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20-11-04 16:26 的文章

优秀成绩是否该限制比例?美国高校这样做

  作者 |郭英剑

  在西方高校中,存在一个被称为分数膨胀(grade inflation)的概念。该概念主要指教师评分时标准放宽,给予了学生比应得的分数更高的分数,从而拉高了学生各门功课总成绩的平均分数或绩点(GPA)。

  在如何对待分数膨胀的问题上,很多高校都经历了不同的变化。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便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2004年,普林斯顿大学站在反对分数膨胀的立场,限制A类分数的比例。但十年后的2014年,该校意识到设限具有负面影响,对此予以更改。

  6年过去了,《普林斯顿日报》于今年发表了一篇分析报告,谈到了多年来的变化。

  那么,经过这16年的反复实验,当今学生的分数有何变化?该如何看待分数膨胀?要不要抑制分数膨胀现象?该经验对中国高校有何启示? 

  何为分数膨胀

  在东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中,分数膨胀与教育的关系都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曾有不同学者对此进行过两项研究。

  其中一项对134所大学进行的调查显示,从1965年到1973年,受调查大学学生的分数普遍提高了0.404分;而另一项对180所大学的研究也显示,从1960年到1974年,这些大学学生平均绩点提高了0.432。这两项研究都表明了分数在不断膨胀之中。

  有美国学者曾表示,分数膨胀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也有研究也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分数膨胀慢慢从一个局部现象扩展到了全国范围,而且不同学校和不同院系之间存在差异。

  据统计,相对而言,一般工科学校学生的平均成绩较其他学校学生会低0.15分,公立大学的分数则又稍高一些。在各学科中,理科系的平均成绩比人文学科低0.4分,比社会科学低0.2分。这些学科之间的差异至少已经有40年的历史,也有学者将其追溯到70年或更久以前。

  据2003年的一份美国高校评分实践的评估报告显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高校的分数若以4.0为标准,那么,上升的速度为每10年0.15。这项研究包括80多所院校,涉及100多万名学生。

  分数何以膨胀

  简单来看,出现分数膨胀的原因并不复杂,要么是教师主观对评分尺度把握较宽乃至不严、不准,要么是有些教师为取悦学生而对分数放水。但若深究下去,会发现事情绝非那么简单。分数膨胀中涵盖了学生需求因素、高校评价指标,以及社会要求准则等。

  中国高校中有“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之说。事实上,此类现象中外皆然。有两个英美方面的例子或许可以说明问题。

  第一,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著名奖学金,包括罗德奖学金和马歇尔奖学金,都要求考生无论主修何种专业、何种课程,都必须达到最低3.7分的平均成绩。

  以英国著名的罗德奖学金为例,作为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奖学金之一,该奖学金获奖者被称为“罗德学者”,虽然其评定标准主要体现在学术表现、个人特质、领导能力、仁爱理念、勇敢精神和体能运动等多方面,但事实上,GPA3.7这个评价成绩是最基本的门槛。

  第二,众所周知,美国众多高校的研究院(如法学院、医学院等)都没有本科生,只有获得了本科学位才可以申请进入研究院。

  为此,美国也有不少所谓的“考研名师”会告诫本科生,“上轻松的课程,选简单的专业”,这样就可以轻松提高进入法学院、医学院的概率。事实上,要想进入金融等领域工作,也需要同样高的绩点。

  21世纪以来,分数膨胀更是几乎成为了世界高校的流行现象。这一点在人文学科更是表现突出。据统计,在普林斯顿大学,有超过2/3的人文学科成绩都在A类成绩,很多学科实际上根本不存在C。

  在该校36个系中,斯拉夫语言和文学获得了最高的GPA(3.75),音乐(3.69)紧随其后,比较文学(3.68)排在第三位,化学(3.21)垫底。

  就本质而言,分数膨胀与学生的GPA有密切的关系,但事实上,它还与高校的评分政策、教师的评分依据以及高校间的竞争有利害关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实践经验颇值得探究,也具有启发意义。

  普林斯顿大学对分数膨胀的前后态度

  大约16年前,普林斯顿大学针对当时美国众多顶尖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分数膨胀现象带头说“不”。其立场鲜明,坚决反对分数膨胀。

