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20-03-09 16:04 的文章

安徽:复工战“疫”科创迸发战斗力

  3月3日,45台无接触自助挂号机被安徽省投资集团定向捐助给安徽省16个市的19家三甲医院以及湖北武汉多家医院。据安徽省东超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这款紧急研发的无接触式多功能自助终端设备,首次在医疗领域采用等效负折射率光学平板透镜技术。就医者不接触屏幕,只需点击空中成像,就能完成挂号预约缴费等多功能自助服务。

  在“中科院科技攻关指挥部”协调下,科大讯飞攻关团队在3天内快速完成了“新冠肺炎影像辅助诊断平台”建设。通过这个平台,3秒内可完成一例患者新冠肺炎辅助诊断,可为医生提供准确、高效的辅助诊断参考。

  与此相对应的是,截至3月3日,安徽重点项目复工数3685个,复工率达到85.8%。

  一线主攻:新技术提供“利器”

  确诊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离不开专用的试剂盒。鲜有人知,全国四成新冠病毒试剂盒的“芯片”是“安徽制造”。安徽省滁州市通用生物提供了全国40%新冠病毒试剂盒的探针、引物,而“探针”,是试剂盒中的核心元件。同时,由合肥IE果园孵化器企业安徽安龙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检测试剂盒已经用于临床测试,可在90分钟完成病毒检测。目前,数十万份试剂盒正供给湖北、上海等地临床使用。

  正因为有“利器”,2月8日,安徽开始集中开展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核酸检测初筛工作。这是湖北之外实行这一举措的第一个省份。

  近日,由安徽华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抗原常温快速检测试剂盒,最快可实现15分钟出检测结果。从90分钟到15分钟,病毒检测效率大幅提高。

  面对严峻的疫情,安徽省迅速启动相关科研攻关,针对临床治疗、检验检测、生物医药、防控器材等领域开足马力,为疫情防控提供强大的科技装备支撑。

  2月15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相关发言人介绍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在14例重症和危重症病人(其中年龄最大的82岁)救治过程中开展临床药物使用情况,结果令人鼓舞。临床数据提示,“托珠单抗+常规治疗”的新治疗方案很可能通过阻断炎症风暴,进而阻止患者向重症和危重症转变,从而降低病亡率。

  这个春节,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强磁场中心刘青松一天也没有休息,他带领课题组迅速自主启动了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研究项目。“不能像医务工作者一样战斗在疫情阻击战一线,我们就必须从科研角度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刘青松说。

  大年初一下午,由安科生物生产的4000支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被紧急发往武汉金银潭医院、孝感市中心医院等三家医院,为一线医务人员提供安全防护,此后又有两批共计17000支重组人干扰素发往全国各地,再为医护人员披上“内铠甲”。

  作为安徽第一批可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6家机构之一,迪安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自2月8日复工以来,采取三班倒24小时工作制,日检测标本承接量可达4000例。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安徽聚焦科技成果有效转化,让技术装备成为抗击疫情的“主攻手”。据初步统计,仅安徽省会合肥市就正式启动首批8项防疫应急攻关项目,目前已有24项重点科研成果投入战“疫”。

  后方助攻:科研提供保障

  早在疫情防控初期,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庐阳经开区的专业生产医用防护服的企业安徽莫尼克医用材料有限公司,就克服企业复工员工和原材料不足困难,防护服日生产量从200套提高至1500套。截至目前,该企业共生产医用防护服15000余套供应防疫前线,为全国各地医护人员披上一层“外铠甲”。

  随着复工复产的展开,在阜阳、安庆等地返工人员手机里都存储着一张二维码截图。这是由安徽省数据资源管理局联合科大讯飞,依托“皖事通办”平台,联合提供的“安徽健康码”(简称“安康码”)服务。

  记者了解到,“安康码”是一个二维码形式的电子通行证,通过一定的规则将居民分成绿、黄、红三色标记颜色,可以随隔离期的截止而转变。

  “如今,有了‘安康码’,工人实现进出城、往返家、上下班‘亮码’通行,政府部门和街道社区通过后台数据共享,可以对人员情况精准掌握,加强精准排查监测。”合肥市包河区委常委、滨湖世纪社区党委书记束红英说。

