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20-04-26 17:08 的文章

暗网里罪恶横行,当初为什么要发明它,又是如

文/M叔

图侵删

之前已经科普过一篇暗网的文章,为什么今天还要写一篇呢?

因为M叔对自己科普文章的要求,是对于热点科技或者现象,尤其是那些比较有争议性的,我一定会从两个方面去科普,说说它的好话,再说说它的坏话,为的就是避免个人主观介入太多,影响读者们对它的认识。

我们回到暗网的话题上,在媒体上讲到的关于暗网的故事,都是暗网中的毒品犯罪、色情买卖、性虐待、恋童癖等各种形形色色的现象。

暗网里罪恶横行,当初为什么要发明它,又是如

其实远不止于此,这些故事虽然不是虚构的,不过还是扭曲了暗网的本来面目,将问题过分简单化了,暗网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远比犯罪复杂得多。


我们从暗网的起源开始说起,暗网的创造者,到底为什么要发明暗网呢?

暗网在一开始被发明出来的时候,绝不是要建立一个犯罪者的天堂,暗网实际上是继承了互联网从出生那天刻在胎记上的自由主义精神。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还要从互联网的早期历史说起。

暗网里罪恶横行,当初为什么要发明它,又是如

互联网本来是美国军方在上世纪60年代开发的一个小型科研计划,为的是能在爆发核战争时保障军队的通信联络。几经周折,到了70年代末,互联网才以电子布告栏和新闻组的形式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这么说有点抽象,你可以简单地把当时的互联网想象成比较简陋的网络论坛。这些论坛虽然设计很丑、功能简单、速度又慢,不过,当时的用户却对它充满期待。因为互联网的出现,意味着人类在历史上第一次可以抛弃现实世界中固有的身份,畅所欲言。不论你是贩夫走卒,还是贵族精英,在互联网中,谁也不比谁高一头。我们可以说,从一开始,互联网就被想象成了一个自由、开放的虚拟王国。

暗网里罪恶横行,当初为什么要发明它,又是如

不过,随着上网的人越来越多,美国政府就开始担心了:如果这些网民在互联网上犯罪,我们也不知道是谁啊?这可不行,于是,它就推出了一系列的应对方案。比如说1991年初,美国参议院的一些议员们就提出,电子通信服务商需要向政府提交民众的私人信息数据。这么一来,政府就能够对互联网进行更加有效的管理了。

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有一群极端的自由主义者,早已经在互联网上尝到了自由的甜头,这些人你再让他们乖乖地接受政府审查,他们肯定不干。

于是,一方面为了应对美国政府的监视,另一方面,为了延续他们崇尚的这个自由主义精神,一群网络极客就建立了暗网,这就是暗网的来源。你看,暗网和早期互联网在被发明时都抱有同样的自由、开放精神。

既然说到暗网的诞生,那就必须要提到三个人,分别是退休商人蒂姆·梅、数学家埃里克·休斯和计算机科学家约翰·吉尔摩。他们当时精挑细选了20位程序员和工程师,邀请到家中做客,共商大计。

这些人都是西方的激进自由主义者,信奉个体的绝对自由,排斥任何来自国家层面的干涉。这种理念实际上是比较极端的,主要是和当时那个时代背景有很大关系。当时有一本书,也就是美国著名作家安·兰德所写的《阿特拉斯耸耸肩》,极大地影响了这些人的人生观。

暗网里罪恶横行,当初为什么要发明它,又是如

在这本小说中,兰德描述了美国社会中的一群人,他们拒绝缴纳税款,于是就逃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宝地"高尔特峡谷"。在高尔特峡谷里,他们既不用受到政府的拘束,也不用追求什么伟大的人生,就是自由自在地生活。暗网的创造者们被这样一种乌托邦式的想法深深地打动了,他们一起制作了一个匿名浏览网络的工具,并起了"暗网"这个名字,希望暗网能成为互联网世界里的高尔特峡谷。

一群技术达人创造暗网的初衷,和毒品犯罪、人口买卖根本搭不上边,暗网被发明出来,主要是为了实现这些人的激进自由主义理想,他们想再建立一个像早期互联网那样自由、匿名、开放的虚拟王国。


说到这儿,有个问题就出现了,既然暗网和早期互联网的理念初衷是一样的,那么暗网后来怎么却变成了一个犯罪的天堂呢?暗网里罪恶横行,当初为什么要发明它,又是如

我们刚才说到,新闻报道不断在给我们强化一个观念,就是暗网世界有多么阴暗、可怕,这种说法虽然并不是完全错误的,但它只体现了暗网的其中一个侧面。当暗网与人类社会相遇之后,实际上产生了非常复杂的化学反应,并不是简单的"阴暗""可怕"可以总结的。

首先,从微观层面看,暗网中为什么会出现犯罪、引战、泄露政治机密这样的事情呢?

