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20-04-10 18:03 的文章

痛心!抗“疫”奋战25天后,这位记者不幸离世

在机房的剪辑线上,还有两条他已经采访了,但还没来得及完成制作的片子。王斌没能等到这两部片子制作完成并播出。

痛心!抗“疫”奋战25天后,这位记者不幸离世


3月13日清晨,一位记者倒在了抗“疫”的“战场”。

他叫王斌,是贵阳广播电视台法制频道的记者。

在连续奋战25天后,38岁的王斌离开了他热爱的新闻事业。

厚厚的采访本上,记录着王斌两个月来的工作安排:

3月2日上午贵阳公安交管局和西南商贸城采访

下午将军山医院采访

3月3日上午经开区海信工业园复工复产采访

下午贵阳市工信局采访

3月11日上午河道清理工采访

下午邮政投递员采访

3月12日贵阳市中小学复课采访

……

翻开节目的工作记录本,王斌在返岗工作时间里采访任务排得满满当当,这超过了他平时工作量的两倍以上。

▍这一次,他没能赶上第二天的采访

痛心!抗“疫”奋战25天后,这位记者不幸离世


(王斌采访本上记录着他3月2日、3日的采访行程)

在王斌去世的当天,贵阳广播电视台《贵阳战“疫”》节目里播出了两条他采访的稿子,加起来播出时长大概13分钟。

在机房的剪辑线上,还有两条他已经采访了,但还没来得及完成制作的片子。王斌没能等到这两部片子制作完成并播出。

2003年,王斌从贵州大学新闻系毕业,进入贵阳广播电视台工作,就这样如一头老黄牛一样默默干了近17年。抗击疫情期间,贵阳广播电视台开设了融媒体直播特别节目《贵阳战“疫”》,作为老记者,王斌自然是主力。

“《贵阳战“疫”》是新闻直播节目,当天采访当天发稿,制作周期短,发稿量也很大,节目制作压力大,记者人手又不足,都是连轴转。”负责此档节目的贵阳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总监夏冰说。

王斌从江西老家回来解除自主隔离后就回到工作岗位,投入到一线紧张的采访工作中,拍摄并制作了大量关于贵阳市战疫情的新闻报道。

贵阳广播电视台法制频道许林敏是王斌在疫情报道期间的工作搭档,她为我们讲述了3月12日与王斌一起出去采访的细节:

3月12日,两人去贵阳市的两所学校,以全现场出镜的形式,实地探访初中、高中为了即将到来的复课在防疫防控方面所做的措施。

上午9点去了第一所学校,采访完已经是中午11点半。结束采访后,他们又马不停蹄地赶往第二个学校,当一切按部就班采访完成后,已经是下午1点钟。

之后回到单位,王斌剪完了前一天采访的片子。下午5点,二人又接到采访任务,去筑城广场治安派出所了解情况,并约好第二天一起采访。

而这一次,王斌没能赶上第二天的采访。

在战“疫”采访期间,为了及时采制新闻,王斌经常和同事一起,早出晚归,从一个新闻现场到另一个新闻现场。

中午不能回单位,午饭就在外面随意解决。没有餐饮店开门,他们就拿着方便食品,在空旷室外,或蹲或站,用十分钟解决掉午餐,然后又奔赴下一个采访地点。

在许林敏心中,王斌是个对自己的作品、片子认真负责的人。为了把每一条新闻做好,他肯下苦功夫和笨功夫。

“他每天都是第一个到办公室的,要出去采访之前,他都要事先和搭档记者、采访对象、安排采访的领导反复商量,推敲好细节再出去采访。”许林敏说。

在战疫情采访期间,许林敏和王斌合作做了一个全现场的新闻报道,因为考虑到拍摄过程中,记者会不停走动。许林敏就和王斌商量:“斌哥,要不这次就不用带脚架了,脚架太重了。”但王斌却拒绝了,“没事,带脚架拍出来的画面要稳定美观一点”。

摄像机加上脚架有10多斤,王斌坚持一路扛着设备3个多小时,完成了整个采访。

痛心!抗“疫”奋战25天后,这位记者不幸离世


(采访拍摄中的王斌)

