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20-01-10 14:00 的文章

科研报国永不悔 攀上珠峰踏北边 ——访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曾庆存

  新华网北京1月10日电 题:科研报国永不悔 攀上珠峰踏北边 ——访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曾庆存

  新华网记者 陈听雨

  2019年12月30日,北京正是数九寒天。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一间普通的会议室,座无虚席。会议圆桌外围是添置的座椅,交错摆放、角力最佳位置的多台摄像机,以及无处落座全程站立的听众。

  会议室的中心是一位老者。黑衣白裤,满头银丝,一顶毡帽。思维敏捷,逻辑清晰,不苟言笑。无论提问者的位置距他有多远,老人回答时都要转过身,面对提问者,迎着对方的目光。

  2020年1月10日,这位老者从国家主席习近平手中接过了“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章和证书,他就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国际著名大气科学家曾庆存。

  图为曾庆存。中科院大气物理所供图

  1、少年家贫立大志

  “小时候家贫如洗,拍壁无尘。双亲率领他们的孩子们力耕垅亩,只能过着朝望晚米的生活。深夜劳动归来,皓月当空,在门前摆开小桌,一家人喝着月照有影的稀粥——这就是美好的晚餐了。”

  这是曾庆存在《和泪而书的敬怀篇》一文中写到的自己的童年生活。

  1935年曾庆存出生在广东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一次,他的父亲曾明耀在挑肥途中遇见小学校长,校长说:“家中有几个孩子?都多大年纪?一定要让孩子读书。”父亲随即将曾庆存的哥哥曾庆丰送入了小学。由于父母每日在田间劳作,年幼的曾庆存在家中无人照顾,哥哥便带着他一起上学堂听课。

  我国功绩卓著的科学大家曾庆存,就以这样一种非正规的身份开始了自己的学生生涯。

  “我和哥哥小时候读书是打着赤脚、衣衫褴褛的,每日往返于田间和学堂。”曾庆存弟兄一边劳动、一边读书,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小学没毕业,弟兄俩便参加了百里挑一的“跳考”,直接进入初中读书。此后,兄弟俩又因成绩优异先后获得了学校16个公费读书名额中的2个。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急需气象科学人才。1952年,曾庆存考入了北京大学物理系,服从国家需要,被分配学气象专业。

  “我印象很深的有一件事,1954年的一场晚霜把河南40%的小麦冻死了,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粮食产量。如果能提前预判天气,做好防范,肯定能减不少损失。我从小在田里长大,挨过饿,深有体会。”

  20世纪50年代,即将毕业的曾庆存到中央气象台实习,看到气象预报员们废寝忘食地守候在天气图旁进行分析判断和发布天气预报。但由于缺少精确计算,做天气预报往往只能定性分析判断,凭经验做预报,心里没把握。

  “那时我就下决心要研究客观定量的数值天气预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增加人们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

  1957年底至1961年初,曾庆存被选拔派遣至前苏联科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作研究生,师从国际著名气象学家——前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基别尔。在前苏联学习期间,他研究提出的“半隐式差分法”,成为世界上首个用原始方程直接进行实际天气预报的方法,随即被用于实际天气预报业务,沿用至今。

  “温室栽培二十年,雄心初立志驱前。男儿若个真英俊,攀上珠峰踏北边。”

  1961年,曾庆存在前苏联科学院获副博士学位后旋即回国,写下了这首题为《自励》的诗。那一年,曾庆存年仅26岁。“真实踏上祖国土地的那一刻,心潮澎湃,我要向朝思暮念的祖国表明心迹,绝不辜负国家的培养,一定要在气象科学领域踏上世界最高峰。”

  学成回国的曾庆存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和气象研究所气象研究室工作。他充满了使命感,自此开始了科学报国、服务人民、勇攀高峰、求实奉献的科研生涯。

  2、矢志不渝攻难题

  曾庆存毕业回国后,集中精力研究大气和地球流体力学以及数值天气预报中的基础理论问题。

  “这在当时看来是十分抽象和脱离实际的,但后来证明这对数值预报进一步的发展极为重要的。”他说。

  曾庆存在数值天气预报与地球流体力学的数学物理基础理论研究中有开创性、系统性贡献,并对数值天气和气候预测模式的研制与计算地球流体力学进行了开创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