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军事 2021-01-06 17:15 的文章

空军全家福,跨越71年,从歼-5到歼-20祖孙四代(

由于篇幅所限,空军全家福写成两章,首先还是祝福空军成立71周年节日快乐,发展越来越强大。1949年成立的中国空军,诞生之初就直接投入战场边打边建。滚滚硝烟中,空军从缴获战机、陆军转空军起家,发展到今天已经71年,从仰人鼻息到赶超世界一流走过了一段不寻常的路。

一切还是从一张图说起,空军边打边建从引进仿制走向自主研发,取比较有代表性机型一组。从歼-5到歼-20整整四代,上一篇已经讲到歼-8也就是一、二代机型已完结(空军全家福,跨越71年,从歼-5到歼-20祖孙四代(上) ),先补充两款比较特别分代机型,接下来再从三代机到隐形战机讲解。

空军全家福,跨越71年,从歼-5到歼-20祖孙四代(

四代机型,图源见水印

空军第1.5代、2.5代战斗机

之所以用0.5代这样来划分,确实从接下来两款机型定位和性能来看,和传统划代相比有点差异。它们分别是基于歼-6改进而来的强-5强击机,基于西沙海战需要自主研制的歼轰-7,相比空军大量米格系机头进气方式,这两款采用两侧进气就显得特别与众不同。

空军全家福,跨越71年,从歼-5到歼-20祖孙四代(

空军第1.5代、2.5代战斗机

强-5强击机,以米格-19(歼-6)为基础研制,是一款单座双发超音速强击机。有别于以往苏式飞机机头进的特色,首次以西方风格为标准尝试两侧进气,相当于全新设计的前机身结合歼-6后机身版本。两侧进气机型的亮相,也让当年见惯米格系列短机头军迷激动不已,颜值就是战斗力有时还真没错。

强-5源自东风-106,也就是后来的“雄鹰302”,最早由112厂研制后来交给320厂(南昌飞机制造厂)。东风-106时代要求超音速,到了“雄鹰302”就化身犁地小强,也正是这一变动让成批没有成果的东风系列最终留下一个火种,成为后来国内外知名的强-5强击机。

空军全家福,跨越71年,从歼-5到歼-20祖孙四代(

强-5强击机

增重之后性能较歼-6有所下降,不过作为专职对地攻击机强-5一直很活跃,后续甚至还有强-5乙鱼雷机、制空型、双座型等改进。当然所有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一位航空大师——陆孝彭,在他手上还有一款极为罕见的可变后掠翼设计——强-6。

空军全家福,跨越71年,从歼-5到歼-20祖孙四代(

陆孝彭总师


空军全家福,跨越71年,从歼-5到歼-20祖孙四代(

强-5三视图

歼轰-7战斗轰炸机,70年代西沙海战后海军发现远离海岸后,只能孤军奋战。本来就吨位性能有限的军舰,在远海作战缺少空中支援,想想当时也是险胜。战后盘点一遍海空军装备库,发现除了轰-6之外没有一款战机能够远程支援,就算是老轰-6上阵也是临空投弹,自身都难保更何况进行空中支援。

因此在现实要求下开始了新一代战斗轰炸机研制,上章提到的歼-8也曾参与,给出方案是两侧进气,增加载弹量、航程和对地/海打击能力的歼轰-8。相比之下西飞拿出的轰歼轰-7方案(原型轰-7),具备超音速低空突防能力、同时兼具一定空中自卫能力,综合评判更具可行性。

空军全家福,跨越71年,从歼-5到歼-20祖孙四代(

“轰-7”木质样机

当时为研制这款战机海空军还争论不下,海军认为串列双座设计阻力小,同时在空中格斗时视野更佳。空军则倾向并列布局,这种设计让两个飞行员都有出色前视视野,在复杂对海/地打击任务中能得到更好配合。于是就有了一机两型、串座先行的研发思路,由于资金、技术上的制约研制进度缓慢,直到1998年最终定型服役。

空军全家福,跨越71年,从歼-5到歼-20祖孙四代(

歼轰-7原型机

早期歼轰-7以其1600公里的作战半径,在出现后成为海空军座上宾,而且最改型最大载弹量能达到9吨。至少在苏-30MKK出现之前,它完全达到海空军研制需求,相对被大家所诟病的是服役比较大的故事率。

空军全家福,跨越71年,从歼-5到歼-20祖孙四代(

歼轰-7三视图

空军第三代战斗机

一、二代战斗机依赖苏联提供机型进行仿制、改进满足需求,但是失去技术来源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没有跨代机型问世,直到苏-27(歼-11)引进以及歼-10的出现为止。由于海军航母的加入,另一款基于歼-11为原型改进而来的舰载机问世,它就是歼-15“飞鲨”战斗机。

空军全家福,跨越71年,从歼-5到歼-20祖孙四代(

空军第三代战斗机

歼-10战斗机是国产第一款三代机,采用单发鸭翼布局,是一款真正意义上多用途全天候战斗机。1998年首飞,2004年开始批量换装部队,中国航空工业为此等了很多年,许多航空大师为此耗尽精力。由于造型酷似以色列“狮式”战斗机,再加上早些年中以之间军贸交流频繁,因此一度被认为是“狮式”在中国的重生。

