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军事 2020-05-29 16:52 的文章

大量牵制苏联海基核力量,承前启后的美国“拉

引言

大量牵制苏联海基核力量,承前启后的美国“拉

这段三叉戟Ⅰ型潜射核导弹冲出海面的镜头有很多军迷都看到过,不过它不并是由“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发射,而是由美国建造数量最多的“拉菲特级”战略核潜艇发射的。

由于在二战期间研制原子弹的过程中充分的了解到核反应堆所蕴含的巨大能量,美国在二战之后就开始了核动力舰船的研究工作,1954年1月21日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下水,1954年9月30日正式服役,从此现代海军进入到了新时代。

与此同时,美国还在二战结束时俘虏了德国冯.布劳恩宇航团队,在弹道导弹技术发展方面也处在略高于苏联的位置…在苏联发射了第一枚洲际导弹震惊了美国,为了在核军备竞赛方面压过苏联,在有了“鹦鹉螺号”和“鲣鱼级核潜艇”的技术积累之后,从1957开工建造首型“乔治.华盛顿级”战略核潜艇,同时研制北极星Ⅰ潜射中程核导弹。

大量牵制苏联海基核力量,承前启后的美国“拉

“乔治.华盛顿级”二号艇帕特里克.亨利号(SSBN599)正在吊装“北极星Ⅰ”型潜射中程弹道导弹。

“华盛顿级”建成之后,美国在战略核潜艇和海基核导弹方面获得了很大的优势,而苏联当时只有H级战略核潜艇和G级常规导弹潜艇,潜射导弹SS–N–4(只能在水面上发射)和SS–N–5性能和射程都比“北极星Ⅰ”落后,还都是液体燃料导弹,比之“北极星Ⅰ”固体燃料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大量牵制苏联海基核力量,承前启后的美国“拉

苏联海军667型Y级战略核潜艇(扬基,Yankee,是英语当中的俚语,指的是“美国佬”),该型艇及其改进型从1967年开始建造到1972年最后一艘服役一共建造了34艘之多,从外观上看它与“华盛顿级”非常相似,所以西方给它的绰号叫“美国佬”,但它的龟背明显,这说明苏联在核潜艇大直径耐压壳体技术、潜射核导弹小型化技术方面要比西方落后较多(液体燃料导弹长度不可能大幅度缩短)。

“华盛顿级”核潜艇一共建造了5艘,第一代战略核潜艇都具有很大的试验性质的,各方面系统属于摸索和经验积累阶段,另外“北极星Ⅰ”导弹最大射程只有2000公里多一点,要是核打击苏联腹地就要进入到苏联反潜防卫圈当中,实在是太危险了,所以“北极星Ⅰ”的射程有待提高,果不其然它只服役了5年左右时间就全部退役了。

在“华盛顿级”建造完毕后,经过很短时间的技术总结和设计优化,美国又建造了“伊桑.艾伦级”战略核潜艇,同时升级了的“北极星Ⅱ”也配置在该级战略核潜艇上,“伊桑.艾伦级”实际上是“华盛顿级”的完善型艇,美国海军也在它的上面进行了从建造材料、核潜艇的机械设备、反应度、艇上的电气化设备…等等试验,为更新更大的战略核潜艇提供更方面的经验积累,所以“伊桑.艾伦级”也只是建造了5艘。

美国建造数量最多的战略核潜艇登场


大量牵制苏联海基核力量,承前启后的美国“拉

拉菲特级SSBN624“伍德罗.威尔逊号”下水时的情景。

整个1960年代是美苏全方位争霸全球的第二个十年,由于这期间苏联的科技实力得到了很大的加强,力求在军事方面,特别是核武器方面要与美国保持平衡,苏联在这个事情上也大力的发展战略核潜艇,力求缩小美国在这个方面的优势…在获知了苏联的核潜艇计划之后,美国迅速的利用已经成熟的建造战略核潜艇的技术,开始了大规模建造第三代“拉菲特级”战略核潜艇的计划。

