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3.6秒诠释军人的伟大—苏宁,我们永远怀念你
南京,简称宁,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1953年8月15日清晨,在嘹亮的军号声中,一个男婴在这里诞生,他的父亲用南京的简称宁作为他的名,取名苏宁。
说起来,苏宁还是出生于军人世家,他的爷爷参加过抗日战争,他的父亲也是一名八路军军人,曾担任第四军炮兵团政委。在浓浓的军人气息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苏宁,从小满怀参军报国的壮志豪情。1969年3月22日,年仅15岁的苏宁报名参军入伍,成为原二十四军炮兵团的一名战士。1970年5月,苏宁所在的部队换防,来到了哈尔滨市郊驻军,苏宁也随部队转移至此。
在军旅之路上,苏宁时刻以爷爷和父亲为榜样,学习他们身上可贵的品质,踏实认真地干好领导赋予的每一项任务。由于表现优异,苏宁17岁就当了班长,20岁提干为排长,之后历任连长、营长,一直干到团参谋长,那时的他不过32岁。
苏宁担任团参谋长的第二年,每月可领得280元工资,苏宁的妻子是一名军医,每月也有200元收入。在那个年代,每月有几百元的收入,日子应当是过得很不错的,但苏宁的生活并不是这样。苏宁和妻子的生活其实过得非常拮据,因为苏宁把大部分收入都用于他的革新发明上,那可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一到冬天,哈尔滨就仿佛进入了一个冰雪世界,寒风刺骨,天寒地冻。恰恰在每年的这个时候,苏宁所在的炮兵团都要进行野外拉练。也就是说,全团官兵要在冰天雪地里度过很长一段时间,连晚上睡觉也要在雪地里过夜,官兵中时常有人感冒、发烧。如果官兵们不能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怎么能打胜仗?每每想到这里,苏宁都很心痛,战友们亲如一家,他又怎么忍心看着自己的亲人挨冻受寒呢?为了改变官兵们生存状况,苏宁搞起了发明,他想研制一款用于御寒的多功能帐篷。苏宁并非一时心血来潮,他说干就干,用了足足300天进行设计、研制、试验,几乎花光了他所有的积蓄。一年后,苏宁的多功能帐篷研制成功,并命名为“90型多用便捷帐篷”,这款多功能帐篷的优点是保温性能好、拆装容易、便于携带,有效地解决了部队冬季拉线的后顾之忧。直到现在,苏宁发明的“90型多用便捷帐篷”依然被很多部队使用。
苏宁不仅在革新发明上具有相当高的成就,而且他还非常有才华,著名的《人民炮兵之歌》就是出自苏宁之手,由他作词作曲完成。在官兵们眼中,他们的参谋长苏宁无疑是一个完美的男人,多才多艺,而且军事素质也极好。400米障碍,动作潇洒灵活;实弹射击,十发九中;11秒百米冲刺;20分30秒五公里越野……这是苏宁35岁时所交出的成绩单,连许多战士都自叹不如。
1991年3月29日,全团组织手榴弹实投考核,苏宁作为考核官,很早就来到靶场视察准备情况。考核正式开始前,苏宁为全团官兵做示范,率先投出一枚手榴弹,然后到投掷点负责现场监护。
然而,不幸悄然降临。考核中,一名战士由于用力过猛,导致手榴弹撞到回字型堑壕的后沿,并慢慢滚落到监护人陈强脚下。被拉掉保险环的手榴弹,一般会在3.6秒内发生爆炸。3.6秒的时间,转瞬即逝,如果不在这3.6秒的时间内撤离到安全地带,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现在想要撤离已然来不及,苏宁半秒也不敢耽误,奋不顾身地冲上前,用3.6秒的时间完成了他一生的壮举。手榴弹轰地一声发生爆炸,伴随着爆炸声,陈强得救,而苏宁却倒下了。
战友们立即把重伤的苏宁送往医院抢救,接连五六天,苏宁都躺在手术室里,不断与死神抗战。1991年4月29日17时04分,终因伤势过重,苏宁永远地离开了。在苏宁的告别仪式上,他的妻子武庆华满含热泪,抱着苏宁的遗体,在他的额头上刻下了深深的一吻。
1994年5月,中央军委授予苏宁“献身国防现代化的模范干部”荣誉称号。2019年9月25日,苏宁入选“最美奋斗者”个人名单。苏宁不愧为新中国优秀的革命军人,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军人的职责和使命,他的英勇事迹将引领一代代官兵在军旅之路上开拓奋进,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