  后疫情防控时期,人员复工,企业复产,城市商业恢复活力必然带来人员流动。通过广泛应用新技术,安徽省在做好疫情宏观预测研判的同时,助力企业安全复工,为群众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在合肥地铁站,南来北往的乘客都要穿过一道特殊的安检门——这是由本土企业博微太赫兹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太赫兹无接触式人体安检测温一体机”。无接触、不停留,如今,新型安检设备使得通行效率由原来的300人/小时,提升至1500人/小时,效率提高了5倍。

  而在安徽延达智能公司,由张弛团队研发的防疫红外体温检测机器人集成了无人驾驶、人脸识别、预警系统等核心技术,可对检测人员进行特征提取分析、跟踪判断,成为医疗及公安系统移动的“眼”与“脑”;由大数据研发应用商科大国创开发的疫情信息展示平台已经为包括安徽省卫健委等多级政府机关阻击疫情提供了信息化技术支撑。

  为保障广大中小学生在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科大讯飞提供的智慧空中课堂(线上直播教学系统)服务,已经对接了北京、安徽、湖北、上海等全国19个省区市31个区域,覆盖学生800多万人。

  实践证明,“安徽制造”与“安徽智慧”已然成为疫情精准防控与企业复工复产的有力帮手,是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的“神助攻”。

  协同总攻:产学研结合蓄力

  安徽用科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有人不禁问“凭什么?”

  一场疫情期间的特殊签约活动就能窥见奥秘……

  2月25日,2020年合肥市重大产业项目集中(云)签约和江淮蔚来EC6量产项目启动仪式在安徽合肥江淮蔚来工厂举行,8个集中签约项目,总投资达1020亿元。据悉,在疫情防控工作最吃劲的关键阶段,省会合肥依然通过电话、网络、视频等招商洽谈新模式,持续推进96个、总投资近1800亿元的产业合作项目,其中不乏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领域。

  合肥对于高新产业项目的渴求之心折射出安徽省顺应科技革命发展趋势,持续推动资源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战略眼光。

  安徽科技力量“亮剑”背后,是在40多年的改革开放大潮中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瞄准世界前沿做强基础研究,“无中生有”地诞生了一大批创新引领的科技产业,从昔日的农业大省向科技大省华丽转身。作为全国三大科学中心之一,合肥对标“国家级”,瞄准“世界级”,始终在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上持续发力,全市有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1316家,每年增加100个以上。

  严建文很着急,作为合肥锻压集团的董事长,他从年初三开始组织部分员工上班,完成来自欧美的订单,同时,他想为全省每个市赠送一部分口罩机,解决医护用品短缺的燃眉之急。然而,口罩机价格飙升,更主要的,生产口罩的熔喷布没货。他一方面组织人员昼夜不分地设计口罩机,另一方面苦苦寻觅口罩原料。

  这时,他想起了中国科技大学俞书宏院士。2019年初,俞书宏研发了一种浸染自组装的方法,以传统的商业尼龙网纱为基底,成功研制出一种能“吸”雾霾的“智能窗纱”。这种技术能否使用在普通无纺布上,替代熔喷布呢?

  一个企业、一个科研机构就此联手。很快,口罩机研发出来,纳米材料喷涂的无纺布也被证明完全可以取代传统的熔喷布,而且生产出的口罩可以反复水洗。机器一开,产学研的结合走出了一条新路。

  在合肥高新区,政府为了援企稳岗当起了“保姆”,从成立重点企业包保服务组,到组织紧缺工人“线上招聘”。目前,全区到岗员工人数总计已达13余万人,美的洗衣机、大陆马牌轮胎等重点企业员工返岗率95%以上。

  据统计,2019年,安徽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00家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8.8%,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安徽,正用行动证明,科创力就是战斗力。(记者 常河 马荣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