大量牵制苏联海基核力量,承前启后的美国“拉

“拉菲特级”采用了战略核潜艇最流行的“拉长水滴艇型”设计,这个艇型水下航行阻力小,能更高效的利用反应堆的输出功率,同时也提高了反应堆的整体寿命,要知道1960年代舰船使用的反应堆的铀燃烧棒的浓缩度只有40%左右,而不是现在的90%以上的全寿命反应堆,艇型选用和艇身建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反应堆的寿命,能多用一年而减少燃烧棒的更换次数就可以节省不少军费,所以不论是美国还是其他有战略核潜艇的国家都选用了“拉上水滴形艇身”设计。

大量牵制苏联海基核力量,承前启后的美国“拉

火车头牵引的那些大罐罐就是“企业号”航母所用的A2W反应堆,它是在“华盛顿级”的S5W反应堆基础上稍加改进而成,而“拉菲特级”所用的是S5WⅡ型反应堆,它的外表是一样的,一个核反应堆衍生出几个型号,说明当时美国的潜艇反应堆设计是成熟可靠的。

大量牵制苏联海基核力量,承前启后的美国“拉

美国舰船用反应堆储存场,它们都是从退役的核动力军舰或者核潜艇上拆除下来的,绿色箭头所指是水面舰艇用反应堆它是“立式”的;橙色箭头所指就是历代美军核潜艇上的反应堆,是“卧式”的,里面说不定就有很多是“拉菲特级”用的S5WⅡ反应堆。

S5WⅡ反应堆在1960年代是最先进的潜艇用反应堆,“拉菲特级”装有一座该型反应堆,其最大输出功率2万马力,一次核燃料可以让“拉菲特”以18节/小时航行40万海里,够它使用6年的时间,但对于航母来说功率太小了,企业号核动力航母装了8台衍生型号A2W,也造成了企业号使用性价比太差。

大量牵制苏联海基核力量,承前启后的美国“拉

“拉菲特级”首艇SSBN616“拉菲特号”,1961年1月17号开工,1963年4月23号服役,从首艇开工到1967年,美国共建造了31艘“拉菲特级”核潜艇,速度之快就像做罐头一样!这也是美国战略核潜艇第一次建造高峰期。

“拉菲特”级建造年代久远,资料也甚多,受篇幅有限就不完整的介绍它了,但它对美国的核战略影响还是要多说几句的,它从服役开始到退役一共使用过三型潜射核导弹,分别是:北极星Ⅲ、海神和三叉戟Ⅰ型导弹,都是根据美国的核战略进行适时的调整。

大量牵制苏联海基核力量,承前启后的美国“拉

“拉菲特级”前8艘使用16枚“北极星Ⅱ”导弹,它比前型“北极星Ⅰ”的弹长增加到了9.45米,最大射程达到了2800公里,仍然只携带一个弹头,是当量为20~100万吨的氢弹头,其它性能没有实质性的提高。

大量牵制苏联海基核力量,承前启后的美国“拉

从第9艘开始使用的“北极星Ⅲ”海基中程核导弹,该型导弹在比Ⅰ和Ⅱ弹径没增加的条件下,弹长增加到了9.86米,最大射程提高到了4600公里,能够在反潜防御圈之外打击到苏联的腹地,更主要是是“北极星Ⅲ”导弹可以携带4个集束型分弹头,是每一个TNT当量为20万吨氢弹头。

潜射核导弹使用分弹头是一个技术提高的里程碑,使核潜艇真正的成为了“第二次核打击力量”,像“拉菲特级”这样携16枚导弹的大杀器,理论上最少可以消灭16~20个大城市!威慑能力巨大。

大量牵制苏联海基核力量,承前启后的美国“拉

关于“北极星Ⅲ”导弹的固体发动机也要多说几句,早年间的固体发动机的喷管采用“摇摆式”控制导弹的飞行姿态,但这种“摇摆式喷管”微调性能很差,在高精度惯性陀螺制造水平不高的1960年代,导弹在飞行过程中微调姿态不佳会严重的影响的CEP误差,“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就是这个道理。