“狮式”空优方案是后期想法并没有实际研制,而改进之前“狮”式采用近距耦合鸭翼、后掠翼、皮托管进气道气动布局。和歼-10采用中距耦合鸭翼、三角翼、超音速矩形进气道布局相比,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空军全家福,跨越71年,从歼-5到歼-20祖孙四代(

“狮”式空优改型和歼-10对比

了解中国航空的小伙伴们,应该从更早的歼-9系列身上开始找答案,和歼-8同步启动作为下代战机预研方案。歼-9应该是中国航空业下马机型中最复杂的存在,因为它有各种各样的气动布局预研,包括两侧进气、无尾三角翼、不同后掠角度的大三角翼,以及最后得到大规模应用的鸭翼布局。

空军全家福,跨越71年,从歼-5到歼-20祖孙四代(

歼9Ⅵ-Ⅱ方案

多年经验积累,有了原始气动方案的存在,再加上后期更先进航电、武器等加持,歼-10的成功研制显得相当顺其自然。

空军全家福,跨越71年,从歼-5到歼-20祖孙四代(

歼-10A战斗机


空军全家福,跨越71年,从歼-5到歼-20祖孙四代(

歼-10A三视图

歼-11战斗机源自苏-27仿制型,1990年12月,中苏达成首批购买24架苏-27战斗机协议,1992年分两批飞抵中国。在歼-10出现之前这些战斗机成为空军王牌主力,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1996年东南沿海大演习才初步形成战斗力的几十年苏-27,成为当时空军唯一能拿出手抗衡美军介入的机型。

空军全家福,跨越71年,从歼-5到歼-20祖孙四代(

1996年台海演习中的苏-27

正是见识过苏-27强大战斗力,因此我们在引进整机的同时也获得生产授权,由俄方提供主要零件和技术建立生产及组装能力。我们的生产型号是歼-11战斗机,1998年首批歼-11成功试飞,并于1999年实现装备部队。

参考苏-27空优外挂方案,可以携带6枚R-27中距空空导弹、4枚R-73近距空空导弹,和当时我们最强的歼-8相比就是天地之别。正是苏-27的引进才有了歼-11的诞生,这也是空军历史上第二次快速现代化起点,不仅解决了空军快速升级的需要还为歼-10研制赢得时间。同时促进我国航空工业整体进步,为后续四代隐形战斗机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有时意外惊喜就是这么突然得来全不费工夫。

空军全家福,跨越71年,从歼-5到歼-20祖孙四代(

歼-11战斗机

歼-15“飞鲨”战斗机,这是额外发展出的型号因为它是海军舰载机,以歼-11为基础外加苏-33技术柔和成型。换装两台大推力发动机、实现机翼折叠、增加了鸭翼布局,并全新设计增升装置、起落装置和拦阻钩等系统。在保证战斗机原有优秀性能前提下,实现上舰后所需要的飞行特性,歼-15的出现也使我军成为美俄之外采用三代重型舰载机的国家。

歼-15战斗机目前已批量入役,主要装备辽宁和山东两舰,还衍生出了歼-15T弹射型版本,供接下来003型航母使用。另外可以安装加油吊舱,实现空中伙伴加油,整体性能已经在世界舰载机中排行前列。

空军全家福,跨越71年,从歼-5到歼-20祖孙四代(

歼-15战斗机


空军全家福,跨越71年,从歼-5到歼-20祖孙四代(

歼-15伙伴加油吊舱

空军第四代战斗机

中国航空工业目前有两款四代隐形战斗机,分别是已入役的歼-20,以及还在研制中的FC-31“鹘鹰”。这两型战机首飞时间差不多,它们的共同出现也使中国成为美国之外,第二个同时研制两款隐形战斗机国家。

空军全家福,跨越71年,从歼-5到歼-20祖孙四代(

空军第四代战斗机

接着歼-9的话题聊下去,当年预研过程除了鸭翼这个目前应用最广的技术积累外,还有重型双这个概率。其实按照早期苏式米格战机的标准,基本都是以小型高机动为设计目标,承续苏联研制模式的中国航空业来说也是如此,更何况发动机不给力研制能力也有限基本不考虑重型战斗机。

不过现实中没成型不代表没有预研,歼-9各方案就有一款双发重型截击机,原来定位全天候高空高速要地防空截击机。作战目标锁定图-22、B-1B等,技术指标高达双26,也就是最高升限26000米,最大飞行速度2.6马赫。然后就有了这么一款歼9VI-III,方案造型和同期三号任务类似,从现实中找类似机型的话和米格-25基本一致。

空军全家福,跨越71年,从歼-5到歼-20祖孙四代(

歼9VI-III方案


空军全家福,跨越71年,从歼-5到歼-20祖孙四代(

歼9VI-III方案

鸭翼、双发重型截击机,虽然从性能看在当时不可能实现,但这些技术上的积累可不是白忙。通过后期苏-27的引进以及歼-11战斗机的研制,再加上自主研制歼-10战斗机的成功,两者相结合歼-20隐形战斗机的实现同样顺其自然。2011年歼-20实现首飞,2017年实现批量入役,歼-20的出现使中国空军战备水平直线上升,直接从追赶进入同类技术引领者。

空军全家福,跨越71年,从歼-5到歼-20祖孙四代(

歼-20战斗机

最后再来一张图结束本文,人民空军“最早”和最新的战机,两者跨越时空代表着空军发展之不易。

空军全家福,跨越71年,从歼-5到歼-20祖孙四代(

跨越空间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