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记者游贵州——两岸媒体文化交流参访侧记
原标题:台湾记者游贵州——两岸媒体文化交流参访侧记
新华社贵阳11月26日电(记者孟佳)“很自豪中国在这方面已经是世界最先进!”参访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FAST)时,台湾新生报记者王辉丹由衷感叹,“边游边学的形式让参观者对国家更有认同感、自豪感、荣誉感和归属感。”她认真聆听讲解员讲解,还不时向讲解员发问,参观后仍意犹未尽,与同行人探讨心得体会。
中国时报记者杨宜臻也十分认可研学旅游的设计,她此前对于科技方面了解不多,这次参观让她收获了更多天文方面的知识。
参观FAST是两岸媒体文化交流参访活动内容之一。25日,由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主办的第三届“两岸媒体文化交流参访”圆满结束。
在为期6天的活动中,来自新华社、人民网、中央广电总台、中国时报、台湾新生报等20余家两岸媒体的记者赴贵阳、遵义、惠水等地进行实地调研。
本次活动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主题,为讲好“两岸故事”搭建平台,成为沟通两岸的“和平使者”,也是北京市台联贯彻中央“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实现同胞心灵契合”方针的体现。
贵州省城市发展的速度令两岸媒体人士惊叹。曾到访贵州多次的台湾今日新闻记者张先鹏表示,早期对贵州的印象就是地无三里平,此次贵州之行却“颠覆了这种刻板印象”,“县县通高速,有桥有隧道让道路变平整,缩短了城市间的距离。贵阳市高楼林立、道路宽敞,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了”。
在遵义市枫香镇花茂村,老木屋、石板路、土院墙……美丽整洁的乡村景色让到访人士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愁”味。
曾经的花茂村是一个增收难、留人难、村容差的偏远贫困村。2014年以来,围绕精准扶贫政策,花茂村累计整合逾2亿元资金,改建民居、铺设道路,建设美丽乡村。得益于“乡愁经济”,花茂村村民吃上了“旅游饭”,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长。
“每个地方都在深挖当地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王辉丹说,“农村生活体验成了一种流行。”
张先鹏也惊叹于贵州省在脱贫攻坚方面的成效,“去过一些乡村发现,从道路到房屋都有很大变化,不再像以前路面泥泞、稻草房品质差”。
西江千户苗寨和丹寨小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转型典范,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了参访团成员。
虽然是第一次接触大陆少数民族,但杨宜臻却觉得“似曾相识”,“苗族的文化与台湾少数民族的一些习俗很相似,他们都十分热情”。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归属,文化的契合让来自台湾的媒体人士表示“倍感亲切”。
“两岸血浓于水,教育是根本”的理念是两岸人士的共识。由台商捐资举办的公益慈善大学——贵州盛华职业学院是两岸一家亲的极佳体现。学校从校长到老师的无条件付出和奉献让杨宜臻深受感动,“校长已经七十岁了,却依然身体力行、亲力亲为,细心照顾学生,这种精神实在令人敬佩”。
本次贵州行得到了两岸媒体人士的赞扬。“北京市台联为我们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以轻松愉快的方式了解大陆、促进两岸交流值得推广。”杨宜臻说。
北京市台联秘书长张晓军在活动结束后表示,北京市台联会继续做好对台工作,为弘扬中华文化、增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尽心尽力,期待两岸交流越来越深入、两岸关系越来越紧密。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