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20-04-29 18:05 的文章

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上名校?


我家大宝今年六年级,学习一般,因为疫情在家上网课,估计又倒退了。

再有两个月就面临小升初了,从年前他妈就开始说要让孩子上那个那个好学校,身处一个四、五线小城市,没钱没权的我们,孩子如果想有所作为,貌似只有好好学习,才能跳出来,否则很难想象以后会如何艰辛的生活。

但是目前的囧状是孩子完全不主动学习,即使上了名校也估计是拖后腿的,反而还让孩子变的更没自信。

那,还有必要拼了命也要的把孩子送

名校吗?

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上名校?


首先,我个人的感觉,名校和普通学校的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学生,这大概是唯一的不同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的硬件条件,名校和普通学校的差异并不是很明显。但对孩子寄予厚望的家长们一般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不约而同都会把孩子送的名校。

这样一来,名校的学生本身的素质就不一样了、一般都会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对待人生的态度乐观向上,老师稍稍一点拨,孩子就愿意主动学习,家长也乐于全力配合,自然就出成绩;而普通学校呢?家庭背景一般都比较复杂,学生素质也就差了很多,得过且过混日子的学生大有人在,老师怎么努力都是白搭,学生无所谓,家长们更有甚者把学校当成了托儿所,如此,成绩自然也就相差十万八千里。可见名校之所以是名校,家长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这让我想起在延安的两所幼儿园的所见感受,一所幼儿园是标榜“梦想从这里启航”理念的幼儿园(名字就免了,要不有人说我写软文广告了),学费相对较贵,家长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教育水平普遍较高。几年前有次接孩子(我家大宝)一位老师跟我聊天说:“现在的这些孩子的知识太丰富了,说的好多事情我都不知道。不知道他们脑子里在想些什么。”这位老师是幼师毕业,在工作中常常觉得困惑,不知该如何引导孩子。

这里的孩子说起话来都像“小大人”,有着丰富的口头语言,能更加精准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记得有一个小女孩(大概也就三岁多),跟我说:“叔叔,你帮我(一袋薯片)撕一个口呗,撕一个小小口,不然我不好拿就容易掉地上。”事后,非常有礼貌的说了谢谢。

这些孩子们通过跟父母的亲子阅读和聊天了解到了超越自己生活经验的事:一个5岁的男孩边搭积木边给我讲玉树地震,不但详尽介绍了事件的时间、地点、经过,还用积木给我演示了一下地震发生时的情境。而且语言表达相当清楚,我很惊讶这是一个5岁孩子说的。这些孩子们在阅读和玩耍上专注的时间更长,表现出更强的自信心;对自己的情绪的认知和掌控更好,比如能精确描述自己的情绪状态,并提出解决方法。当然这所幼儿园并非所有的孩子都处在同一水平,也有不少孩子有自己的问题,比如我家大宝,呵呵!但是跟这些孩子们在一起,能明显感觉大宝开始发生变化,可遗憾的是那会我常在西安,没有充分利用家庭教育更好的引导孩子。

在接孩子时跟其他家长聊天发现,他们都会刻意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自理能力、注重亲子阅读,关心孩子的在园表现,比如详细地询问孩子和小朋友相处和自理方面的情况,尊重孩子的意见。可见孩子表现的背后是家长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水平。

后来由于常要接外甥,就跟另一个幼儿园接触也多了,这是一所在沟里的幼儿园,除了核心价值观的标语并没看见其他教育理念,主要招收城市务工子女和沟里山上住户的子女,能明显感觉到这里的孩子在认知上跟以前大宝上的幼儿园不一样,这些孩子显的就没那么“小大人”了。虽然这些孩子个个都有红扑扑的脸蛋和可爱的笑容,然而在个性独立(大概是因为生源的问题,这里的孩子更加调皮,所以这所幼儿园更强调服从听话,)在认知、综合素质方面跟大宝以前上的那所幼儿园差了一大截。

这里来接孩子们的家长大都好像都很忙,不管是跟老师还是其他家长,哪怕是自己的孩子,没有过多的交流,我听过最多的就是“不听话你就打”

在这里我并没有要贬低这所幼儿园,只是定位不同,服务群体差异而已。

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上名校?


