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舆论阻击战也是战疫的一部分
原标题:舆论阻击战也是“战疫”的一部分
失去了话语权,就失去了“第一定义权”。既然有些人笃信谎话说一千遍就能变成真理,那我们当然该回击就要回击,捍卫公允地记录、定义这段大历史的权利。某种意义上,舆论阻击战的激烈程度和重要意义并不低于“战疫”本身。
新冠肺炎疫情的阴霾笼罩全球,大流行背景下,刚刚冲出“战疫”重围的中国正以实际行动驰援世界。然而,对中国的壮举和义举,国际舆论场的抹黑之声不绝于耳。连日来,有人炒作中国医疗物资“存在质量缺陷”,有人歪曲中国伸出援手意在“作秀”造势,更有甚者扬言要中国进行赔偿,种种奇谈怪论,诠释了何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聒噪刺耳,但也在意料之中。事实上,自疫情发生以来,西方就有一些人,一边隔岸观火,一边借机生事,从张口闭口“中国病毒”“武汉肺炎”,到污蔑方舱医院是“集中营”,再到对中国的大义“鸡蛋里挑骨头”,借疫乱华目的明显,舆论攻势步步紧逼。“对于一个手中只有榔头的人,他所看到的问题都是钉子。”马克·吐温的这句话,用来形容那些对中国怀有敌意的西方政客十分贴切。
那么,当这些荒谬的声音长期存在于国际舆论场,且不断变种发酵,我们该如何看待,又要怎样应对?
实事求是地讲,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对全世界都是大考,每个国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从总体上看,最先受到袭击的中国,在应对上是最有力、最成功的。中国以两个多月的时间,在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国度基本阻断了本土疫情传播,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封城”、建方舱医院、无人机巡查等曾被西方政客和媒体批评得体无完肤的中国方案如今都被西方国家采用。不仅如此,许多国家还请求中国医生支援、抢购中国防疫物资。可以说,中国力量、中国速度、中国方案经受住了实践检验,不是“逢中必喷”者舌灿莲花就能否定得了的。
然而国情不同、体制不同、认知不同,西方社会总会有一些极端分子攻击中国。值得警惕的,是那些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政客。疫情发生之初,他们出于自己的“政治正确”,戴着有色眼镜对中国冷嘲热讽、落井下石。西方遭遇疫情后,其舆论攻击则增加了更多现实考量,即转移矛盾、推卸责任。本国疫情应对越无力、越混乱,越需要拿中国当替罪羊。长期以来,不少西方国家自诩“文明的象征”“民主的灯塔”,然而面对共同的疫情大考,各国“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发达国家不发达”,这种“体制悖论”让一些西方精英倍感尴尬,于是,似乎只有猛踩和羞辱中国,才可以找回高高在上的优越感。
舆论战从来都是国际政治的一部分。太多历史证明,失去了话语权,就失去了“第一定义权”,甚至能够直接颠倒外界对是非曲直的认知。具体到这次疫情中,一些人始终想要构建这样一种暗黑叙事——“民主国家”总是对的,“非我族类”全是错的。但这口“锅”太大了,哪能甩得出去?既然有些人笃信谎话说一千遍就能变成真理,那我们当然该回击就要回击,捍卫公允地记录、定义这段大历史的权利。某种意义上,舆论阻击战的激烈程度和重要意义并不低于“战疫”本身。
以更大视角看,围绕疫情而起的是是非非,是中国所处国际环境和舆论生态的直观反映:有明眼人客观肯定我们的成绩,也总有别有用心者抹黑泼污。中国越是崛起,越是要攥紧话语权,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展示一个更加真实立体的中国。而这一切的基础,都是一心一意做好自己的事,提升自身的实力耐力。有论者认为,抗疫一战,是一次最大规模的,开放式、体验式的中国自信公开课和制度自信公开课。带着这种自信投入新的奋斗时序,一个更强大的中国会让外界的纷纷扰扰都显得苍白无力。
一个真正的强国,必须构建最有向心力和吸引力的政治文明。我们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无论世界历史的大转折将往何处去,一个愈加自信的中国,一个愈加努力的中国,一定会穿越风雨去赢得新的未来。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