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1700元援鄂护士求编制 编制本不该还如此重要
文丨徐媛
近日,自称“援鄂医疗队护士”的网友在甘肃省卫健委官网留言称,抗疫期间,自己抛下父母孩子,上前线出力,现在每月工资仅有1700元,难以支撑家庭,希望领导能够解决编制问题。对此,甘肃省卫健委回应称,医院编制是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主管,建议向兰州市卫健委反映情况。
甘肃省卫健委官网截图
此条留言并非孤例。有数名网友在甘肃省卫健委官网“领导信箱”栏目,反映相同情况,她们的工资为1200元到1300元不等。有兰州当地网友称,护士转正后,每个月工资大概为3000到5000元左右。
众所周知,“编制”将护士群体分为两个不同的等级,虽然干着同样的活,但合同制员工在待遇、评奖、退休福利等方面远逊于在编护士。之所以有这样迥然不同的差别,主要是合同制护士的工资,由医院开支。编制护士是卫健委根据护士资格、职称、学历、岗位制定工资标准,也就是俗称“财政拨款”。入了编,不仅意味着工资上调,还意味着身份上获得了体制的认可和保障。很多编外护士表示,在编内护士面前,她们常常觉得自己是“二等公民”,低人一等,工作积极性严重受挫。
所以,就算没有援鄂的经历,没有之前的英勇战疫之举作为请求的背景,护士们要求平等对待,同工同酬,是再正当不过的要求,何况她们历经生死考验,做出了常人所不能及的贡献。上前线时自然不会分编内编外,回到日常岗位却仍然被差别对待,这岂不是让英雄流血又流泪?
为了嘉奖英雄、安抚人心,全国多地开启了为一线医护人员火速入编的“绿色通道”。比如珠海、中山、茂名等地,通过人社部门直接考察的方式,为援鄂护士顺利办理事业单位入编聘用手续。河北唐山市决定将市县两级援鄂医疗队编外人员,全部纳入事业编制。湖南长沙拿出100个事业编制,用于择优聘用市本级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编外医务人员。前面留言的护士反映,甘肃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政策,若自己所在之地,毫无动静,其内心的委屈和不平,可想而知。
如果只考虑编制本身的含金量,将之作为对援鄂护士群体的奖赏,比起空泛的感恩和表扬,或一次性的奖金和补助,肯定更有诚意,更能契合她们的实际诉求。但问题在于,2018年国家卫健委发布通知,要求现代医院实行编制改革,全员实行聘用制,并开始试点试行。这意味着,今后医护人员将同工同酬同待遇,不再有身份上的差别,实现真正的“一视同仁”。这是在编制改革上跨出的历史性的一步。
改革要触动一部分人利益,尤其是那些经过“经过多年媳妇熬成婆”、千辛万苦入了编的人,所面临的阻力自然不少,各地进展不一。不管如何,淡化编制、取消编制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按照国家的规划,再过几年,“编制”这个曾经令无数护士念兹在兹的“香饽饽”,将会退出历史舞台,医院彻底从“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不再人为划分三六九等。显然,疫情打乱了这一节奏。
甘肃援鄂医疗队护士在武汉医院病房。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看到各地纷纷启动“破格入编”,估计很多人内心五味杂陈。一方面,这是援鄂护士应得的待遇,地方上只不过是把她们理应拥有的东西,以嘉奖的形式还给她们。另一方面,还有更多的护士在编制外焦急地徘徊,她们同样需要得到平等的对待。而这种“火速入编”的奖励方式,势必会强化编制的影响力,日后可能反过来成为改革的阻力。
鉴于此,各地还是要从长远着眼,所采用的奖励手段不宜与编制改革的进程相冲突,免得日后弄得骑虎难下,自寻尴尬。这绝不是说,对于援鄂护士们的入编诉求,可以漠然视之。事实上,她们真正在意的,不是编制本身,而是附加在编制上的各种利益,包括得到同工同酬的对待,评奖评优方面不再因身份受限制,工作上里里外外不再遭受实质性的歧视、退休待遇一视同仁等。没有谁比编外人员更了解编制带来的伤害,相信她们也想早日铲除编制的藩篱,呼吸平等的空气。
所以,与其给予“编制”这一注定要淘汰的身份,不如为她们提供等同的实惠和更长远的制度保障。要看到,在兰州这样的城市,编外护士辛苦工作一个月,才1000多元工资,这显然不合理,编外不应该成为低薪的理由。这恰恰反映了编制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地方上不如以这次呼吁为契机,短期内,给予援鄂护士们必要、及时的物质回报和经济上的同等对待;长远方面,地方和医院尽快深化编制改革,结束差别对待,只有这样,援鄂英雄们才不用低声下气地恳求自己理所应当的权益,每个人的辛劳付出才能得到对等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