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军事 2021-01-27 16:45 的文章

炮击金门,1个小时几万发炮弹不偏不斜,美军半

1958年夏秋时节,接受炮击金门的任务之后,从表面上看来,叶飞的神情同平常一样,那有如两汪明净的水塘似的眼睛,丝毫没有紧张、沉的迹象,仍是那样镇定和平静,让人看不出有什么变化。其实在他的胸中,简直似有一团火在燃烧一般,那种火烧火燎的焦灼感,自然只有他自己才能体会到。俗话说:"军情如火。"

作为前线最高指挥员的叶飞,将主持省委日常工作之事移交完毕,就迅速组织起前线指挥部。7月19日,他与军区几位领导人从福州登上了开往厦门的火车,亲临前线进行作战部署。

沿途的风光虽美,此刻的叶飞将军却无暇领略,他陷入大战前夕的紧张思虑中。车到厦门,他顾不得小歇一会儿,立即听取汇报,踏勘地形。随后,就专心致志地研究各种可能的作战方案。他是一位头脑冷静、勤于思考的名将,其好静多思、心细如发的指挥风格,在三野是颇具盛名的。每当他接受一次战役指挥任务的时候,他总是在作战室内外慢慢地踱来踱去,有时是彻夜不眠的清晨,有时是月寒星稀的深夜......不熟悉他的人只以为那不过是他的一种怪癖,却不知道他是在进行特别艰苦而细致的"军事劳动"。这一次炮击金门,他用的功夫很大。

这不仅因为毛主席和周恩来点了他的将,还因为此次军事行动既是军事的,也是政治的、外交的斗争,不能有丝毫的差错和失误,否则就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那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历史的罪人!因此,他懂得毛主席、周恩来令他负责指挥的担子有多重,把指挥前线开炮的权"交"给他,乃是对他极端的信任啊。而正因为如此,叶飞便特别小心谨慎,认真仔细定要根据主席和总理的意图,做好军事上的一切准备。

炮击金门,1个小时几万发炮弹不偏不斜,美军半

一、当叶飞在厦门布置完作战,准备向主席和总理报告的时候,突然收到了北京专电转来的显然是经过主席和总理商定的电报

毛主席致国防部长彭德怀与总参谋长黄克诚的信:

"睡不着觉,想了一下。打金门停止若干天似较适宜。目前不打,看一看形势,彼方换防不打,不换防也不打。等彼方无理进攻,再次反攻。中东解决,要有时间,我们是有时间的,何必急呢?暂时不打,总有打之一日。彼方如攻漳、汕、福州、杭州,那就最妙了,这个主意,你们看如何?找几个同志议一议如何?……如彼来攻,等几天,考虑明白,再作攻击。以上种种,是不是算得运筹帷幄之中,制敌千里之外,我战则克,教有把握呢?不打无把握之仗,必须坚持。如你们同意,请将此信电告叶飞,过细考虑一下,以其意见见告。"

叶飞呷了两口浓茶,把这封电报看了好几遍,咀嚼了15分钟之久。看来,毛主席、周总理和中央军委有更缜密的战略意图,或者从更广阔的视野考虑金门的问题了,不然不会特意转来这个专电嘞。

箭已上弦而又不发,原因何在呢?叶飞似有所悟又似有所不悟,但是他充分相信毛主席和周恩来,他们的指示绝没有错。同时他也考虑到,由于连续十余天的台风和暴雨的袭击,许多桥梁被冲毁,公路、铁路塌方严重,这些都要及时组织工程兵修好,而修路架桥没有时间不行。此外,更重要的是空军、海军入闽行动尚未完成,推迟炮击的电示非常及时,非常必要。

