

  现在咱柿村有千亩猕猴桃园、百亩清水莲菜、百亩柿子林和20亩光伏发电产业,辐射带动全村124户贫困户,平均每户贫困户至少有2项脱贫产业,真是户户有产业,人人有收入。今年柿村开始发展奶山羊产业,先期10万元扶贫资金已经到位。

  贫困户郭铁栓一家5口就靠他一人养活,现在他承包了20亩地种猕猴桃,去年有10万元收入,已经由一个贫困户变成了致富带头人。他说,这猕猴桃就是“幸福果”。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以前的柿村没有硬化路,收果子的卡车根本进不来。华州区先后投入包括扶贫资金在内的500万元用于道路硬化,现在全村巷道路、通村路实现了水泥路面全覆盖。

  华州区还帮柿村与区民政局等单位“结对子”。包联单位筹集资金60余万元,为柿村改造建设了“柿村互助幸福院”,为贫困户完成危房改造7户12人,易地搬迁19户92人,同时对群众饮水设施进行了提升和改造,目前自来水到户率达到100%……

  (本报记者原韬雄整理)

  

  福建省浦城县福禄村第一书记王琪珑:

  开辟增收渠道防止因病返贫

  “叮咚……”随着手机一响,一则来自厦门市观日西里社区居民的消息,让我把正在村委院子里挑拣锥栗的周福全拉回到屋里,“老周,今年要多种点高山稻米,田里稻萍鱼也要多养一些,稻子不能打农药,这是认购人的要求……”我一边念叨着,一边把“认购人”的消息记录转发给了周福全。

  “放心吧,小王书记,我都记着了!”昔日贫困户周福全,现在已经算是村子里的致富能人。元旦刚过,他的四亩水田就被厦门市民认购,田里今年种什么、怎么种,认购人说了算,最终的收成也是认购人来“包圆儿”消费。

  以前的周福全,可不是现在这般模样。家住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枫溪乡福禄村,山高林密,土地贫瘠,那些年,周福全都是“地难种、钱难挣、贫难脱”。2017年底,中国邮政集团厦门分公司派我到福禄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两年的牵线搭桥,我将邮政集团的物流资源引入村里,搭建了“从山林到餐桌”的电商平台。周福全靠线上售卖高山稻米、锥栗等土特产,有了4万多元的年收入,终于迈过了贫困线。

  “小王书记,医生诊断我为肝腹水,重活儿干不动了!”2019年年底,周福全拿着南平市第一医院的诊断书,抹着眼泪找到了村党支部。重活儿干不动,种田就跟不上,山货也采不来,眼瞅着老周又要因病返贫,咋办?

  脱贫不能返贫。如果有人能承包周福全的四亩水田,那不就把他解放出来了吗?带着简单的想法,我试着在网上替周福全发布了招租启事,没过多久,一则网友留言提醒了我:“如果能认购这块地就好了,我负责吃,你负责种。”

  思路一出,说干就干,村里趁热打铁推出“农田认购”计划:春种时,网友以“期货”的形式,在村里认购一块田里面的农作物,村民按照认购人的需求,播种、管理、收割,收成快递上门,专属订制,保质保量。

  周福全作为第一批村里试点,与厦门市几户居民签订了“认购协议”,而自己不再下田,专门雇村里小伙子来帮他打理田地。算盘一打,除去人工等各项成本,预计每年3万多元的收入让他心里有了底,“再也不用担心返贫了!”周福全笑得一脸灿烂。

  (本报记者刘晓宇整理)

  

  黑龙江省汤原县新立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王广泽:

  继续留在村里扩大收入来源

  “是留,还是回?”去年11月,我两年的驻村任期到了,单位领导问我要不要轮换回去。“留!”毕竟,新来的干部要把情况从头再捋一遍,没个半年可掌握不来。我驻村的黑龙江省汤原县新立村,去年5月正式脱贫摘帽,120户贫困户全部脱贫。但光“扶上马”哪行,咱还得“送一程”啊!脱贫户的受益面还可以更广,增收渠道还可以更稳。

  一开始,听到“庭院订单式种植”时,张久林老两口和很多人一样将信将疑,“种那点地,能赚几个钱啊?不如种点苞米,够自己吃得了!”张久林家前年就脱贫了,但夫妻俩年事已高,腿脚不便,收入来源受限,返贫风险可不小。

