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20-11-20 17:32 的文章

“蓝色粮仓”成规模 资源修复成效显

  (上接1版)

  绿色发展产业兴

  大连加快渔业养殖方式转变,创新养殖模式进展明显。截至“十三五”末,共建立健康养殖示范场78家,面积665万亩,占全市养殖总面积的85%以上。已建成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4家,省级水产原良种场24家。底播增养殖等生态型养殖方式发展平稳,底播增殖面积约36万公顷,底播增殖产量50多万吨,占海水养殖总产量的30%以上;传统网箱更新改造步伐加快,新型深水网箱养殖规模约13万立方米;工厂化养殖初具规模,养殖面积达到15万立方米以上。形成了鲍鱼、海参、海胆、扇贝、对虾、梭子蟹、海带、裙带菜、大连湾牡蛎、大连紫海胆、紫贻贝、魁蚶等地方优势品种,刺参、皱纹盘鲍及栉孔扇贝的资源量占辽宁省的95%以上。

  实施创新驱动,促进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大连渔业加强政、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的科技支撑力量和专业化团队优势,推广“海水池塘优势品种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海水网箱生态育苗技术”“刺参底播增殖技术”等多项先进技术;建设了一批科技示范基地,基本覆盖了全市水产养殖区域,为先进养殖技术的推广普及奠定了基础;全国渔业行业首个国家渔业标准化区域服务与推广平台落户大连,为我市水产养殖创新成果转化搭建了平台。

  通过充分发挥海洋牧场建设的产业集聚功能,大连渔业产业融合发展。海洋牧场与休闲旅游渔业紧密结合,渔业资源、环境资源和旅游资源得以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大连加快一二三产的相互结合和转移。目前,我市深挖传统渔村文化内涵,结合海洋牧场特点,举办 “钓鱼节”“海参节”“河豚鱼节”“渔人节”等节庆活动,有效促进了海洋牧场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为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开辟了良好的途径。

  实施减船转产工程是渔业“去产能”和转方式、调结构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压减海洋捕捞渔船船数和功率总量,逐步实现海洋捕捞强度与资源可捕量相适应。“十三五”时期,大连大力推进捕捞转型升级,远洋渔业发展平稳。

  大连超额完成渔民减船转产计划任务,“十三五”期间拆解处置国内海洋捕捞渔船1934艘,压减功率9.05万千瓦,超额完成了国家和辽宁省下达的目标任务,大连市渔船数量和总功率与2015年底基数相比均压减10%以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远洋渔船更新改造力度不断加大,中大型渔船所占比重明显增大,整体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对外合作领域拓展,跨越一二三产业的远洋渔业生产完整链条已初现雏形。

  2016-2019年,全市渔业经济总产值累计1618亿元,水产品总量累计935万吨。

来源: 大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