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鼠年为什么要贴米老鼠?
每到春节,家家都会贴上各种装饰烘托过年气氛,春联、福字,一般还有当年生肖的卡通版小动物。而在鼠年,很多家选择贴上了可爱的米老鼠。
一个美国老鼠,不远万里来到中国,陪大家一起过春节,这是什么精神?
虽然看起来还是那么单纯可爱有活力,不过米老鼠已经是90多岁高龄的老艺术家了。他和中国人民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在1932年,那时他只有4岁。当时上海的《良友》画报盯上了这位在美国风生水起的明星,刊登了一篇介绍他的文章,还P(S)了一张米老鼠和布鲁托一起阅读良友的图片。
那时候的中美关系还不错,上海的观众可以在兰心大剧院、光陆大戏院这样的网红场所看到进口的美国电影,米老鼠很快被引进作为加片在电影院放映,并迅速走红。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还看米老鼠”,这话鲁迅虽然没说过,但他曾多次带儿子海婴去看米老鼠电影,尽管是卡通片,但鲁迅看着也挺高兴,他还专门送钱让两个侄女(三弟周建人的两个女儿)去看。
「有时一些儿童片是为了带海婴而去看的,结果他看了也蛮高兴,他是随时都保存着天真的童心的。」——许广平《鲁迅先生的娱乐》
“大概没有一个爱看电影的人不知道华德·狄斯耐的《米老鼠》吧”,张爱玲也是看着米老鼠电影长大的,她对卡通的价值也非常认可,“我们应当用全力去培植卡通,给人类的艺术发达史上再添上灿烂光明的一页。”
当然,社会上也有一批人看不上米老鼠。
林语堂专门写了一篇名为《论米老鼠》的文章反驳,“如果你厌恶米老鼠是真的,不是摆道臭架子,假使你确确已经失了看米老鼠的兴趣,请你先救自己,再救中国。”
他认为米老鼠虽然只是让你开心让你笑,也能让人保持着赤子之心,更好地认识自己。
而有心的商家早就看上了米老鼠这个金字招牌,上海一家糖果厂仿制了一款英国奶糖,老板设计了米老鼠包装,并命名为ABC(爱皮西)米老鼠奶糖。
建国后,这个糖厂被收归国有,奶糖上的包装纸也从米老鼠变成了大白兔。
不是只有上流人士喜欢米老鼠,他在革命圣地延安同样有流量。
1937年,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斯诺的妻子海伦来到延安,
她发现士兵们的衣裤上印着一种胖胖的小动物图案,这个图案看着眼熟,直到战士告诉她这是米老鼠,她才恍然大悟,意识到那是只上了年岁的中年米老鼠。
7年后,美军观察组来到延安。由于合作愉快,他们经常把从美国带来的最新影片放给八路军官兵看。结果没想到米老鼠电影在延安特别受欢迎,曾经一下午连放七场,场场爆满。
人人都爱米老鼠,米老鼠在中国很快被赋予了教育意义,有中国特色的米老鼠故事层出不穷。
漫画中对话:真奇怪,这样兵荒马乱的时期,电影院依旧是那们挤
我也在想,上海尽多着这些人物,他们是过着悠闲的高等难民生活。
一些作家把米老鼠电影改编成了长篇故事,比如《米老鼠漂流记》、《米老鼠沧州夺宝》。还有作者干脆把米老鼠中国化,《米老鼠游上海》就把米老鼠包装成美国的洋大人,用他的视角抨击当时上海存在的崇洋媚外,官员贪腐等现象。
1947年,三联书店在上海出版了《米老鼠开报馆》,开篇就写道:“咱们中国若要强盛,使大多数人安居乐业......我们大家一定得有米老鼠这种勇气和见识才行啊。”
这本书在1950年还曾经再版。不过由于中美关系破裂,米老鼠很快彻底离开了中国,直到1986年才重新出现在中国人的视野之中。
经过长时间的谈判,100多集米老鼠动画片终于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坚持引进米老鼠的徐家察(当时的央视青少部主任)小时候(20世纪40年代)就在上海看过米老鼠电影,她非常想把儿时从米老鼠得到的欢乐也带给当时的孩子们。
那时很多中国人还把美国人当成敌人,而且至少两代中国人的童年没机会看到米老鼠,可这并不影响再次见面时,中国老百姓对他的喜爱。
按照计划,每周一集的米老鼠将在1988年播完,不过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中央电视台接到无数电话和信件,可又没钱买再播一遍的版权,只好写信给迪士尼董事长,对方答应可以再免费播半年。
中文版《米老鼠》杂志也从1993年儿童节开始在中国出版,到2003年销量已破40万,陪伴着无数8090后的成长。2016年,上海迪士尼乐园开业,米老鼠再次以新的形式邂逅又一代中国孩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只正直、绅士、幽默、乐观,给人带来无数欢笑的美国老鼠影响力在不断下降,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几代中国人童年的回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的年轻人。
参考文献:
[1] 邵文菁:《米老鼠在中国》,《档案春秋》,2016年第8期;
[2] 何汝云:《民国时期迪士尼跨文化传播与上海城市文化(1930-1949)》,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8;
[3] 杨芳:《米老鼠见证中国改革开放,改变中国人对美印象》,《中国青年版》,2010年11月24日;
[4] 王菲:《纪念著名卡通形象米老鼠中国出版10周年》,《北京娱乐信报》,2003年6月13日;
[5] 包瑞德:《美军观察组在延安》,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