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布其:书写人与自然的传奇
作者:刘爱玲
《春归库布其》,是一部呈现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的纪实之作,全景式叙写了黄河河套弓弦之地变沙害为沙利的艰辛历程和丰硕成果。《黄河源笔记》描写了玛曲草原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社会经济发展等情况,表达了对草原的关注与深爱,是一部黄河源头的忧思录。这两部著作记录了新时代中国人民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的新成就。
以前,我几乎没有听说过库布其这个地名。当《春归库布其》这本书放在我面前,我的内心充满了好奇。该书作者和谷、杨春风,以宽博苍茫又细腻如沙的叙述风格与诗意笔调,从不同视角深度考察了这一场域,真诚书写了这部深蕴着中国智慧的生态革命之作。
库布其是个沙漠,而作家的笔恰好一个高清镜头,我被拉到了镜头前。最初的印象如同一张卫星云图,通过第一章《弓弦》,我看到历史云烟里的库布其,如同大地上的一张琴弓,却黄沙漫漫,再也弹奏不出动人的旋律。第二章,镜头拉近,书写时间的记忆。主要展示成果,但这成果是速记、是写意,给人的印象是模糊的。第三章是微距,那巨大的镜头拉近再拉近,忽然,王文彪出现在我们眼前,改造盐场,种树造林。随之出现了一群人,还是种树,怎么种?种什么树?修路,怎么修?七十年,漫长的时间之河,库布其随着我的阅读的深入返老还童。它披上了绿装,靠的是党的好政策,是几代治沙人的不懈探索与奋斗。库布其由“沙进人退”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成了“人进沙退”。绿色的库布其也给人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掩卷深思,我脑海里浮现的不是“人定胜天”,而是母亲说过的一句话。我母亲世代为农,她不识字,但说出了大地的秘语。她说:人敬地一尺,地敬人一丈。这句话反映了人与土地、与自然的一种最好的关系。我想说,《春归库布其》书写的就是这样一种关系。库布其人,或者王文彪们所从事的工作就是一曲寻找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壮歌。
同时我也注意到了这本书的结构,先纵,从历史的视角叙述库布其的前世今生,再横,全域视角,然后就一章一个风景,大开大合。这曲库布其人治沙的壮歌在作家手里,如一曲琵琶行: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每一个音符都有着夺目的光芒,常于跌宕中呈现柳暗花明的惊艳与精彩,让读者真切感受到了库布其人的坚韧与伟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以说,库布其的治沙工程也是最大的脱贫攻坚工程,不只让库布其人受益,它的福泽也必将惠及子孙后代。我记起了上学的时候,学校老师收的种子,不分粮食还是草籽,拿去学校上交,那时我常猜测那些种子的去处与用途。到我儿子上学时,学校还会让学生捐种子,说是用于飞播造林。我记起了从前的沙尘天气,沙尘暴一来,早上上学,课桌上厚厚一层沙子,大白天教室里暗无天日,分不清是早上还是傍晚。后来这种天气渐渐少了,直到现在已经极少遇到。如果不是阅读这本书,我不会把我少年时交上的种子与沙尘天气联系上,也不会知道那些沙子为什么后来不来了。套用一句时髦的话:不是我们幸运地遇到了碧水蓝天,而是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是王文彪等一代代的治沙人种起了树挡住了沙,他们用自己的汗水与梦想点染了我们明媚的生活。
库布其,无疑已是一张绿色的中国名片,让全世界深受沙害的地区和国家看到了希望。
《春归库布其》,它不仅书写了一项伟大的事业,一群伟大的人,同时也为我们科普了有关环境学生态学及自然科学的知识,倡导了一种绿色的文明,指出了一种未来世界的方向。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关系才是人与自然相处的最好关系,并让我们看到尊重这种关系的美好前景,从而自觉地去维护、去创造。(刘爱玲)
来源: 西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