这些具体行为都可以通过网络去抑制效应来解释。这个理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约翰·苏勒尔在2004年提出的。网络去抑制效应的意思是,因为受到匿名性的影响,人在网络环境中会感到更少的约束感,行为也会更加放纵。打个比方来说,浏览暗网就好比是参加了一场假面舞会,在这个舞会上没人知道你是谁,因此这时社会责任和规范统统都不适用了,一些在现实生活中不被社会接受的行为,在暗网中似乎都变成了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对我们而言,网络去抑制效应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当人们觉得自己的身份不会被暴露时,无论他们说什么、做什么,都不会与他们的真实身份产生直接联系,更不会因为他们的行为产生任何直接后果,因此,网络去抑制效应可能会让人们在网上更容易分享隐私、公开表达自我。比如在暗网中,新闻事件的当事人相当于带上了一层面纱,这时,他们就更愿意和记者谈论自己知道的内情。

暗网里罪恶横行,当初为什么要发明它,又是如

不过,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导致人们在互联网中更容易表达憎恨、乃至实施犯罪,例如儿童色情和毒品非法交易。

对于引战行为,美国心理治疗师芒罗更是形象地称为"打了就跑的游击战":我可以尽情地侮辱你,即便别人看不过去纷纷指责我,我也可以注销这个账号,换个身份继续来这里挑事儿。对于这种现象,美国律师迈克·戈德温还曾提出过一个法则,在网络上进行辩论时,如果双方的观点对立,那么随着辩论的进行,参与者互相谩骂的概率几乎是百分之百。这也被称为"戈德温法则"。你也可以简单地记住一个公式:一个普通人,加上匿名性,再拥有了观众,就很有可能变成混蛋。

说完网络去抑制效应对我们行为的影响,接下来再从宏观层面看,暗网为什么造成了如此复杂的社会结果。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为你介绍技术哲学中两种截然相反的思考视角,也就是社会决定理论和社会塑造理论。

社会决定理论的支持者认为,发明者可以通过设计和完善自己的技术,来决定技术引发的社会后果。按照这种视角,既然暗网的发明者想要建造一个虚拟的自由王国,那么,只要他们不懈努力,就一定可以成功。不过可惜的是,这似乎并不是我们看到的事实。其实,如果我们回顾人类历史就会发现,技术决定论是一种对现实的过分简化。比如19世纪电报出现的时候就有人赞美说,电报将把全世界的外交官们集中在一起,通过谈判终结战争,一个和平的世界即将到来。这个预测是很打脸的,因为几十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电报还成为了重要的战争通讯设备。

暗网的创造者似乎没法控制这项科技会变成什么样子,因此,我们可以说,技术的社会影响是一种社会塑造的结果,这也就是我要和你说的另外一个视角,也就是社会塑造理论。其实不只是暗网,人类历史上的很多科技都是这样。比如发明葡萄榨汁机的人怎么也不会想到,古登堡会把它改造成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印刷机。换句话讲,科技在塑造人的时候,其实也被人塑造。这里面有竞争对手的影响,比如微软模仿苹果的图像操作系统,从 DOS 界面转向 Windows。这里面还有用户的影响,比如美国谷歌公司在推出社交网站 Orkut 时,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网站迅速被热情的巴西人占领,成为了一个葡萄牙语的社交媒体。

了解了社会塑造理论之后,如果我们再往前走一步便会发现,科技本身只能决定我们的起点,但没办法决定我们的终点,在这一路上,科技与人类社会可以产生非常复杂的化学反应。因此,当一项科技刚刚被发明出来时,立刻去评价它的意义,似乎就有点操之过急了。在这里,我想和你分享著名传播学者文森特·莫斯可的一句话:

一项科技究竟会对人类社会产生什么影响,不要去跟随预言家们的欢呼或诅咒,而是要等到它成为生活中平淡无奇的一部分后,或者说,等到这个化学反应差不多结束时,才能进行准确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