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20-02-27 15:34 的文章

以卖口罩之名推广App:别借疫情收割流量

疫情之下,口罩难求。据红星新闻报道,部分宣称有货源的企业通过自家App售卖口罩,但有不少消费者下载几款App注册并下单后发现,商家先是迟迟不发货,过了几天又强制取消订单,怀疑企业没有货源或者货很少,借卖口罩之名行推广App之实。

根据报道,这些App平台的套路也颇为明细:一些平台谎称有货,并且能够马上发货,以此来吸引消费者下载App甚至注册会员。名为卖口罩,实际上是利用消费者的急切心理,以及信息不对称的格局,推销自家的App。等到消费者真的下单购买,再单方面取消订单,以最小的成本“获客拉新”。

从几大投诉平台的投诉信息看,类似的“套路”不是个案,不局限于某个App;忽悠消费者的手段,也不只是通过“有货立发”的虚假承诺来诱导下载。投诉情况还包括虚假发货、只退部分款项等。此外,同样不排除平台借机套取消费者个人信息。

在明明没有足够商品储备的前提下,还谎称口罩有货,把疫情变为收割流量的商机,这种行为有严重的欺诈嫌疑。

对平台和商家来说,疫情期间口罩等重要防护物资的储备和供应,随时都处在变动中,市场充满不确定性,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有效的购买渠道,只要价格合理,也算是好事。不过越是在特殊时期,越是不能眼里只有商机,为了圈占市场而不择手段。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条已经明确要求,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

其实,这些平台该意识到,就算是靠着虚假宣传营销收割了一批用户,发现上当受骗之后,用户不会真正留存下来,成为平台“忠粉”。相反,欺诈营销带来的口碑损伤,只会让它付出更大的品牌代价。在疫情中寻找违法商机的平台,不可能长久。

对类似涉嫌消费欺诈的行为,消费者要多加小心,执法部门同样得加强治理。不管是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假借卖口罩推销App,还是朋友圈的一些微商骗局,类似利用口罩非法牟利行为,在特殊时期的打击治理力度丝毫不能松懈。

□熊志(媒体人)

评论投稿信箱:shepingbj@vip.sina.comshepingbj@vip.163.com

评论投稿信箱:shepingbj@vip.sina.comshepingbj@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