于是,叶飞同前线指挥部的同志商议后,立即给北京复电:推迟炮击时间甚好,这样可以使准备工作更充分。

这样一来叶飞又有了一个月的准备时间,而准备时间愈充裕,取胜的把握便愈大些。

充分的准备是赢得胜利的必备条件,真正常胜将军是不打无准备之仗的。

8月初,数百门锃亮锃亮的远程大炮,威武雄壮地排列在从镇海角直到围头的30多公里的半圆形包围圈内,像是一排排即将出阵奔腾怒吼的"烈马"。这当口,见着它的人都觉得,甭看它眼下冰冷、沉默,显不出威猛,但它顷刻间会喷出满腔怒火和仇恨,能惊天动地,能摧毁敌人构筑的明暗各种防御工事。

与此同时,海军舰艇部队和海岸炮兵部队,也开始进入了临战状态。

炮击金门,1个小时几万发炮弹不偏不斜,美军半

二、对叶飞来说,可以借用《三国演义》中的一句话:"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东风就是毛主席的命令

8月17日,毛主席与周恩来商定:打金门的时间,放在8月23日为宜。

8月18日,毛主席命令彭德怀、黄克诚:"准备打金门,直接对蒋,间接对美。"

8月23日,随着一声威严的命令,早已严阵以待的福建前线炮兵部队对国民党金门防卫部和炮兵阵地等重要目标,展开了准确、狂烈的炮火袭击。一时间,数万发炮弹宛如冰雹般落在金门岛上,随着接连不断的轰隆隆爆炸声,整个小岛立刻变成了翻滚咆哮的大海。地堡、车辆和大炮混合成一团一团的浓烟烈火。透过蒙蒙的烟雾,借助高倍率望远镜,可隐隐地看见有许多脸盆粗的树木被拦腰炸断,有的被连根拔倒,躺在那燃烧;也可以隐约地看到岛上那些蒋军乱作一团,如惊弓之鸟,四下窜逃的情景。

这次炮击,前后共打了一个小时,几万发炮弹像倾盆大雨一样不偏不斜地全落在金门岛上,炮火的密集程度是不难想象的。《纽约时报》惊呼:"共产党中国炮兵对金门的轰击,使人很容易联想到二战中盟军攻击柏林的炮火!"这这则报道并非言过其实。无情的事实是:在强大炮火轰击下,不但摧毁了金门岛上的绝大部分军事设施,还毙伤金门防卫部三个中将副司令、少将参谋长及其以下官兵600余人,并击伤运输舰一艘。

这次惩罚性的炮击,震撼了白宫。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一时慌了手脚,他和国务卿杜勒斯以及其他许多高级官员都摸不清中国的底,因此十分惊恐。很快,艾森豪威尔从本土、日本、新加坡、菲律宾等地增派军队到台湾。同时把地中海的第六舰队和在旧金山、日本、菲律宾的军舰和飞机调集台湾海峡,将能装上核弹头的八英寸榴弹炮运抵金门,并使这一地区攻击型航空母舰的数量由二艘增加到四艘,后又增加到六艘(美国当时共有12艘航空母舰)。杜勒斯承认:"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兵力集结,过去从来没有在一个地点集结过这么多的兵力。"

一时,台湾海峡和沿海地区的局势成为国际舆论的焦点。全世界的注意力一下子从中近东转向远东。我们只放了几炮,就把艾森豪威尔的重要兵力调过来了。这种异乎寻常的调动,也算是中国有力地支援了阿拉伯人民的抗美斗争。

炮击金门,1个小时几万发炮弹不偏不斜,美军半

二、这个时候,周恩来未离北京寸步。他在共和国的首都密切注视着局势的发展,考虑对策

诚如毛主席1959年9月15日邀集各党团体负责人举行座谈会上谈及金门打炮时说:"金门打炮每个环节,都是我跟总理我们搞的。"

对此,叶飞自然心中有数。因为有一段时间,他在北京和北戴河,不断聆听毛主席和周恩来的指示,所以他曾高兴地说:"实际上,炮击金门的总指挥不是我,而是毛主席和周总理。"

