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20-07-22 17:32 的文章

90后创业者,雨晴与自我的几次博弈

「三节课校友会」正在做一系列访谈直播。访谈我们身边的人,他们并非是名满天下的大咖,而是跟你我一样都还在奋斗的路上,在职场中会遇到相似的困境,也一样在努力成长着。

我会一一把他们写下来。今天带你认识的校友是齿轮易创的COO 刘雨晴。

到今年,雨晴已创业4年多了。

去年年底,我跟她约了一顿火锅,席间,她讲起过去一年来自己的变化:跟好像“完全不同世界“的人结了个婚,生了一场“离癌症很近“的病,处理了一次“以报警告终“的闹剧,经历了很多她“想都没有想到过“的事情。

90后姑娘,讲这些事情的时候,带着超乎年纪的淡定和通透。

1

在我印象里,雨晴一直是个非常勇敢和自信的人。一毕业就出来创业,一直冲在公司第一线,生龙活虎。

中国人民大学的管理学硕士,学习了六年的经济金融,身边的同学都陆续找到稳定且高薪的工作,作为优秀学生的她,手里也拿了6个待遇都不错的offer。

但是,就是一意孤行做了大家都很诧异的选择——跟着人去创业,做一件前途未卜的事情。

做决定时也有过纠结,也想过进投行、去外企,西装革履踩着小高跟去上班,好像也挺让人向往的。

却最终抵制不住内心那个强烈的声音——

一定要做出一些自己认可的事情,要趁着年轻,倾力去博一搏。现在失败了也没什么,还有成本可以再折腾,但如果辜负了青春,再回到这种不遗余力不计代价的状态可能就会很难。努力把生命的那些光华都激发出来,才能叫真正活过。

「可能是骨子里面有一股劲儿吧,人生有可为,有可不为。自己认定的事情,即使别人都说很难,我也会想要证明这些大家看起来很难的事情,我是可以搞定的。」

这种自信来自于她过往的成功模式:只要努力就能考上一个名牌学校的研究生、能完成一场马拉松、能短时间内减下来肥,好像没有什么事情是自己不可以的,多少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稚嫩。

2

开始创业之后,她发现过往自信来源的那些参照目标都太短期了,而创业所带来的挑战是永无止境的,且远比她想象的要艰难。

她的title是公司的COO。可是对于如何运营一家公司,她完全没有头绪,对于公司业务她甚至都插不上手,公司做的业务是为企业提供创新性IT解决方案,核心要靠产品和技术能力,这对她来说很陌生,虽然接手了公司运营、市场的工作,做起来心里也特别没谱。

她觉得,大部分公司的COO要么有大厂背景,做过一些成功项目;要么有专业背景,在行业里有很深刻的认知,从履历来看都比她厉害很多,她担心自己不匹配这个title。

公司的创始人给她介绍了一些行业前辈,让她去取经请教,她就刻意去模仿别人的经验,每个人的经历和性格不同,刻意模仿别人只能看到表面,抓不到精髓。画虎不成反类犬,反而让自己变得越来越不自信。

在职场里我们会遇到比学校更复杂的环境,更多没应对过的命题,以及比自己优秀很多的人,每个因素都会引发“焦虑“,这种“焦虑“可以刺激着我们不断成长,也会让我们被外界的评判裹挟,失去对自己更中肯的认知。

那时的雨晴,就是个刚入行的新人,跟所有初入职场的人一样都需要有个成长的过程,在成长上本就没有什么捷径。

某天早上,雨晴很郑重地找创始人说,「如果这件事情本身就是挺难的,那么无论换谁来,都得是一步步做出来,与其现在纠结怎么提升自己,不如先相信自己,然后把精力花在去想怎么解决问题上。每个人都最终会形成自己的方法论和思维模式的,我还是要做自己。

他们公司文化有一条是「允许犯错,从犯错中成长」:当新的变化来了,需要我们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认知来应对。我们要接受它,保持开放心态持续学习就好了,学习不会有功德圆满的一刻,那么为何不给自己的成长一些时间呢,在成长过程中免不了犯错,我们就允许犯错,重要的是能在犯错后成长,举一反三。

这个文化,既是公司在成长中的一种态度,也是她对自己“创业新手“的身份接纳。

自此,她就坦然许多,踏实做事情吧。

90后创业者,雨晴与自我的几次博弈

雨晴

3

公司发展早期,雨晴几乎什么都做,销售、市场、渠道、装修等等,像个救火队员永远都是冲在最前线,解决公司里天天发生的各种问题,带着一种本能见招拆招埋头做事,慢慢手里的事情也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杂,每天忙到昏天暗地,问题却永远都处理不完,很多都超出了她的能力范围。

跟很多做运营做了一段时间的人,她发现,事情做了很多,却无法回答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好像什么都能做,但是好像什么也做得不是特别好。

