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会堂推销土豆,65岁成带货主播,这位叫朱
大家好,我是甄女士。
你会把带货主播和院士联系在一起吗?
如果再加个标签--“农民”,这个组合会不会更无法想象?
但朱有勇院士,做到了。
在4月7日,朱朱有勇变身带货主播,向全国网友推销当地刚刚丰收的土豆,吸引了百万网友的观看。
曾经在2018年3月,朱有勇更是把一个两公斤的土豆吆喝到了人民大会堂,向全国的媒体展示。
这位科学家说,“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
“我的论文就在祖国的大地上。”
1955年,朱有勇出生在云南省红河自治州个旧市的一个普通农户家庭。4岁那年,他就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这让朱有勇从小就对饥饿的感觉记忆深刻。
他说,“那时候的农民种地很辛苦,但再怎么拼命干活,种的粮食仍吃不饱。”
长大后,朱有勇有个心愿就是让农民过得好一点,让更多的人可以吃饱饭。
1977年恢复高考后,朱有勇考入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读大学的时候,他每一次考试都是全班第一。
几年后,朱有勇参加研究生面试,因为在那个时候农作物单一品种大面积种植容易发生病虫害。
面试时导师问了他一个问题:“追溯世界农业历史,依靠化学农药控制病虫害不足百年,在几千年传统农业生产中,人们靠什么控制病虫害?”
这一问把他问懵了,朱有勇无法回答。
他为了寻找答案,他就走上了农业科研之路。
1986年,朱有勇在云南省石屏县田间考察,偶然发现“当地农民用杂交稻和糯稻间种,稻田很少发生稻瘟病”。
看到这个后,他开始了利用生物多样性防治病虫害的研究。
此后10多年,他一边研究控病机理,一边进行近千次试验,最终确证了作物多样性时空优化配置是有效控制病害的新途径。
2000年,他的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上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引起全球关注。
一年后,当时是云南农业大学校长的朱有勇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当选院士后,他决定不再担任云南农业大学校长。卸掉自己身上的行政管理工作,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科研上面。
2015年,在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当地的贫困率仍然高达41%。
也在那这一年,中国工程院确定了将澜沧县作为院士专家科技扶贫点。
当时,朱有勇正在教书,他说“我们在学校里指导博士生,那是把论文写在纸上,说实在的,这容易得多,”
因为澜沧实在太穷了,很多人不愿意过去。
但朱有勇咬了咬牙,决定前往。
他说,“工程院定点扶贫,总得有院士来。年轻的不来,让老的来,长期蹲在扶贫点,这违背了我做人的底线。”
那时,朱有勇已经60岁,但在工程院院士的队伍里,还算是年轻人。
到了村庄后,朱有勇哭了。
因为他看到很多当地的农户全部家当只有几袋苞谷、一些鸡,房子还四处漏风。
但经过考察之后,朱有勇觉得这个地方不应该这样穷。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朱有勇决定让农民在冬天种植土豆,但这样的决定让村民无法理解,经常是前脚朱有勇刚刚劝服,后脚就在地里撒上了油菜种子。
面对这样的情况,朱有勇只能自己先做示范,他穿着迷彩服,扛起了锄头跟老百姓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了找到合适的水源,他拄着拐杖穿行在雨后湿滑的山坡,一路上跌了三跤。
后来,土豆大丰收,两亩地的土豆就卖了1万块钱。
农民们看到后,在第二年的冬天还没等朱有勇们上门,就早早的把所有的土地都种上了土豆。
大家都说,这个院士是真厉害,真心想帮助我们。
2017年,朱有勇在村里开起了土豆种植培训班。
他一共收了1500位没有什么文化的农民学生,手把手地现场演示,手把手地在农田里教学。
他招学生不考试,不看学历和家庭,只要愿意劳动,想致富过上好日子他都收。
他的培训班不仅不收费,还管吃管住免费发迷彩服和胶鞋。
有人问院士教农民是不是大材小用?
朱有勇笑了,他说:“这些老乡比大学生、研究生学得认真。我搞了一辈子农业,来扶贫就都用上了。看着自己科研成果长得漫山遍野,看着乡亲们富了、笑了,我这心里是真的高兴、真的满足!”
2018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朱有勇把乡亲们种的土豆拿到了人民大会堂,他骄傲的说,“这是开春之后全中国最先上市的新鲜土豆。这个季节北京吃到的土豆丝,5盘里有4盘是我们的土豆做的。”
为了增加农民的收入,朱有勇想把多年科研研究的“林下种植三七”同样交给农民兄弟们。
因为三七是名贵中药材,曾有企业开出10亿元的高价要买这项技术,但是让朱有勇拒绝了,他坚持免费给老百姓使用技术。
朱有勇说:“不能我们发财了,老百姓用不上。”
现在,朱有勇院士已经在云南澜沧的农村驻扎了整整5年。
这5年中,朱有勇和他的农民伙伴们开始考虑如何从丰收到增收了。
当有人问朱有勇:“为什么你被当地人称为农民院士?”
他回答:因为我本身就是农民。
部分资料来源:
朱有勇:“我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
朱有勇院士的科技扶贫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有一道题,朱有勇做了一辈子,还说:扶贫比发SCI论文难多了
院士朱有勇: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