王斌对工作的认真劲儿,贵阳广播电视台法制频道记者龙欢也深有感触:“他会拿着脚架,架着摄像机说怎样拍摄镜头才规范;他会剪好一条有感染力的片子叫我看,问我是不是看哭了……这段时间,每次来台里,都能看到他坐在办公桌前等我叫他采访的身影,看到他在机房聚精会神剪片子的背影。”

在疫情报道期间,贵阳广播电视台法制频道制片人邓和是王斌的直属领导。王斌去世后,他回忆,在这期间,王斌从来没有在他面前喊过一声苦、叫过一声累,接受任务时,总是一句简单的“我去吧”,并配上一个习惯性的微笑

直到王斌去世,邓和才从同事那里得知,就在王斌去世的前一天,他终于忍不住说了一句“最近我好累”,说完又提着机器赶往下一个采访现场。

王斌妻子马娟透露,“在晚上十点左右,他和我说他特别累,然后胸有点闷。我就说,那你跟你们领导请个假,因为你回来这么久,有时候礼拜六、礼拜天都在加班。他说现在人员这么紧张,我又联系了第二天的片子,我怎么请呢。”

王斌的苦功夫、笨功夫并没有白费。贵阳广播电视台法制频道副总监何敏谈道,王斌在返岗工作的25天时间里,采访任务排得密密麻麻,共发稿15条,其中大型综述稿件3条,每一条质量都很高。

谈及王斌在抗“疫”期间做的报道,贵阳广播电视台法制频道副总监黄海说:“王斌发回的报道,采访充分、新闻宣传有力度、舆论引导有温度。”

王斌曾在贵阳广播电视台台刊《贵阳视听传媒》发表一篇《践行公正与勇敢》的文章,在结尾他写道:“作为一名法制记者……给我们的生命安全带来一定危险。然而面对这一切,我们从来不胆怯、不后退,因为正义在胸,责任在肩。”

痛心!抗“疫”奋战25天后,这位记者不幸离世


(王斌曾发在贵阳广播电视台台刊上的一篇文章)

这次疫情报道,王斌不在武汉,也不在湖北。他在抗“疫”的贵州“战场”,他没有退缩,扛起了记者的责任。

▍这一面要留在下一世了

“每天都是一大早就出去,下午才回来,回去后还要剪片子。我就给他提个醒,我说斌斌你还是注意身体。他跟我很随意说了一句:‘你们这些老前辈都能坚持,我这又算什么,我还年轻嘛!’”贵阳广播电视台法制频道记者罗江涛回忆与王斌生前的最后一次对话时,泣不成声。

作为王斌的大学同班同学和同事,邓和怀念王斌时说:“我们相处21年,他留给我们的印象总是那么平和、朴实、与世无争。尽力做好手上的每一件事,是他短暂的一生最本色的表露。无论是学生时代还是进入工作,他都是同学和同事最值得信赖的那个人。”

痛心!抗“疫”奋战25天后,这位记者不幸离世


如果要问“这一辈子,他为谁拼过命?”邓和认为,王斌用努力工作到最后一刻的坚守,给出了最完美的答案。

“王斌最能代表贵阳广播电视台那些奋战在一线的记者,为了抗击疫情报道,为了他们钟爱的事业,付出了全部心力,严守着新闻工作者的初心。”贵阳广播电视台党委委员、副总编辑杨力说。

得知王斌不幸离世,大学同学撰文回忆称,“回想起年前的同学聚会,王斌因为临时接了任务‘爽约’,一众同学还在计划着与他的下一次见面。未曾想,这一面要留在下一世了。

作家方方说,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个体头上就是一座山。其实,这话反过来也是成立的,时代的每座山峰,都是个体聚沙成塔完成的。

在这次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需要钟南山院士,需要张定宇院长,需要李文亮……同时,我们还需要一些小人物。

他们是像王斌一样的普通新闻工作者;是社区负责防疫的志愿者;是骑着摩托车穿街走巷的快递小哥;是雷神山、火神山的建筑工人……扒开那些修饰的辞藻,在一个个奇迹的背后,不就是这些无名之辈吗?

正是这些小人物,在被按下暂停键的城市里超负荷的运作,默默付出,默默承受,让与他们素不相识的我们能够安然生活。

疫情的每一点改善、每一个好转都是一个个个体的努力积累而成,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宅在家里为祖国做贡献”的你们。

所以我们说,在这场疫情中,每一个用心做好本职工作的人都是平凡之光,都是无名英雄,我们向这些平凡的个体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