她产生了强烈的不安全感,不清楚自己在公司的核心价值,她甚至想,如果有一天自己不创业了,可能都没有任何一家公司会招一个这样的人,什么都会一点,但都不足以做到领域专家。

她跑去和创始人讨论这个问题,她问,「我在公司里到底是什么,市场负责人?还是销售负责人?还是行政?」

创始人说,「不要把自己局限到一个细分事情中,而是寻找自己的不可替代性,以及思考哪些事情可以交给别人来做。」

迫切想从这种焦灼的状态中解放出来的她,从外部找了一个经验非常丰富的人来负责销售,全盘把公司的销售团队交了出去。

当时,公司产品价值已经被验证,老客户给到了一些非常不错的反馈,是时候需要依靠销售力量,去开拓更多的客户群。

她想,也许应该找个更强的人来攻克公司最重要的事情。

但其实任何高管空降都需要慎重考虑,能做好高管平稳落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一方面是和团队价值观的融合,另一当面是原有能力与现有业务快速匹配。

她很快发现,新来的负责人不仅没有帮公司做出业绩,因为对公司业务理解得不够透彻,而且没有很好的适应公司文化,把之前的销售团队也给带散了。

她快速做了调整,开掉了销售负责人,再次冲上去亲自收拾混乱的局面。

这么一番折腾,反而让她能够冷静和理智地面对当前的问题了。

她说「那次交的“学费”不小,但是让我清楚了,当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一些瓶颈或者问题时,如果你寄希望于有个人就可以拯救你,那这种想法本身就很危险了。她的责任是想清楚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拆解问题,然后再去针对性的找人。」

她整理了手里的事情,不再到处抓问题,收拢精力开始聚集公司增长,从零去组建公司市场和销售团队。

用了一年多时间,她最终把公司的市场和销售团队搭建起来,公司有了一个可依赖的较为稳定的增长模型,客户的获取也逐渐企稳。

我想,从内心她终于完全相信自己可以担得起 COO 这个title了。

几乎每一个运营,基本在职业早期,都会需要通过做大量事情来累积岗位能力,而到了一定阶段,就必须思考在某个单点做突破,找到把一件事情从头到尾做出来的机会,而且要尽量在这类事情上取得比多数人要优秀的成绩,这种持续稳定能把事情做成的感觉才能更积极助推职业成长,否则就会陷入到痛苦的瓶颈里。

4

雨晴面临的问题依然很多,她的不自信也会时常跳出来。

随着团队的人越来越多,她又面临着团队管理的难题,人才的招聘和培养是个大问题,担心自己做不好给公司带来不必要的成本,她找了好多书来看,小心翼翼尝试了很多管理方法。

最终,团队还是在差不多换了两、三拨人之后,才逐渐稳定下来,该付出的成本也得付,不过,她招人管人的能力也就这么被锻炼起来了。

随着公司越来越大,她的决策给公司带来的影响也更大,有时会因为做了错误的判断而懊悔不已。

有次,她问了老黄(三节课联合创始人)一个问题,你是否会担心,当前做的决策可能不一定是最正确的,甚至过了几个月后,发现好像当时判定不对的方向才是更优的选择,从而把公司带到一个不可逆转的危机上。

老黄是这么回答的,任何马后炮,或者对结果的后悔都是没有任何用处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自己全力去做好每个当下所能做的最好决策。然后,坦然去承担结果,这是我们的责任。

有人形容创业是精密悲观的设计方案与乐观勇猛的执行。

雨晴说,创业这几年,她处理了公司大大小小很多事情,也做过不少正确或错误的决策。

其中,始终伴随着她是不同阶段的不自信和自我怀疑,她总是会在不同阶段性遇到瓶颈,每一次都非常痛苦,但却从来没有想过放弃,想要做成一件事情的信念没有动摇过,她就依然有勇气面对,而自信也就在这么一场场战役中被建立起来了。

90后创业者,雨晴与自我的几次博弈

雨晴

5

2016年,我跟雨晴认识,隔一段时间我们就会见一面聊下双方的近况,能明显感受到她的状态越来越放松。

说起来,雨晴身上还有一堆称号: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全球杰出青年,2018年被授予“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精英(30U30)”,ECI年度商业创新新锐人物……

我曾问这些称号对她意味着什么,她说,「这些组织中聚集一批优秀的同行者,在不同行业领域创造不同的价值,能和这些人同行,也可以让自己收获很多。另外,刚出来创业,特别是做TO B 业务,要去跟一些比自己年纪大很多的企业老板谈业务,需要一些标签来“证明”你的能力。」

甚至,以前出门谈生意,她会刻意避开谈年纪,担心对方觉得90后经验浅,没有说服力。

慢慢认同了自己的身份和价值后,她反而更加自如,完全不受这个title所约束了。

最近一段时间,公司开始做现金流的管理,需要看财务模型。早期公司规模小的时候,财务数据其实很简单,也不会需要招CFO的角色。但随着人员和业务的增多,就需要学会从财务的角度看企业经营。

