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20-11-21 17:47 的文章

手艺创造财富

  【以艺聚力助脱贫】    

手艺创造财富

——“手艺农村”特色文化产业扶贫计划谈

作者:潘鲁生(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经历了疫情挑战,我国还将进一步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这个不寻常的时刻,回首家国视野、城乡变迁中走过的田野道路,重新梳理“手艺农村”特色文化产业扶贫计划,感到格外踏实而振奋。我们这个坚忍而勤奋的民族在变迁发展中续写传统造物的文脉,守护传承农村文化独特的创造力,必将实现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

手艺创造财富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刺绣扶贫车间内女工正忙

  作为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农村发展一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关键。一段时期以来,由于自然、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农村地区面临贫困问题。改善人民生活,让每一个困难群众摆脱贫困,成为党和政府的奋斗目标。当前,全面脱贫进一步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衔接,“脱贫摘帽”成为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从脱贫到振兴,不仅关系到乡村民生的发展,更是对乡村价值的全面倡扬。正是在这一变迁进程中,我们一直关注乡村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致力于研究如何更好地延续乡土手艺的文脉,留下民间造物的记忆与智慧,并探索以手艺创造财富、以巧手创造幸福生活,就此不断梳理和总结以乡村手艺为基础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经验,从而以文化振兴乡村。

  我与乡村手艺结缘数十载,儿时在黄河故道边受乡土民情濡染,长大后求学、工作,一直以民间艺术为专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经历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加快,乡村文化生态发生改变,不少传统工艺濒危的过程,促使我走上了寻访乡土民艺的道路。记录整理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抢救手艺,成为我展开田野调研和民艺学研究的开端。也是在这个过程里,我深切感受到人走歌息、人亡艺绝的遗憾,留住手艺、留住民族民间文化的瑰宝不能仅靠记录和收藏,必须修复文化的生态,留住活态的文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提出了“民间文化生态保护”的倡议,组织大学生志愿者等实施“民间文化生态保护计划”。此后,进一步建立了民办性质的“中国民艺博物馆”,在大学里为师生教学、科研和创作提供服务,并向社会公众开放,希望唤起更多人对民间艺术及乡土文化的记忆、认知和理解,并进一步推进保护实践领域面向文化事项载体的“传统村落保护计划”和“废弃村落保护计划”。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希望找到乡村和民艺活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思考和探索通过资源转化和产业支撑,重建乡村文化生态。自2006年起,课题组一行开始了持续至今的农村文化产业调查与策略研究。调研发现,贫困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物质贫困但文化资源富庶,有独具特色的手工艺文化,把特有的手艺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助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就此,我们提出了“手艺农村”特色文化产业扶贫计划。

手艺创造财富

年画雕版旅游纪念品设计

  “手艺农村”特色文化产业扶贫计划的调研和帮扶至今已持续十余年。一方面,在创意经济、体验经济的背景下,消费具有多元化、个性化和讲求低碳环保的特点,手艺生产与之契合,而且作为一种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形式和土生土长的经验传承文化,能够充分吸纳老人、妇女以及男性青壮年等农村人口发展生产,并因其乡土特色愈来愈受到关注而有良好的市场,有助于促进就业、创收致富。另一方面,以文化为杠杆、为驱动解决的经济发展问题,不仅经济受惠,而且有助于应对解决与文化相关的社会民生问题。所谓“小手艺创造大财富”,解决的不只是村民脱贫致富问题,更是为应对农村空巢留守、人口老龄化、产业调整过程中农民工回流等问题提供现实的解决方案。比如在山东临沂,柳编工艺产业带动当地杞柳种植、加工、贸易、产品配件以及包装、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较好地实现了行业辐射的规模效益,助力革命老区实现脱贫致富。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发展生产、就业致富,产业兴旺、家庭和睦,人们有了乡土的归属感,也减少了外出打工造成的老人、孩子留守问题。这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双丰收。2011年,我们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手艺农村——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成果展”上展示和推广了这样的发展经验,传承文化,发展生产,脱贫致富,走出的是一条文化致富、创富之路。

手艺创造财富

柳编创意坐具设计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的中国方案。我们也进一步开展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城镇化进程中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现状与发展”研究,面向全国不同发展水平地区寻找因地制宜、多元化的手艺脱贫之路。我们就此调研了全国20个省区市,深入走访民族贫困地区,拜访民族手工艺人,形成了关于民族贫困地区依托传统工艺开展精准扶贫的摸底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进一步就手工艺扶贫建立了因人因地选择合理模式精准施策的案例数据库,并展开经验和理论研究。从具体案例和经验来看,比如,原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具有特色鲜明的梯田生态景观,少数民族的刺绣工艺与梯田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成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可见,文化资源能够在产业融合的过程中发挥辐射作用,在经济上提质增效,在地方长久发展方面扶贫扶志,实现内生动力的驱动发展。我曾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调研时遇到一对因残致贫的夫妇,图门乌力吉夫妇俩并没有坐等救济,他们靠放羊有了本钱后拾起家传手艺,从事马鞍制作,解决了全家的温饱,近年又在国家政策扶持和当地政府支持下,靠手艺走上了致富路,过上了好日子。虽都是个案,但小中见大,可以看到文化帮扶的政策机制对个体和家庭发展的重要作用。还有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的唐卡画师桑买,他广收贫困农牧民子女,提供免费食宿、器具、书籍,传授米宁洛唐卡绘画技艺,在推动唐卡技艺传承的同时,也解决了贫困农牧民子女返贫问题。可见,扶贫必须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再比如,党的十九大代表粟田梅是侗锦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也是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牙屯堡镇文坡村党支部书记,她筹资成立了粟田梅侗锦合作社,把侗锦织造技艺免费传授给全县及周边县市区的妇女,先后带动4000余人走上侗锦织造的致富之路。工艺精准扶贫离不开手艺传承人的带动,此外,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电商平台打通了手艺市场的“最后一公里”,直播、短视频让工匠艺人成为主播和“网红”,新媒体平台快速匹配贫困地区的产出和消费者需求,成为致富新工具,在为贫困地区带来“流量”的同时,切实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2016年全国两会,我们提出面向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源富庶的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及边远贫困地区,实施民族传统工艺精准扶贫计划的建议思路,也是对相关经验的进一步总结和推广。

手艺创造财富

民间土布创意产品设计

  新时代,乡村振兴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从农村手工艺的角度看,国家从推进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鼓励设计下乡、推动全域旅游等角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社会大众参与挖掘农村发展潜力,培养一批具有乡土情怀,扎根农村、服务农村的“能人”,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逆城镇化”正在重塑城乡关系,乡村生活开始对城市居民产生吸引力,“新消费观”逐步带动健康、生态、高品质及表达自我价值的手工艺品成为大众消费的主流,农村和农村手艺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认识农村的价值,发展农村的文化,建设生产、生活和精神文化的家园,“手艺农村”在路上。我们也将为不变的文化乡愁,为建构具有文化生态意义的田园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不懈探索。

  《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25日 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