我的朋友跟我讲过这样一个事情,他媳妇是西安西工大附中的老师,一次受邀到一位大老板家里去当家教,这对夫妻有四个孩子,最大的在上初中(就是准备跟这个孩子补课,想让上西工大附中),最小的在上小学三年级,个个拖延、注意力不集中,无法控制自己的冲动……行为表现远远低于自己同龄人的水平。这个老板慨地扬言,只要能把自己的孩子送进西工大,就在高新附近买套房子送给他(西安西高新,即使那会还没涨价,也值不少钱,算算)。这位老板父亲从来没有时间陪伴孩子,也不知如何跟孩子相处:孩子书包里的零花钱永远是一沓一沓的,孩子们却用钱来收买朋友;他花钱给孩子请最好的家教老师,上最有名的名校,但改变不了孩子成绩倒数的事实。这位父亲心中的落差可想而知。这位父亲不知道其实他没有发挥作为父亲最主要的功用。

前面又是幼儿园又是我朋友他媳妇,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给主菜做铺垫,主菜就是“一个合格家长要怎么做?”

大概没有一位家长会否认自己应该指引孩子踏实正直地做人、积极进取。但实际落实的情况怎么样呢?在每一天中,你有多少时间陪孩子一起度过呢?你陪伴孩子的效果如何,孩子喜欢和你在一起吗?你知道如何处理孩子的问题吗?各式各样的父母成长课程会告诉你该怎么做,但是你能做到吗?你有问过自己除了缺乏儿童心理和教育的知识之外,是什么使你读不懂你的孩子吗?

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上名校?


当我以前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常常感觉自己不被理解,自己的父母动不动就生气,甚至打骂,那时我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做一个“好”爸爸。几十年过去了,当我真当爸爸之后,才发现我还是没能让儿子满意,因为想重新体会童心,太难了。我的脑子里充满了各种计划、时间压力、“不这样就会那样”的强迫观念,罕有时间和精力蹲下来,倾听儿子的心声,儿子究竟想什么?或者不愿意倾听儿子的心声,听了如果做不到怎么办?她说爸爸我想和你一起玩汽车,可是我累得只想睡觉;他说爸爸我想有好多朋友,我告诉他说要谦让友爱才能交到朋友;他说我现在就想开汽车,我说你要再长大一点……这些事情平凡而琐碎,却决定了当他长大一些以后还愿不愿意听你的话、受你的引导。只有这个关系亲密而巩固,我们为孩子做的一切才不会白费,比如上名校、买学区房。不要抱怨说什么已经晚了,已经迟了,不会的,什么时候都来得及,只要你不要一味的逼他去学习,一味的的拿别人家的孩子说他,要知道,以后走向社会,现在学的知识很可能99%都用不上,但是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及正向的逻辑思维才是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有位女儿很出色的老爸,说自己的女儿从小到大上的都不是名校,但她在哪儿都是最好的,因为她有一位每天陪伴自己的老爸,这位爸爸根据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这让我想起了交大的一位教授,他女儿是我省的高考文科状元,上课时我们采访他怎么培养的,他说他年轻时有段时间不得志,没有实际的工作可做,每天在家带孩子,所以他女儿的学习习惯和专注力特别好,上学以后从来不用人操心,他还据此指出学前教育极其重要,我们学前教育系的同学将来都大有可为。这让我想起郑渊洁,他的儿子小学退学以后,他以皮皮鲁为主人公编写了全部的中学教材自己在家教孩子。这几位爸爸的做法未必我们未必能效仿,但是在忙着给孩子送名校、进补课班的同时,能否提醒一下自己,我们有没有放弃父母陪伴和引导的职责而被末倒置呢?一回家什么都不干,坐在沙发上插上充电宝一边玩手机一边吼着孩子去学习,动不动就歇斯底里,这样的你还想让孩子怎么样呢?(不要对号入座)

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上名校?


河合准雄在《孩子与恶》一书中写道:

富裕起来以后,日本人拥有了以前从没有过的方便和舒适这是非常值得庆幸的事情。然而为了维持这种状况,需要持续努力地工作,心思都花在了怎么挣钱上,家庭成员之间的接触越来越少甚至很难悠闲地跟家里人一起吃吃饭。其次为了息事宁人经常会用金钱去解决需要花心思对待的问题。比如说,老是没有时间跟孩子们在一起聊天啊、玩啊,为了弥补这些亏欠,给孩子买很多不必要的零食、玩具等。等或者给孩子买一些很贵重的东西。从表面来看这种状况好像是爱孩子爱得过分了―样,其实孩子根本没有感受到爱还有人说不要太娇惯孩子,其实既没有“娇”更没有“爱”,只不过用物质把孩子埋起来而已。

在我们拼尽全力为孩子绞尽脑汁上名校时,回过头来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