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3洲际导弹疑获实锤!研发团队获国家大奖,
作为国家级奖项之一,“全国创新争先奖”是继“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之后,国内批准设立的有一个重要科技奖项,地位仅次于“国家最高科技奖”。5月11日,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拟表彰对象公示,其中,“水下发射大型固体运载火箭研制团队”的名字尤为引人注目,甚至可说是振奋人心。
众所周知,运载火箭和弹道导弹是“一家人”。从理论上讲,二者最直观的区别在于两点——目的地和上面级搭载物。火箭的目的地是太空,而弹道导弹则被射向敌方地面目标;至于上面级,火箭的上面级大都搭载卫星或宇宙飞船,而弹道导弹则搭载核弹头。国内最早实现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的时间是1982年,6年后的1988年,国产“巨浪-1”潜射弹道导弹首次由核潜艇水下发射成功。
而今,我们的主力潜射弹道导弹是“巨浪-2”,曾在去年的阅兵式中现身。不过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阅兵式解说词对“巨浪-2”的描述是“第二代潜射远程弹道导弹”,而非“洲际导弹”。从中不难看出,“巨浪-2”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洲际导弹,原因可能是射程指标未达到洲际导弹的标准。
一直以来,外界对“巨浪-2”射程的猜测数据在7400公里左右,倘若按照西方国家“射程在5500公里以上的弹道导弹即为洲际导弹”的划分标准,“巨浪-2”绝对堪称当之无愧。以当年的苏联海军为例,其为“德尔塔-3”型战略核潜艇配备了R-29系列潜射洲际导弹,R-29系列的最大射程达9100公里,但其中一款子型号导弹虽能携带约9枚分弹头,射程却只有6500公里。不过即便如此,这款R-29的子型号依然被视作洲际导弹之列。
相比之下,我们对射程的追求与标准要更严苛一些。出于战略核威慑需求、潜在打击目标位置、潜在打击目标国土纵深、战略核潜艇预设发射海域位置和导弹飞行航线等因素的不同,国内通常将8000公里射程作为洲际导弹的门槛,低于这一射程的弹道导弹只能被归类于“远程”之列。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在研发过程中面对的各项技术难题其实比欧美国家还要艰巨。同时,考虑到国内在潜射洲际导弹领域的起步时间比西方国家晚了几十年,如今能列装“巨浪-2”这款“远程弹道导弹”,已然颇为不易。
而这一次,“水下发射大型固体运载火箭研制团队”荣获国家奖项,或意味着传闻已久的国产“巨浪-3”潜射洲际导弹终于接近或达到了实用程度,有望真正撑起水下核威慑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