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解说那束光帮助盲人看电影
原标题:公益解说那束光帮助盲人“看”电影
上海无障碍电影解说现场。资料图片
每月最后一个周四,上午9点,位于上海市淮海中路的国泰电影院都会安排一场无障碍电影。这一专场活动从2012年8月30日那个周四延续至今。
7年前,第一场无障碍电影《机械师》在国泰电影院正式放映。上海人民广播电台990新闻中心播音员张早担任现场解说员。
那一天,放映厅座无虚席。“看”完电影,盲人观众围着张早争先恐后讲述他们的收获和感激。第一场无障碍电影放映的成功,让所有为此奔走的人更加坚定信心。
作为上海无障碍电影发起人,蒋鸿源之前一直在为无障碍电影走进影院四方游说。
早在2008年,蒋鸿源选择了当年热映的《非诚勿扰》作为“试验品”,用半个月时间写作完成了1.8万字的电影解说词。
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的蒋鸿源一直在上影集团工作。上世纪80年代,因视网膜脱落,他左眼失明,右眼视力跌至0.02,成为“半盲”人员。
由于工作原因,蒋鸿源经常要参加各种电影节,要“看”许多电影。为了能够完整而准确地了解电影信息,他只好带一个明眼人在旁边帮他读字幕。从自己“看电影”的经历,蒋鸿源悟出一个门道:“都说盲人看电影是天方夜谭,可如果旁边有人帮他解说,不就能实现了吗!”
2008年,蒋鸿源找到吴君沁——一位朗诵比赛的盲人获奖者帮忙配音。2009年年初,第一部无障碍电影光碟制作出来,并被送到街道文化中心和图书馆。和蒋鸿源想的一样,这种“看”电影的方式大受盲人欢迎。
无障碍电影是在保留原版电影对白的同时,利用影片对白的间隙,插入对电影画面、人物和情节的剧情解说,让无声的镜头凭借语言化作灵动的画面呈现在盲人的脑海中。
在上海市残联的支持下,蒋鸿源一心扑在为盲人朋友“生产”无障碍电影上。如今年过七旬的他已经撰写了170部电影讲解文稿,制作的电影光碟,通过图书馆和各级残联组织向上海市盲人提供借阅和放映服务。
无障碍电影解说的故事触动了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中心的编播人员。经过联络沟通,上海市残联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达成为盲人义务解说电影的合作意向。
仅在2012年,990新闻中心编播部的8位播音员就成功解说了8部电影、16个场次,惠及1000余名视障人士。
残联为残障人士购买电影票、播音主持人义务解说,拉开了无障碍电影在上海电影院放映的序幕。当时,从事新闻播音工作的曲大鹏不会想到自己随后会成为无障碍电影事业的主要推动者,自己的生活会跟视障人士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国泰影院无障碍电影专场只有236个座位,而每次闻讯赶来的盲人却有400人之多。上海市约有16万盲人,单靠一家影院根本满足不了需要。
如何让更多盲人走进电影院实现看电影的梦想?一次,蒋鸿源跟曲大鹏提出:“如果能再多联系几家区县电影院,有更多的解说员分流一下观众就好了。”面对这位无障碍电影的发起人和推动者的殷殷期盼,曲大鹏说:“我来想办法沟通。”随后在与市残联负责人的协商中,曲大鹏又自告奋勇,表态承诺:“这个事情我来做!”
为了这句承诺,曲大鹏依靠自己的工作优势和社交圈子,负责在全台范围内招募播音员、主持人志愿者,以此壮大讲解人员队伍,为无障碍电影后续发展储备人力。2013年年初,新闻中心专题部、东广新闻、郊县台的播音员、主持人陆续参与其中,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视觉艺术学院的播音主持专业教师也相继被吸纳到了队伍中。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无障碍电影公益解说团队”正式成立,而由曲大鹏担任管理员的“无障碍电影微信群”也随之建立,众多广播电视主持人纷纷相聚到这个大家庭,用他们悦耳动听的声音开拓出一条新的无障碍之路。
每月,曲大鹏要对无障碍电影的放映地点、时间、解说词进行确定,再利用微信群进行信息发布、任务分派。参与其中的志愿者都极其踊跃,以能被分派到解说任务为幸事。团队成员还根据现场解说经验,逐步统一规范了解说程序,让整个解说流程不仅成为贴心的服务,还成为贴切的关爱。
电影院内,解说员的面前会摆放一张小桌,桌上放置一份解说词和一盏小灯。为了不影响部分有光感视障者的观影效果,工作台前还会覆上一块遮光布。电影开始后,解说员就会将画面中人物的动作、眼神、情绪,用最精准的语言描述出来,不放过任何细节,尽量用生动的语言,为盲人观众充当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