  当时,该校组织的某教师委员会发布了一个调研报告,提出了反分数膨胀的具体措施,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其中,规定了A类(包括A+、A、A-)成绩不超过35%的范围。制定这样政策的依据旨在规范评分标准,同时,也要求学生了解并区别何为优秀、何为良好。

  据报道,自该政策实施以来,该校人文学科的A类成绩显著下降,而自然科学系的A类成绩几乎保持不变,因为通常已经达到或接近35%的水平。

  报道称,2008~2009年,该校A类成绩占本科课程成绩的39.7%,这是该政策通过以来,A类成绩首次跌破40%。

  而这一结果与2002~2003年的结果形成了鲜明对比,当时A类成绩在所有年级中所占比例高达47.9%。

  然而10年过去了,2014年,普林斯顿大学又发布了一个报告,其中最主要的主张就是:取消过去对于优秀比例不得超过35%的限制。之所以提出这样的理由,原因有三。

  首先,有损学校声誉。因为学校对分数控制很严,导致学生及其父母对于未来学生的成绩有所忧虑。很多优秀的学生因此而放弃到普林斯顿大学。这就从源头(学生尚未入校)影响到了学校的声誉,也使得该校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其次,评分实践有缺陷。研究发现,由于各系的评分标准不一致,导致其所给成绩也不一致。一般来说,有的系所开设的概论课较多,而这类课程所给的分数往往会低于A,如此一来,就会给那些外系选修的学生带来很大打击。

  比如,工程专业的学生选修物理和数学概论等入门课程,假如这些课程大都给非A的成绩,那么他们在回到工程系后,想要拿到系里所提供专业课程的A类成绩也并非易事,进而可能对学生拿到A类成绩造成困难。这就成为不同部门之间评分标准及其实践中的一个缺陷。

  再次,有损学生身心健康。过于严格的评分成绩增加了学生的焦虑感。有学生调查反馈表明,过于严格的评分成绩会导致课程与课堂环境更具竞争性,相应地会减少学生间的合作。

  对于学生来说,A和B的成绩之间的区别甚大,也会奠定其未来学习的基础。

  近年来变化及启示

  根据普林斯顿大学于今年发布的分析报告,自取消优秀比例之后,该校最大的变化自然是学生的成绩再度升高。但无论如何,要想在普林斯顿大学这样的顶尖高校中拿到A类成绩,也绝非易事。

  正如美国密歇根大学教务长库兰特所说,不必对普林斯顿大学废除优秀比例限制感到奇怪,应对教师们在评分方面所面临的压力表示理解。

  因为很显然,学生对于能够获得更高成绩的课程总是会给予更高的教学评价。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在本科教学阶段,对学生的分数评定大都限定了优秀的比例,像我所在的中国人民大学便规定优秀比例一般为25%,但最高不得超过30%。

  这样做的原因与国外无异,大都是担心分数膨胀。但我个人以为,普林斯顿大学的经验对我们不无启发。

  首先,取消优秀比例限制利大于弊。事实上,我本人面对这样的比例限制时都会感到困惑。有时,仅仅因为比例限制,就不得不将很优秀的学生成绩降为B+,作为教师,我感到很无奈。

  教师无疑具有判断学生是否优秀的能力,为此也应该被赋予判定学生是否优秀的权力。

  其次,应对分数膨胀后果有计可施。有人认为,分数膨胀实际上是把学生当作消费者,是为迎合学生的满意度。最糟糕的是,有学生会根据成绩去选择课程。对此,高校并无针对性办法。但事实并非如此。

  比如就教师而言,凡是给予A+或A成绩者,都会对给出此分数加以说明。再比如,就学生而言,在其各科成绩以及绩点的后面,标注出平均成绩或者平均绩点,也可以起到一点成绩校准的作用。

  总体而言,校方应该相信教师会认真评价和评估学生成绩,也应该相信优秀学生并非都会为了成绩而选择课程。

  同时,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教师,应该更好地教育学生:从一所好大学接受一流的教育而不是专注于分数之高低,才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本质所在,也才有益于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中国科学报》 (2020-10-27 第7版 视点)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