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20-03-17 08:21 的文章

科研创新,民企有后劲

  近年来,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道路上坚实前行,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日益提升。

  创新链条上,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不同主体有着不同的功能定位、优势特点,都是不可或缺的科研力量。

  民企也以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基础研究,在前端开展科技协作、在后端推动应用落地。今后,练好内功的民企,将在建设科技强国、引领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有更大作为。

  杭州绿盛集团是一家从事食品加工的民营企业。8年前,企业创始人林东投入2亿元进行科研创新,建造潮汐能发电机。他用厂房申请抵押贷款、置换个人股权筹集资金,“项目失败,最坏的结果就是我们账面上少了2亿元;一旦成功,这就是一项颠覆性的创新成果。”林东说。

  近年来,与林东的企业一样,我国民营企业通过增加科技研发投入、开展科技协作,获得了更大市场机遇,实现创新增长。

  研发投入增长,催生新成果和新应用

  近年来,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快速增长,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19677.9亿元,其中各类企业经费支出15233.7亿元,占比77.4%,比上年增长11.5%,对研发经费增长的贡献率达75.9%。

  其中,民营企业科技投入的增长,更是带动研发投入总体结构持续优化,成为全社会研发经费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吕薇说:“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在创新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19年8月,全国工商联经济部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研分析报告》显示,民营企业500强研发人员占比、研发强度两项指标整体均呈上涨趋势。其中,研发人员超过3%的企业328家,超过10%的企业184家,研发强度超过3%的企业69家。民营企业在计算机通信、汽车制造、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等领域创新能力突出。

  民营企业持续发力研发,也带来了创新成果的快速增长。在2019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前10位的国内(不含港澳台)企业中,华为、OPPO、腾讯、联想等民营企业均榜上有名。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张赤东说:“民营企业从明确的产品需求和定位出发,研发动力强、转化效率高、管理运行的机制灵活,能够不断催生新成果、促进成果转化,并积极作用于后端创新。”

  探索技术前沿,多形式多渠道发挥作用

  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虽然进步较快,但一些企业对基础研究重视程度不够、投入较低。2018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为1090.4亿元,其中企业基础研究经费虽然实现了15.7%的增长,但总体规模只有33.5亿元,占比3%。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孙福全说:“民营企业创新要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也要同自身发展阶段相适应,基础研究投入周期长、见效慢、风险高,多数民营企业投入较少也是正常的。”因此,严格意义上,民营企业所从事的多是应用型基础研究。

  随着民营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经济规模和实力有了明显增强,在部分优势领域开始进入技术前沿,有参与基础研究的需求。为了让科技创新驱动公司未来发展,腾讯公司不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成立了人工智能和前沿科技两大实验室矩阵,包含多个研究方向和探索应用领域,部分实验室对科研人员不设关键绩效指标。

  目前,民营企业正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发挥作用,突破基础研究瓶颈。北京百分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围绕大数据和认知智能共性技术,与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10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技术研究协同创新实验室,构建了技术创新、应用示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业务融合的多主体协同创新生态。公司董事长兼CEO苏萌表示:“应该鼓励民营企业开展多层次的科技协作,这样才能实现创新共享、利益共享。”

  吕薇认为,民营企业应在前端提出需求、增加投入、组织研究,在后端进行应用转化、集成转化。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刘东则建议,民营企业还可以采取间接支持等方式推动基础研究发展,比如有实力的企业资助高校和研究机构、设立研发基金等。国内不少民营企业已经在这方面迈出了步伐,如近年来设立的未来科学大奖、科学探索奖,支持西湖大学建设等。

  营造良好环境,鼓励更多参与、更有作为

  近年来,为鼓励民营企业参与科研创新,国家支持力度不断增强,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