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病感染敲警钟 专家:生肉生奶风险高 应避免食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近百名师生查出“布病”隐性感染。随着事件不断发酵,布鲁氏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这种人畜共患疾病逐渐为普通人所知。
布病由布鲁氏杆菌引起,是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布氏菌常贮存在羊、牛身上,受感染的动物,同时可以通过后者的分泌物和排泄物进行传播。也就是说,生牛羊肉、生鲜奶都有携带布氏菌的风险,一旦受到污染又被人食用,经消化道完全可以将病原体传染给人类。
人类一旦患布病,急性案例可出现发热、肌肉疼痛、肝脾异常,转为慢性则难以治愈,易引发多脏器病变。
大家喜爱的烧烤牛羊肉串、牛羊肉涮火锅有风险吗?各类乳制品(各类牛奶、酸奶、干酪、奶粉等)的杀菌灭菌工艺又是否能确保安全呢?
为解答疑惑,澎湃新闻()采访了多名乳业专家、感染科医生以及熟悉布氏菌的兽医。
杀菌值得信赖,真正应远离的是生奶
公开资料显示,国内最常见的两种乳制品杀菌工艺是巴氏杀菌法和超高温灭菌法,两种杀菌工艺都利用了多数病原体不耐热的特点,对食物进行加热处理从而达到杀死病菌的目的。
乳业专家、原广州奶业协会会长王丁棉告诉澎湃新闻,一般情况下,在温度高于65℃的环境里,布氏菌便难以存活。而根据杀菌工艺相关标准,巴氏杀菌法通常是在85℃左右对原料加热15秒,此时已足够将生鲜牛羊奶中的布氏菌杀死;超高温灭菌的处理温度则要求达到135℃以上维持4秒,对付布氏菌更不在话下。
农业农村部研究员陈渝介绍,国内乳制品无论是质量安全标准,还是执行监管在所有食品中称得上数一数二,在全球范围也排名靠前。他关注乳业二十年来,从未听过有人因为食用经杀菌后的乳制品而感染布病。
牧区常见的地方特色乳制品,如奶皮子、奶豆腐、奶扇等,王丁棉称也无需担心。因为乳制品的受热加工温度通常也高于65℃,因而极少有人会因此感染布病。
两位专家均指出,事实上,真正值得小心的是生鲜牛羊奶。这种奶直接经过牛羊分泌排出,未经杀菌和检测,直接饮用具有很大风险。生鲜牛羊奶常见于各类牛羊养殖户和牧场,市场上也有少量以散装形式出售。
专家提醒,如果确实购买了生鲜牛羊奶,也必须煮沸后才能饮用。为了安全起见,最佳选择仍是远离生鲜牛奶,选择市售的盒装、袋装牛奶。
半生不熟牛羊肉,最好不碰
几乎无人不爱牛羊肉烧烤、涮锅,日式料理中也有经典的生牛肉,更不用说西餐为保留牛排的口感而特意避免全熟。但专家提醒,为防止感染传染病,还是应尽量避免食用生牛羊肉。
根据国家规定,牛羊饲养过程中一旦发现感染,应第一时间采取就地扑杀措施,经消毒焚烧后进行深埋。
但王丁棉提到,有些养殖户检查出牲畜患病后,不忍心直接处理,而是转手卖给下家,却并不告知其患病史。一旦这种病畜进入市场流通渠道,完全有可能避开正规检验检疫接触终端消费者。如果疏于管理留下病畜,病菌便有可能传染给其他动物,人被感染的几率也会增加。
澎湃新闻留意到,原农业部网站至少自2008年起便鼓励布病监测制度化,对存栏奶牛建立“一牛一户”,全程记录、定期检测。2012年,原农业部和原国家卫计委联合印发《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随后又制定《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
不过,据一名不愿具名的兽医介绍,现实中源头饲养环节的检验检疫工作并不是总能得到严格执行:“仅靠市场流通环节的抽检不可能杜绝牲畜传染病,整套流程都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才行。”
常州第三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徐天敏建议,在这种情况下,最好避免食用不熟的牛羊肉。家庭烹饪加工过程中的案板、刀具,也要尽量做到生熟分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