大量牵制苏联海基核力量,承前启后的美国“拉

而“北极星Ⅲ”在第二级采用了推力矢量控制的新型液体二次喷射系统代替了原来的摆动喷管,在第二级发动机喷口外围有8个小型喷口,每个喷口有3个喷孔,分成25°分布…这种小型矢量喷口微调飞行姿态效果很好,减小了“摇摆式”的较大震动,更有利于提高CEP精度,所以Ⅲ型也从Ⅰ和Ⅱ精度的1350米、950米,降低到了600米。

大量牵制苏联海基核力量,承前启后的美国“拉

1960年代末在获悉苏联研制SS–N–18海基核导弹后,美国认为“北极星Ⅲ”已经没有技术优势之后,开始研制打击精度更高、携带核弹头更多的“海神”海基核导弹。

大量牵制苏联海基核力量,承前启后的美国“拉

海神潜射导弹在携带14个分导弹头时的射程与“北极星Ⅲ”相当,携带6个分弹头时射程为5200公里,提高幅度并不是很大,这主要是考虑到“拉菲特级”的耐压壳体直径,限制了弹长的增加,它的长度只比“北极星Ⅲ”长了0.5米,但是弹径增加了很多,弹径加粗可以装更多的核弹头。

大量牵制苏联海基核力量,承前启后的美国“拉

“海神”(右)与“北极星Ⅲ”(左)的“腰围”比较,明显的粗了许多。

“海神”导弹的分弹头要比“北极星Ⅲ”先进了很多,为“分导式”,也就是每一个弹头可以打击一个目标,一枚“海神”如果携带14个分弹头理论上就可以打击14个城市,威慑性比“集束弹头”进一步提高。

大量牵制苏联海基核力量,承前启后的美国“拉

“三叉戟Ⅰ”型潜射核导弹,由于苏联在1970年代大力生产“德尔塔Ⅲ和Ⅳ”型战略核潜艇和研制更新的SS–N–23“轻舟”海基核导弹,与美国的“海神”导弹在性能上越来越接近,为了维持美国的优势,又双叒重新研制了“三叉戟Ⅰ”导弹,该型导弹对比于以前的潜射核导弹是较大质量的提高。

大量牵制苏联海基核力量,承前启后的美国“拉

左侧是“三叉戟Ⅱ”、右侧就是“三叉戟Ⅰ”,三叉戟导弹与前型导弹有限制的差别就是在弹头安装了一个减阻杆,这个物件的作用就是导弹发射出水之后才整流罩中心探出来,通过产生激波,减少大约50%的飞行阻力,也正是有了这个物件“三叉戟Ⅰ”在体积几乎与“海神”相同的条件下最大射程增加到了7400公里。

大量牵制苏联海基核力量,承前启后的美国“拉

“三叉戟Ⅰ”不再追求大当量的核弹头,而是携带当量低于10万的W76型低当量可调型氢弹头,这些氢弹头是所谓的“三相弹”,也就是用:原子弹为扳机的次级,爆炸后产生核裂变反应→轰爆由钚239和氘氚化合物组成的主级,形成核聚变反应→再被最外层铀238包裹的壳体反射→再一次形成核裂变,“三相弹”破坏威力极大,别看当量小,但它会产生极大极细小的放射性尘埃,漂落到土壤当中几十年都会有危害,人吸入之后会形成内辐照,对血液和内脏器官损害极大,会患上各种奇难杂症…比广岛原子弹危害大的多,它才是名副其实的“脏弹”。

大量牵制苏联海基核力量,承前启后的美国“拉

潜艇支援舰正在给“拉菲特级”吊装“三叉戟Ⅰ”导弹,由于有了新导弹,从1978年~1982年有12艘“拉菲特级”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潜艇被称为“富兰克林级”,旧瓶装了新酒再次让美国获得了战略核潜艇的优势。

