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社会 2019-12-14 22:28 的文章

吐槽《吐槽大会》:脱口秀还没到卖情怀的时候

原标题:吐槽《吐槽大会》:脱口秀还没到卖情怀的时候

  也许是中国脱口秀界最著名的节目——《吐槽大会》第四季归来。第一期节目为“口红一哥”李佳琦证明了一件事:比起脱口秀,他可能更适合直播卖货;而李佳琦也为《吐槽大会》证明了一件事:不是请的明星越红、流量越大,节目就能越受好评。截至发稿,《吐槽大会》从第一季到第四季的评分分别是7.5、6.9、6.3、6.1,逐渐下滑。

  《吐槽大会》第一季的口号是“吐槽是门手艺,笑对需要勇气”,第四季改成了“吐槽,我们来真的”。有时候,越强调什么,就可能越缺什么。节目到了第四季,广告商纷至沓来,舞美全新升级,周边环节越来越多,明星咖位也从主打“过气”到汇集热点。不过,吐槽这门手艺练好了吗?

  流量明星能否成就一档脱口秀?

  作为《吐槽大会》的忠实粉丝,张郑明显感觉到,节目组有钱了。“看完(第四季)第一期,我特地翻出了第一季第一期,舞台变化很大,灯光都打得好看多了。”张郑说,“嘉宾请的都是当红的。但我没想明白的是,以前主咖和副咖之间都会有某种关联,吐槽起来就很自然;但这次,《野狼disco》和李佳琦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脱口秀主持人江小鱼,对《吐槽大会》第四季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评,“硬着头皮看,中途差点睡着”,“李佳琦也许在直播间里很耀眼,但在节目现场的表演和反应是很无趣的”。

  江小鱼说:“流量明星、热点人物,不是不能用,但首先要这个人适合脱口秀。观众想从脱口秀中看到的,是对现实生活一针见血的表达,否则,用流量只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没流量。”有趣的是,豆瓣上的确有一个“吐槽吐槽大会”的词条,评分高达9.0。

  关于请流量明星上脱口秀节目的做法,也有人持不同观点。“鲜榨戏剧”创始人李新说:“选择明星是正确的做法,因为他们是热点所在。做喜剧创作,一定要把得住热点。明星中也有特别有天赋的人,适合脱口秀舞台。”

  北京脱口秀俱乐部创始人西江月说:“国外的脱口秀节目也有请全明星阵容的,明星能带来更多流量,看明星互相怼,观众很开心。也许明星说得没有专业演员好,但是利大于弊。”

  《吐槽大会》第一季和第四季的制片人张英婕,从节目开播就一直关注着豆瓣评分,也关注着观众的吐槽。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专访时,张英婕坦言:“一档节目被广告商问到最多的,就是‘有没有热点和流量’。而在节目播出的这一个月时间里,李佳琦经常在热搜上,这对吸引观众进门肯定有帮助。”

  张英婕承认,弊端也是存在的,“足够红的明星不一定足够契合内容,有的明星也许已经不红了,但经历很丰满,能够让观众记住。所以,节目会搭配着用,不会一集全部围绕热点,但也不会完全不要流量”。

  关于观众所疑惑的《野狼disco》和李佳琦有什么关系,张英婕解释:“主咖和副咖之间一定是有关联的,只不过有一些关联比较隐性。老舅和李佳琦都原生于网络,都一夜爆红,成长轨迹也是相似的——在讲他们的段子里有提到,不要担心不红,早晚有一天会不红。”

  “吐槽大会”成了“洗白大会”?

  《吐槽大会》在第一季时,对明星的过气、抄袭、演烂片、主持抢话、唱歌跑调等都进行了犀利的吐槽,留下不少金句,比如“巧了,这些烂片我都还看过,为什么呢?因为都是我演的”“你要做音乐裁缝可以啊,但你自己买布去啊,别偷别人的啊”……无心插柳,这些有“黑料”的明星,在节目播出后反而获得了观众的理解,俗称被“洗白”了。

  发展到第四季,“洗白”已经成为一个规定动作——节目单辟一个几分钟的幕后访谈环节,让明星自己来解释那些“黑料”的真相,比如,李佳琦卖的不粘锅为什么粘了。

  西江月认为,明星有“私心”很正常,想要宣传自己的良好形象也无可厚非。也有人说,“吐槽大会”变成了“洗白大会”。

  张英婕说,“洗白”可以理解为刷新观众认知,《吐槽大会》只是展示了明星的另一面。“大部分人了解一个明星,通过新闻、热搜、KOL,很多时候连原始素材都没看过,就投射到自己的情感中,然后发表倾向评论。我们在筹备每一期节目时,都会和嘉宾有几个小时的沟通。我们认为,在节目中呈现一个人的N多面是有价值的,给明星一个解释真相的机会。观众选择相信哪一面,那是观众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