此言虽有谦虚的成分,但事实也的确如此。第一次炮击后,叶飞从北戴河返回前线,仍然事事请示北京,按照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命令办事。

当时,前线指挥部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主张用空军轰金门岛,另一种意见不主张动用空军参战,因为我军轰炸机、战斗机编队在海峡上空很难避免与美国空军冲突。叶飞坚持后一种主张,可他还是立即起草了一份紧急电报,把两种意见同时报告中央军委。

毛主席和周恩来完全同意叶飞等人的意见。中央军委立即复电:

"对台湾及沿海岛屿的斗争,根据情况发展可采取一切适当有效的办法,即:1.继续炮击,不宜进行登陆作战;2.炮击打打停停,看看打打,完全保持主动;3.不得进入公海作战,蒋不轰大陆,我不轰金马,蒋轰大陆,我即轰金门,但不轰台湾;4.不主动攻击美军,若其入我领海领空,我坚决打击之。"

看罢这封发自9月3日的电令,叶飞很快就领会了毛主席和周恩来的战略意图。

他好像大海中的领航人看见了航标灯,眼睛更加明亮了。

他明确意识到:现阶段的斗争策略是打打停停,进退有度。打,也仅限于对蒋军海上运输的打击,使从台湾驶来的海上运输船队不能进入港中,从而拦腰截断其海上运输线。

蒋介石像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他万般无奈,不得不请求美军护航。

炮击金门,1个小时几万发炮弹不偏不斜,美军半

9月7日上午,美国政府无视中国政府宣布中国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一切外国飞机和军用船舶未经中国政府许可,不得进入中国的领海和领海上空的严正声明,公然派军舰侵入中国领海为国民党军舰护航。美国海军的公然卷入,使问题顿时复杂化。打不打?怎么打?叶飞的心一直悬吊着,他毕竟是厦门前线的最高指挥员。

他立即接通了北京中南海的保密电话。

"只打蒋舰,不打美舰。要等到美蒋联合编队到达金门料罗湾口再打。"

听罢毛主席果断、坚定的回话,叶飞的紧张心情似乎减轻不少,又似乎更加紧张了。他心里明白,毛主席的命令十分明确,但是,蒋舰和美舰混在一起,只打蒋舰不打美舰是何等困难啊!

叶飞指挥作战时,总是坚决执行上级的命令,对中央军委的命令更是如此。所以尽管从一群舰只中只打蒋舰不美舰,执行起这个命令困难很大,他仍坚决执行,不打丝毫折扣,更不叫喊困难。

11时30分,叶飞用高倍率望远镜冷峻地望着台湾海峡。

12时整,美蒋舰队越过台湾海峡,朝金门岛的料罗湾口进发,旋即徐徐驶入港口,并开始在码头上卸货。

一根在空间不声不响的电线,把几个地段的炮群连接在一起,同时给他们送来了指挥部的命令:

"开始炮击!"

这是叶飞在厦门云顶岩指挥部亲口下达炮击的命令。

炮击金门,1个小时几万发炮弹不偏不斜,美军半

炮兵部队的火力异常凶猛,目标非常集中。成半圆形包围着金门岛的整个炮群所有的大炮全部开火。料罗湾开始颤抖了。连绵不断的炮弹击中目标,海水和码头燃起一片火光,仿佛海里喷出一座火山。这一大片熊熊火焰被风势卷向四面八方,那些舰只和各种补给物资已经笼罩在颤抖的红光里,空气中弥漫着烧焦的气味。

一阵猛烈轰击之后,在浑沌的寂静中,叶飞站在云顶岩指挥部里,再次拿起高倍率望远镜向前方看。他清楚地看见美舰丢下蒋军运输船,掉转头迅疾向台湾方向逃去。看了一阵,他对对身旁的助手们说:"美国军舰溜啦!……"

