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社会 2020-04-28 17:33 的文章

危机中如何反思全球化?BBC推出这部杜甫纪录片

危机中如何反思全球化?BBC推出这部杜甫纪录片

BBC日前播出的《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引发中国观众热议。

在这部纪录片中,BBC主持人、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Michael Wood),沿着杜甫的足迹,辗转西安到成都、从长沙到平江,通过他的诗歌串联起这位诗人颠沛流离的一生。杜甫首次通过纪录片的方式被介绍给西方世界,而中国观众跟随摄影师的镜头,感受杜甫在当代所留下的文化影响和精神踪迹。

这部纪录片中,学者们给予杜甫极高评价。哈佛大学学者宇文所安认为,无论哪个朝代,杜甫都是伟大的诗人,他用诗歌反映自身的经历,这种经历也成为中国文化情感辞典的一部分。杜甫和但丁、莎士比亚一样,他们的作品奠定了后世对诗歌的评判标准。

纪录片的标题出自史学家洪业的著作《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在中国,杜甫是无人不晓的诗圣、诗史。中国人谈论杜甫,无一不是遥望和景仰。杜甫的诗歌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而诗歌又是一种难以用镜头诠释的文体,如何通过纪录片的形式,诠释这位诗人的伟大和他同样伟大的诗歌,这并非易事。

《杜甫》的选择是在高度认可他杰出才华的同时,将他还原成一个有着喜怒哀乐的普通人,回溯他从出生到入仕,跌宕起伏的一生,在痛苦与饥饿当中依然乐观的人生态度。在与中国普通民众的对话当中,看到杜甫悲天悯人的情怀通过诗歌流传至今,对今天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深远影响。

面对中国的壮丽山河与源远流长的文化,中国纪录片从业者也拿出了诸如《大明宫》《河西走廊》《故宫》等一系列历史人文精品。从纪录片拍摄制作角度而言,《杜甫》并不是一个成本高昂、值得从业者反复观摩学习的范本,有些镜头和画面甚至是过于简陋和随意。

在纪录片导演张怡看来,《杜甫》的巧思在于视角的选择。“历史沉淀恢弘而厚重,而它以非常轻松的方式娓娓道来。有些镜头不是非常讲究,也非精美绝伦,但反而是这样的形式让人觉得非常亲切,原来杜甫可以这样去谈论、去看待、去理解。”

危机中如何反思全球化?BBC推出这部杜甫纪录片

上世纪80年代,迈克尔·伍德曾经多次到中国实地探访,拍摄纪录片《中国故事》,讲述中国从古至今的漫长历程,谈吐之中能够感受到这位历史学者对中国文化的好奇与热忱。

纪录片邀请英国著名演员伊恩·麦克尤恩对《壮游》《月夜》《偶题》等十余首杜甫诗歌英文版进行重新演绎,当他以醇厚的嗓音将杜诗娓娓道来,不同文化的人能够匆匆从中感受杜诗中除了沉郁顿挫之外,与天地自然交融的情感。在一些观众看来,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味和节律是英语所无法体现的。张怡认为,翻译版本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让人们对杜诗的魅力有了全新理解。

纪录片先是进入杜甫的内心世界去呈现他的诗歌,同时跳出中国人固有视角,从另外一个文化的视角遥望。“古文和现在的白话文不一样了,当我们去诵读古诗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些理解上的阻碍,当它被翻译成平实的英语之后,我们从另一个途径去进入,反而更容易接近诗歌本身所承载的那些情感,这些情感人类共通,跨越时间、跨越国界。”

张怡觉得,杜甫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他对祖国有着非常深沉的爱,对普通人怀有深沉的情感,而需要万众一心、团结一致的时候,他的诗歌能够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力量。

此刻,全人类正处在与新冠肺炎疫情的抗争当中,张怡正在武汉进行纪录片拍摄工作。在她看来,《杜甫》在这个时间节点推出,有着超越纪录片本身的价值。虽然纪录片无法承载巨大的使命,但它与诗歌一样是一个沟通器,这些文化交流的个案,如同每一粒非常微小的种子,发芽,而后形成一个郁郁葱葱的世界。

张怡告诉第一财经:“BBC在全人类面对共同危机、处于隔离状态的时候,推出这样一部纪录片,它起到了文化交流的作用,是互相理解,试着去倾听,试着去看对方。尤其是一些人对中国有误解和偏见的时候,这样一部纪录片本身就释放了足够的善意,人类作为命运共同体,在面对病毒威胁时守望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