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21-03-19 15:52 的文章

经常看书的人和不看书的人有什么区别?

一个人读的书越多,就越会对这个世界感到失望。

写这个回答可能会同时得罪腾讯和阿里,不过问题不大,他们本来就不要脸,何况我只是说了点实话,犯不上对我降维打击。

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举个例子:

我手机上既下载了美团外卖,又下载了饿了么,这当然不是因为我想炫耀一下自己3T的内存,而是我发现,同一家店铺,不同的平台最后成交价是有区别的。

可能你会说,不同的平台不同的价格,这不是很正常嘛?

好吧,那我姑且算它正常,但这里还有一件更不正常的事儿:

当你连续使用一段时间美团外卖之后,你会发现【饿了么】急了,这孙子开始主动给你发各种优惠券,而且力度都很大。反观【美团外卖】,知道你天天用它,就开始肆无忌惮起来,运送费高不说,优惠券更是抠得要死,比蚂蚁腿还蚂蚁腿。

当然,我也不是说【饿了么】就比【美团外卖】会做人,这事反过来也一样,用久了【饿了么】,【美团外卖】也会开始给我推各种优惠券,大家半斤八两,谁也别说谁。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明白了一点。【美团】和【饿了么】二者,谁的定价都不是这份外卖的应有价格,只不过是一个衡量标准。

放到读书上也一样。读书的意义,不是告诉我这个东西应该是什么,而是它可以是什么,至于它究竟是什么,就全看我想它是什么。

听起来有些拗口是吧?没事,其实我就想压个韵,换成人话来讲那就是一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书。


一、习得性不信任

在“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基础之上,再扩展一些,那就是保持质疑的能力。

其实质疑这种能力,并不需要我们主观去练习,甚至极端一点来讲,这是缺乏安全感所造成的副作用之一。

比如我之前会对心灵鸡汤深信不疑,会对厚黑之学奉为圭臬,会对神话鬼神充满敬畏,甚至你跟我说个星座占卜、塔罗牌,都能随随便便把我忽悠上天。

后来我发现,原来这些玩意都特么是玩我呢,成天弄的神神叨叨的,说半天放不出个屁来,我信它干啥!

但你说它没用吧,它还真有点用。

就像郭德纲说的那样,“我说相声其实也不怎么样,全靠同行衬托”。看过了废书,读到优秀作品的时候才会更加珍惜。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其实“心灵鸡汤”,“厚黑学”之类也并非全无用处,最起码它们在人生中的某个阶段,曾经给与过我们帮助,没有它们,就不会有现在的我。


回到我们刚开始讨论的“外卖”问题。当读的书越来越多,你就会发现相悖的内容也越来越多。

有人说张飞粗犷豪爽,有人说他英俊多才;

有人说社会主义天下为公,有人说资本主义民主自由;

有人说李鸿章卖国贼子,还有人说他忠君为国;

有人说多个朋友多条路,自然就有人说靠人不如靠自己。

人嘴两张皮,咋说咋有理,书籍文章都不例外,只不过是人观点的具体表现而已,说不说在我,信不信由你。所以读书这种事,我看到了什么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明白,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说白了,读的越多就会发现自己被骗的次数越多,骗麻木了,自然也就什么都不信了。

而这种“什么都不信”的精神,才是读书所能带给我们的,最重要的东西。


二、潜移默化

先说个场景,大家感受一下,顺便做个填空题放松放松。

某朝有一个将军,精通兵法,惜才如命。某次出兵征讨叛乱,本以为对方人少地贫,可以轻松取胜,可未曾料到,敌方有一猛将拼死相战,最后虽然被擒,但也造成了远超预估的损失,甚至差点于乱军之中一箭射死将军。
这时兵卒把他推到将军面前,你觉得这个将军会( )。

我想大部分人的答案都是两个字——劝降。不光劝降,指不定脑子里还会出现这样一个场景:

先让左右去掉绑绳,请对方坐下赐酒,猛夸一顿表现出对他的赏识,然后跟他说你主公虽然之前很牛逼,但现在已经完了,还不如追随与我,不光为了你的家人考虑,也要为了你的士兵考虑考虑。最后对方感激涕零,表示愿效犬马之劳,于是将军完成任务,又喜得爱将,空气中充满了愉快的气氛。

你有没有想过,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呢?