美舰掉头而去,而国民党的舰只三艘被击沉,数艘被击伤,卸在码头上的弹药、粮食、燃料等都已化为灰烬。

叶飞事后才明白,"这一切都是在试探美帝国主义所谓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的效力究竟有多大,美军在台湾海峡的介入究竟到了什么程度。经过这一番较量,就把美帝国主义的底全部摸清了。""更进一步意识到福建前线面对台湾海峡,不只是我方和蒋方双方的斗争,而是我方、蒋方和美方三方的尖锐复杂的斗争,既是军事的,也是政治的、外交的斗争,稍有不慎和失误,就会造成严重后果,我就更加小心谨慎从事了。这时台湾海峡的形势已经非常清楚,蒋介石千方百计想拖美帝下水,而我们在可能的情况下,则力求避免同美帝发生直接冲突,美帝也极力避免同我发生直接冲突,这就是当时台湾海峡非常微妙的三方形势。"

根据"打打停停,看看打打"的原则,大规模的炮击已持续了一个多月。金门的一切防御设施已被全部摧毁,蒋军已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其士气更是低落到极点。倘若此时实行登陆计划,解放金门各岛(包括大担、二担)和马祖岛,真可以说是轻而易举了。

炮击金门,1个小时几万发炮弹不偏不斜,美军半

三、下一枚棋子投在哪里?登陆,还是不登陆?前线指战员都在焦急地期待、渴盼叶飞的命令,可叶飞不吐一个字,他要等待北京的决策

9月22日,周恩来在致毛主席的信中请示关于沿海军事斗争的方针时,提出:"在目前形势下对金门方针,仍以打而不登、断而不死,使敌昼夜惊慌、不得安宁为妥。海空炮联合作战确不易配合很好,且有触及美舰美空军的可能。我实施对金门轰炸更不适宜,因这样做,恰好给蒋介石空军以轰炸我大陆的机会。目前,美军还在控制蒋帮空军不许其轰炸我大陆,其原因是摸不透我空军回炸何地:金门还是台湾?既然美方还摸不准我方空炸动向,我就以不促成蒋空军向我大陆轰炸为有利。如蒋轰炸大陆,而我只炸金门,反而示弱,所见对否,请示!"

周恩来的意见,得到毛主席的支持。当日毛主席即在回信中回复:"即照此办理,使我们完全立于不败之地。"

10月5日,叶飞欣喜地听到了来自北京的声音。

炮击金门,1个小时几万发炮弹不偏不斜,美军半

周恩来说:"美国想劝蒋军撤离沿海岛屿,用来换取冻结台湾海峡局势。杜勒斯9月30日讲话已含糊地表示,如果中国方面实行停火,他可以劝蒋军撤离岛屿。这表明美国想从'战争边缘政策'转向'脱身政策'。针对美国的这一变化,我国政府也相应地改变了政策,即仍用'绞索政策'战争击破美国的'脱身政策',坚持台澎金马作为一个整体全面解决,来反对美国以金马换取台澎、冻结台湾海峡的阴谋。"周恩来还说:"我们本来准备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收复沿海岛屿,第二步是解放台湾。现在美国既然不准备为金门同我们打仗,严格约束它的海空军不侵入我沿海3海里至20海里,并想劝蒋军从金门撤走,不使自己的兵力陷在这个地区,党中央经过讨论,认为:最好让蒋介石继续留在金门、马祖沿海岛屿上。美国想脱身,我们不让美国脱身。我们要求从台湾撤军,继续同美国尖锐对立起来。这样我们要紧张时打它一下,要缓和时松它一下,主动权操在我们手里,为此,我们决定由国防部长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从10月6日1点起,停止炮击七天……"

就在周恩来讲话的第二天,10月6日,北京发表了由毛主席起草的国防部文告,即《告台湾同胞书》:

"台湾、澎湖、金门、马祖军民同胞们:

