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20-02-27 14:23 的文章

蹭官方、发广告、索隐私:“高仿App”为何能上

▲资料图 图/新京报网

高仿App的制作和开发,作为一个已经相当成熟的产业链,对它的打击和治理,需要涉及的监管部门和行业、平台方,从各个角度协同发力。

4000元就可以制作出一款以假乱真的“12306”,运作10万元可以将山寨App上架主流应用商店;有的假冒App名称、图标与正版App相同,在用户点击提额短信、诱导下载链接后骗取“工本费”“保证金”等,有的虽与正版相似,通过发送广告、收集用户隐私方式赚广告费及用户数据,有的还含有“套娃”式App广告;中招者包括12306、平安普惠、中邮钱包等……

据新京报报道,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App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中的必用品,但记者近期调查发现,App也可能成为坑害消费者的“陷阱”。部分假冒App与山寨App,通过各种手段骗取钱财,其背后高仿App的制作已经形成了一条隐秘的产业链。

不管是查公积金,还是网购车票,我们的衣食住行几乎都得用到各类App。不过随着App功能越来越多,陷阱也在不断增加。像高仿App问题,就让用户李逵李鬼难分,一不小心就容易掉进黑产从业者精心设计的骗局。之前就有媒体报道,不少用户在网上处理交通罚单时,被假冒的App给骗了。

据报道,高仿App的产业链已相当成熟,不仅制作维护费用极低,还可以打通各个审核关卡,在应用商店上线。当然,由于《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中关于应用程序的开发,有知识产权层面的明确禁止性规定,所以那些无法过审上线的App,就转入地下,通过各种垃圾短信推送下载链接,以此来绕开监管。

开发和运营高仿App,危害远远不仅是商誉侵权,骗取用户保险费、手续费等,而且已经直接涉嫌诈骗。即便是那些只是推送广告的仿冒App,要么是电信诈骗的重要引流端口,要么也是非法网贷平台的导流工具。除此之外,它们通常还涉及窃取用户隐私的问题。

由于高仿App的开发者和运营者,都是躲在网络后面进行幕后运作,加上受害者又分散在各个地方,存在属地管理的难题。由此导致风险和收益形成反差,高仿App层出不穷,连交通违章、12306等平台,都有李鬼以假乱真,收割用户。

针对这种局面,除了加强行业协同治理和宣传教育,提高打击力度外,显然还得从源头着手治理。如报道就提到,一些金融类的高仿App在筛选用户时,往往是通过大数据公司购买到有借款记录的人群,然后再通过短信的方式推送带有诱导性的下载链接。诈骗能如此精准,用户数据被出卖是关键环节。那么该追问的是,这些借款记录信息是如何泄露被卖的?

另外,一些正规的应用商店,虽然会将那些明显是仿冒的App拒之门外,但依然有不少“山寨货”能够光明正大上架。而且一旦过审上架,高仿App对用户的误导性会强很多。这也说明,应用商店平台的审核,不能只是看名称、内容是否存在违规,对名称、图标是否模仿侵权,同样得有严格的查验机制。

从企业的角度看,高仿App攀附自己的品牌,利用的正是用户对正版品牌的信任。高仿App产业链的盛行,会直接损害其商誉。鉴于此,企业方面也应该有相关的风控机制,对市面上那些以假乱真的李鬼进行筛选排查,投诉举报,减少信息不对称,压缩其生存空间。

不管怎么说,高仿App的制作和开发,作为一个已经相当成熟的产业链,对它的打击和治理,需要涉及的监管部门和行业、平台方,从各个角度协同发力,联合社会各方资源,形成成熟的反诈骗协作机制,让李鬼无处遁形。

□熊志(媒体人)

编辑 胡博阳 校对 郭利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