没错,就是我们之前所接触的信息对于我们的“暗示”。明主就应当爱才,美女就必定多舛,增税变法势必导致社会动荡,甚至反派的话只要稍微多一点,那他下一秒就肯定会莫名其妙被打脸。

所以就算你没读过兵法,没当过领导,没生在古代,那也会做出类似的判断。因为你了解了太多这样的故事,你知道气量狭小的人终究不能长久,知道只有善用人才才能越来越NB。

那这种想法是谁灌输给你的?

是国家吗?是社会吗?难道有人天天扯着你的耳朵告诉你,行善积德会带来好运,你就会做一个好人吗?

不会的,那些让你遵纪守法的,让你坦坦荡荡的,正是几千年来这些死去的人告诉你的。而且是用血沁在竹简上,用一条条命来实践出来的。

读过一本书,那他的人生,就会成为你的前生,夫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三、抹杀感情。

我一直相信,人的感情其实是一种消耗品,当我们执着于某种感情并过度使用的时候,就会有一天失去这种“能力”,比如开心、愤怒、失望,甚至恐惧。

没错,一个人最终会趋向麻木,但大家都不喜欢这种称呼,反而更喜欢把这种“麻木”定义为“稳重”。

从某些角度来看,成熟其实也是一种退化,它源于感情的缺失。就像在我很小的时候,一窝蚂蚁就能让我开心半天,但现在,我甚至不会再去寻找“开心”这种感情。因为我渐渐理解,情绪这种东西,只不过是用来利用人性的手段,它不应该成为我追求的东西。

你不得不承认,喜悦、愤怒、嫉妒、悲伤等等情感,都会成为左右你选择的要素,他们会干扰你的理性判断,甚至让你在清醒的状态下完全背离理性。

你觉自己会因为赌博输掉一百万么?

当然不会,而且你很有信心。

但如果你现在就坐在赌桌前,看着手里几乎不可能输的牌,你会怎么做呢?


人的情感其实就是一种阈值,比如一个东西,如果它能让你感到快乐,那早晚有一天你会熟悉这种快乐,并把它当成一种常态,所以你快乐的阈值就会越来越高。

或许一开始只是一个头绳,后来是玩具小汽车,再后来是电子游戏,再后来是爱情,再再后来就是细腰长发,36D。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能让你开心的东西会越来越少,而读书,更会剧烈加速这个过程。

你看到有的人十几岁就做了相国,所以刚毕业只能做个实习生的你并不开心;
你看到“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所以男朋友送你千纸鹤做生日礼物的时候你也不感动;
你看到史书战争,动辄十几万人丧命,但最终只留下一个轻描淡写的“卒”字,于是你忽然觉得自己好渺小,大概以后,也会以同样不知名的方式死去。

因为读书,你看到了各种“极端”的感情,你的阈值就会越来越高,你在意的事就会越来越少。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只不过是因为读书人不愿愚忠,不愿愚孝。

同生共死的仗义有意义吗?也许有吧,但我并不理解。

读书所带来的的“冷静”是残酷的,想要得到理性,就必定会舍弃一部分感情。


除这三点之外,读书最末的,才是给到我们一个精妙绝伦的故事,一个系统的思维,或者某个人一生的反思。

所以在我看来,你读的是什么不重要,但读书的这个过程却很重要。

最后,劝大家不要太把读书当回事,也不要总想着通过读书来提升自己,你想从读书这个过程中获得的越多,那你最终得到的一定越少。

毕竟,读书是不能有功利心的。

所以你尽可以什么都去读一下,霸道总裁也好,修仙网游也好,母猪养殖也好,世界名著也好,只要你喜欢,尽可以去读。读书本身就是一种娱乐方式,一种让自己得到满足的途径之一,不需要弄得太过学究。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书,因为小时候村里的孩子比较少,没什么人玩,所以就经常自己看书玩,后来慢慢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一开始没觉得什么,后来我才想起来,原来身边人经历的迷茫、孤独等情绪我基本上都没感受过,读书真的会增长一个人的眼界,并让我们的内心变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