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金门战斗,属于惩罚性质。你们的领导者们过去长时期间太猖狂了,命令飞机向大陆乱钻,远及云、贵、川、康、青海,发传单,丢特务,炸福州,扰浙江。是可忍,孰不可忍?因此打一些炮,引起你们注意……台、澎、金、马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是另一个国家……十三万金门军民,供应缺乏,饥寒交迫,难为久计。为了人道主义,我已命令福建前线,从十月六日起,暂以七天为期,停止炮击,你们可以充分地自由地输送供应品,但以没有美国人护航为条件。如有护航,不在此例。你们与我们之间的战争,三十年了,尚未结束,这是不好的。建议举行谈判,实行和平解决……美国人总是要走的,不走是不行的。早走于美国有利,因为它可以取得主动。迟走不利,因为它老走被动。一个东太平洋国家,为什么跑到西太平洋来了呢?西太平洋是西太平洋人的西太平洋,正如东太平洋是东太平洋人的东太平洋一样。

这一点是常识,美国人应当懂得……"

炮击金门,1个小时几万发炮弹不偏不斜,美军半

此时的叶飞,已经透彻地领悟了毛主席的战略意图,也透彻地领悟了周恩来讲话的深刻内涵,懂得"绞索政策"的奥妙所在。解放金门不是眼前的事,而是要纳入和平解放台湾的一揽子大局之中

叶飞明确之意识到,美国人企图把金门、马祖还给我们,使占领台湾、澎湖合法化,这对我们不利,因而不如让蒋介石在金门马祖呆一下有利。我们总是要收回金门、马祖的,但金门、马祖的解放与台海的解放是一致的。

后来,叶飞一直坚持停停打打、打打停停的方针对金门实施炮击,而且,逐渐演变成单日打,双日不打,逢年过节停止炮击三天……

从炮击金门开始到完全停止炮击,总共持续了两个多月时间。这场斗争的决策者是毛主席和周恩来,但厦门前线的实际指挥员是叶飞。他通过观察、了解和分析前方的情况,掌握了金门之敌活动的规律以及所有防御工事的秘密。这是十分重要和宝贵的。毛主席、周恩来胸怀坦荡,虚怀若谷,最能择善而从。他们乐于看到,来自第一线的许多意见是可以经过修正补充成为可行的。关键是既要把目光放在中国海峡两岸,又要放在大洋彼岸,看到地球的另一半。跟随毛主席、周恩来作战数十年的叶飞逐渐明白,毛、周的战略思想和意图,关键就在于投下每一步棋子之前,不只是从军事上权衡利弊,更多的还是从整个国际舞台上考察得失。这次长时间、大规模炮击金门的斗争证明了这样做无比英明、正确。因此,叶飞通过这段斗争实践,从毛、周那里学到了许多极其宝贵的东西,特别是大大提高了从国际战略的高度观察和处理重大问题的水平和能力,所以他曾深有体会地说:"金门炮击两个月,真是胜读十年书啊!"

金门炮战后,11月10日,周恩来在中共中央宣传都组织的报告会上介绍了台湾海峡后期的斗争形势。他在报告中说:炮击金门以后,美国从中近东调走了空军、海军,减少了地中海的军队,逼得美国不得不尽快撤出黎巴嫩。因此台湾海峡成了一个绞索台,这个绞索是美国自己套上的。这样的局势我们很主动。

意味深长的是,叶飞在回忆录中写道:"福建前线我军实施对金门大规模炮击时,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华盛顿睡不着觉了,他摸不清我军此举的意图。"叶飞知道得很清楚:"从现在已经透露的情况看,艾森豪威尔竟要国务卿杜勒斯与英国首长麦克米伦紧急磋商:是否对中国实施原子袭击。还是麦克米伦头脑比较清醒,认为此举是不明智的。杜勒斯于9月4日发表声明,公然要扩大美国在台湾海峡地区的侵略范围,把侵入中东的美第六舰队调来远东而另一方面,美国驻波兰的大使却又受命恢复了华沙中美大使级会谈。

美国把台、澎、金、马像绞索一样套在自己脖子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