  我心想,他们要是能把房前屋后的两亩地利用好,在家门口就能多赚钱,那多好!我和张久林坐在炕头上,算了不少账――成本花多少、产量收多少、最后赚多少?账算明白了,心结就打开了。

  这不,张久林不仅签下订单协议开始“增量”,还想办法“提质”。香菜、豆角、茄子……他的院子里满是覆上地膜的秧苗,这样早采收、早上市,卖的价更高。去年,张久林就增收了3000多元,今年估摸着只高不低。

  像张久林一样参加庭院种植养殖产业的贫困户,去年有63户,户均增收400元。今年开春我没少做工作,这个数字又增加到了94户。

  搁以前,很多村民觉得“大钱挣不来,小钱看不上,不如搁家喝小酒”,这是因为少本“看得见、摸得着”的“致富经”。去年村里脱贫后,我们又开建了两个大鹅标准化养殖小区,能饲养大鹅3万多只,建成后可以带动全村120户贫困户增收500元。我们还利用光伏产业的效益资金设置公益岗位,卫生员、扫雪员、防火监督员……按劳付酬,定期公示。

  扶贫先扶志,从“不爱干”到“抢着干”,大伙儿的变化看得见。接下来,我们工作队要在摘帽不摘帮扶的基础上,灵活引导贫困户发展肉牛、大鹅等养殖产业,加大一直以来在技术培训、贷款申请上的支持力度。

  (本报记者张艺开郝迎灿整理)

  

  重庆市黔江区望岭村第一书记田富:

  每月走访排查消除返贫隐患

  尽管重庆市黔江区望岭村已经脱了贫,但依然有不稳定的脱贫户和易致贫的边缘户,我和镇里村里的干部每个月都要去走访排查。在去年走访时,得知村民老王得了尿毒症。医药费、透析费让本来已经脱贫的家庭一下子跌落到贫困边缘。

  对于乡亲们来说,大病、重病往往是返贫的巨大隐患。为了做好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我们建立了“走访排查帮扶+医生进村巡诊+指导产业增收”的工作机制,一起守好乡亲们身后那道防护闸。

  防止返贫哪有什么捷径,最主要的还是要一家一家看,一户一户问,分析研判。老百姓好不容易脱贫,不能再因为生病返贫。前期走访算算各家的收入,询问身体情况,和医生们一道科普卫生知识……不少事要做在前头。

  我们给老王普及相关的医疗保险政策,除了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区里还通过财政拨款,给每个贫困户投了精准脱贫险。有了这些政策的帮助,老王能报销90%的医药费。

  此外,还需要多方协作。市、区两级卫健委对我们帮助不小。重庆市中医院的教授坐诊镇医院,区、镇的医生也会组队,每季度来村里走访病患,为他们提供医疗诊疗。这不,村里的卫生室也焕然一新,五室分离,村医值班,区卫健委每月上门……村民张桂泽患有尘肺病,区里的专家每次来,都要给他看看检查报告,指导用药。不少村民和我说,现在看病比以前方便多了,村卫生室能做理疗,镇里医疗水平也高了不少。

  其实有些病如果能够早发现早治疗,就不会小病拖成大病。我们专门邀请卫健委专家来给村民们普及医疗卫生知识。打开村里的大喇叭,把大伙儿召集到院坝,仔细听听医生怎么讲。末了,还要给家家户户分发健康手册,身体的事儿可大意不得。

  除了帮老乡了解政策,还得在增收上下功夫。干不了重体力活,我建议老王种桑养蚕,当年就能有收益,再加上他老伴的公益岗位收入,一年下来老两口也能赚两万块钱。

  (本报记者常碧罗整理)

  图片说明:

  图①:许云华(中)调研扶贫企业复工情况。

  范 杰摄

  图②:江正(左)与同事讨论工作计划。

  本报记者 原韬雄摄

  图③:王琪珑在整理农特产品货架。

  本报记者 刘晓宇摄

  图④:王广泽(左)对庭院种植情况进行走访,收集贫困户的困难和需求。

  资料图片

  图⑤:田富(中)和村医一起向群众发放健康手册。

  陈 仿摄


  《 人民日报 》( 2020年04月14日 07 版) (责编:杨光宇、曹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