极高的性价比和战略价值大量牵制苏联海基核力量,承前启后的美国“拉

“德尔塔Ⅳ级”战略核潜艇(DⅣ级),水下排水量13600吨,超过“拉菲特级”5000吨,但它的整体性能和战略打击能力并没有超过后者。

一型战略核潜艇使用四型导弹,这说明“拉菲特级”的设计是非常成功的,同时更说明美国在潜射核导弹这方面的研制在世界上是“执牛耳”的地位,“拉菲特级”一共建造了31艘,在加上5艘“华盛顿级”和5艘“艾伦级”,这41艘战略核潜艇从1950年代中期开始到1980年代初“俄亥俄级”建成这段时间内,牵制了苏联34艘YⅠ、Ⅰ改、Ⅱ级战略核潜艇和43艘“德尔塔Ⅰ~Ⅳ级战略核潜艇,完全确保了质量优势。

更主要的是美苏在战略核潜艇的竞赛当中“拉菲特级”消耗了苏联大量的资源,比如说:苏联的Y级和D级水下排水量都在1.1~1.3万吨,比“拉菲特级”水下排水量8250吨大了很多,这就需要耗费更多的资源去建造。

大量牵制苏联海基核力量,承前启后的美国“拉

从左到右分别是:北极星Ⅰ、Ⅱ和Ⅲ,中间是“三叉戟Ⅱ”,右侧是“海神”和“三叉戟Ⅰ”,由于技术水平比苏联要好,美国的潜射核导弹在体积增加不多的条件下,射程、突防能力和弹头携带数量、精度…诸多方面全面领先苏联,“三叉戟Ⅱ”更是逆天之作(没有吹嘘之嫌)服役30多年了,现在也没有其他国家的潜射核导弹超越。

而苏联潜射核导弹方面的发展型号有十多个,由于在电子零部件、固体发动机…等方面的差距苏联潜射核导弹的体积一直降下不来,再加上大直径耐压壳体制造技术的落后,所以苏联核潜艇的“龟背”非常明显,水下航行的阻力和由此产生的噪音都很大!

大量牵制苏联海基核力量,承前启后的美国“拉

“台风级”的P39/SS–N–20导弹,弹长16米,要比“三叉戟Ⅱ”多出2米多,连同发射筒长度要超过18米,这实在是超出了当时苏联在大直径耐压壳体制造技术上的极限,所以就有了“台风级”这样的“海底移动山脉”。

到了“台风级”对决“俄亥俄级”的时候由于导弹长度的原因,导致了“台风级”居然使用了三个耐压壳体,排水量也超过了25000吨,但这不但没有在性能超过“俄亥俄级”,反而是更加的耗费人力和财力…苏联这种不理智的恶性竞争循环也导致了国力不堪重负,最后解体的也和这有很大关系。

结语大量牵制苏联海基核力量,承前启后的美国“拉

总得来说“拉菲特”是“小艇扛重器”,通过使用大量成熟技术达到了精巧设计的方案,是一型性价比超过的战略武器。

由于“拉菲特级”设计先进它在英国还出现了表亲,英美之间的特殊关系,英国在建造战略核潜艇时与美国是亦步亦趋的,1964年开始建造4艘“决心级”战略核潜艇的时候,也大了的使用了“拉菲特级”的设计方案,而潜射核导弹也是直接购置了“北极星Ⅲ”。

大量牵制苏联海基核力量,承前启后的美国“拉

决心级的总体性能与“拉菲特级”相当,并且英国就在欧洲,北极星Ⅲ导弹射程虽然只有4200公里,完全可以覆盖了苏联欧洲核心地带。

“拉菲特级”战略核潜艇的故事粗略的讲完了,它的设计思想和大批量建造工艺所积累出来的经验,也为以后美国建造“俄亥俄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俄亥俄级”也成为了世界战略核潜艇的巅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