雨晴意识到这件事情对公司接下来的发展很重要,就找人帮忙推荐好的财务,找了一段时间,发现像她们公司这样的量级,找一个特别高级的财务是比较困难的,财务上能做的事情比较少,大家不太愿意来。

她就托人到处说,齿轮易创的COO有个财务问题不懂,想登门拜访请教一下,有时候足够真诚就会有人愿意帮助。

就这样,她把自己当作一个财务小白,亲自上门找了好几个人,终于找到了一个能力不错且愿意跟他们合作的财务专家,以顾问的形式聘来,定期会来,梳理公司的财务表单给一些分析建议,基本上解决了当前大部分问题。

她说,「有人可能会觉得,一个公司的COO,去找别人请教一些很傻、很初级的问题会不会很丢脸。而我会对自己说,跨越一下自己内心的那道坎,要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是的,我就是不会,然后才可以不断地吸取外部的力量。」

在全球杰出青年的一个内部workshop上,毛大庆分享了他的一个观点,人最大的能力在于你能不能够可上可下,可左可右的控制自己。

他也曾做到了很大公司的管理层,却依然可以毫无障碍地再回到创业最初始的状态,做一些特别基层的活。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最普通、最柔软的姿态才是最强大的。

「无论现在你身处什么样的公司什么样的职位,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只要你还没有成为行业的Top1,要学会承认自己的无知,找对的人学习和请教。」

我们还年轻,在我们这个年纪,什么都不会才是正常的,把我们的人生放到更长的时间纬度来看,这个阶段的我们还是很初阶的,不要自己把自己想当然架到某个高度去,再往上走也会很困难。

不妄自菲薄,不自视清高,才能做到真正的接纳自己。

6

接纳自己是个比创业更漫长的命题,面临的挑战一点不比创业少。

雨晴基本没有休过长假,几乎80%的时间都在工作,剩下20%的时间用来睡觉。

很多人跟她说,创业的话,必须得有个强健的身体,应该留时间去锻炼身体。她想想也对,就办了一张带私教的健身卡,每周即便工作已经很忙很累了,也会强迫自己要自律要坚持,跑去健身房举铁。每次看到教练她都很痛苦,硬着头皮跟着做,就算完成了锻炼也不怎么开心。

也是巧合,没过多久,她去体检发现身体出了些问题,严重到必须做个小手术,被迫休了创业以来最长时间的假期——十几天。身边朋友都劝慰她,生病了就在家好好休息一个月吧,而她发现,当她开始能处理工作时,自己的状态瞬间能回复过来,那个时候的自己是开心和满足的。

为什么要去强迫自己做不喜欢的事情呢?要顺从自己的内心啊。抛开别人的看法和建议,她认真思考到底自己喜欢什么,什么能让她放松下来。

康复回来之后,她不去健身房了,开始尝试做些小点心,在专注做甜品的过程中,她能沉浸其中。「能把一堆很简单的原材料变成一个成型的东西多令人有成就感,何必去为难教练呢。」

7

作家芥川龙之介有一句话,「删除我一生中的任何一个瞬间,我都不能成为今天的自己。」

今天,我面前的雨晴巧笑嫣然,是个创业4年多,公司100多人的公司COO,也是个与自己博弈,不断接纳自己的90后姑娘。

过往的经历塑造了今日的她,也给到她足够力量去回应毕业时心里的那个声音:趁着年轻,当不遗余力、不计代价、不留遗憾的去做自己认可的事情。

本文由“壹伴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刘雨晴是「三节课校友会」系列访谈直播的第一场受邀校友,感谢她的坦诚分享。

下一场校友访谈直播,我邀请到了一位「跨界达人」——白璐

她的经历非常有趣,一毕业去了一家美国公司做咨询师,觉得刚毕业做咨询不够落地,就转去开餐厅,做了一个婚礼主题餐厅的主人。卷起裤腿干了1年多,机缘巧合进了互联网行业,来到美团做新业务,一口气做了3个从0到1的业务,后来,又跑去阿里盒马做整合营销。

对于职业成长,她的态度非常酷,对于新零售,她算是最早一批入场的玩家,可以跟大家好好聊一聊。

欢迎关注三节课校友会快手号(sanjiekeer),我是晓玲,我在快手等你哦~

90后创业者,雨晴与自我的几次博弈90后创业者,雨晴与自我的几次博弈

- End -

免费福利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最新的职场资讯和干货,敬请关注【有招get】!它是三节课旗下,互联网人聚集的高质量职场交流社区

90后创业者,雨晴与自我的几次博弈90后创业者,雨晴与自我的几次博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只截取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